我的队友很专一,尤其对书的专一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自己人无法理喻的境界。我认识他这么多年以来,他以平均每两三年会聚焦在同一本书上的速度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意孤行执迷不悟油盐不进。
他那买书如抽丝,看书如抽丝的精神值得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借鉴和唾弃,省钱省作者。
从几年前的《趋势交易法》到最近几年的《百岁人生》,别人看书时间的单位论时或者天,队友的段位极高,时间单位要比这些再高两到三个数量级:年。世纪太久,只争年花。
第一本之前已经说过,是队友与K线缠绵的那几年亲手买的,他极少看书更别说买了。虽然他偶尔也会去我的书架前双手背后像个机关老领导一样站定端详一会儿,但是从来没有从上面拿下来过一本,好像那一排排花花绿绿的都是装饰用的仿真书。
他唯一一次对这一排排书有反应是某天晚上书架前驻足良久之后回头问我:你竟然有《曾国藩》?这蓦然回头这语气好像我有这套书没告诉他耽误了他半生修为似的。
他这一回头这一问,仿佛是在书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再也不用怀疑我书架上是仿真书的这个伪命题了。我的老天奶啊,这套书邻居的老公来我家借借还还还还借借好多次都看完了他都不知道有。
他的行为让我想起了书里写到曾国藩小时候在家背书,寄在梁上的小偷听他背书无数遍都会了曾国藩本人还没记住。这个比喻不能被邻居的老公看见,虽然我并没有想要把他比作小偷的意思,我只是在想,我家队友是不是也有曾国藩大器晚成的气质。我也不奢望自己能成为半个圣人的夫人,只是想了那么一下:他什么时候能带领我等过上挥金如土的日子。
第二本《百岁人生》不是买的,是他决定进军保险行业后他的带头大姐送的。是的,你没看错,他又下定了某个决心,遥远且耳熟:要成为金融界的大佬投资界的精英带领我等过上挥金如土的生活。这与他决战K线之前的远大志向何其相似乃尔,殊途同归啊!
与第一本书不同,这本似乎不用做笔记,他只是走哪儿带哪儿,如果你看到这本书在沙发上,那么他前一刻肯定躺在沙发上,这一刻肯定拿着手机在搞卫生事业,如果你看到这本书在床边上,那么他前一刻肯定躺在床上,这一刻也肯定带着手机在搞卫生事业。他似乎还没有到达人书合一形影不离的境界,火候欠佳。
有次我收拾屋子,拿起他的《百岁人生》准备放进书架,书沉甸甸的仿佛他的“百岁人生”。走近书架的那一刻,我犹豫了,要不要把这本书放进书架,一整面墙的书架没安排他的专属区域,放哪儿呢?放进去万一当他想起来要找的时候岂不是相当于在他本就并不宽阔的读书道路上设置了障碍?我虽不是他走向光明的引路人,但也绝不能成为他迈向辉煌的绊脚石,于是我本着从哪儿拿起就从哪儿放下的原则,把他的“百岁人生”复原归位。主要是我也不想因为放了一本他的书,我的书架从此要变成我们的书架。
他俩这种人书差点儿合一的状态维持了一年多后,他们的关系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百岁人生》不再出现在家里,我以为队友破天荒的不到两年就把四百多页的书看完了,那一刻我是慌乱的,但是还没等到我调整好情绪镇定下来就在他没拉上拉链的包里看到了那本熟悉的陌生书。
我错了,我竟然怀疑他与书之间堪比金坚的超长时间拉锯战关系,怀疑我对他们关系认定的可靠性,怀疑队友山无陵天地合都不会改变的读书的战略战术,我是多么的不自信,多么的不淡定,情绪多么的不稳定,比起队友十几年如一日稳如泰山的读书规划和历程,我像个毛头小子似的幼稚可笑。
出于好奇,我拿出来看了看翻了翻,没有翻出百元大钞,没有翻出俊女靓照,也没有翻出读书的痕迹。
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两三个小时读完一本书,那么这本书读完估计能以入手时九点九折的准新书卖出去,如果你两三天读完一本书,那么可以轻易的找到读书中断再读书再中断再读书的痕迹,如果你两三年读完一本书,那么就不知道这本书读完还能不能健在了。
除了学校教科书或者考研辅导书我还真没见过也没听过谁可以对一本书如此钟情且专一。钟情和专一是小,关键是不打开书你根本不知道跟了他一年多的书除了封皮的四个角有一些岁月的痕迹光阴的脉络,从内容上看崭新无比,崭新的“百岁人生”,你无法知道他读到了那一页,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读过,怕是只有通过DNA检测看哪一页保留了他的人体自动脱落无伤大雅组织才能知道他究竟读到了哪一页。挖藕,代价有点大且毫无意义!
队友读的书要么知识密度很大,要么书籍内容时间跨度很长,其实也不能这么去统计和分析,毕竟样本太少,少到样本即总体。那么我想通过从书的角度分析总结队友读书特点的原因的这个想法只能无疾而终了。
如果我们给一个人的读书数量下一个极简的且不加读书时间限制的定义:读完。那么队友的读书数量的计算公式会打破基本的小学数□□算法则:1 1 1 …=0。各大数学家的棺材板怕是都要盖不住了,数学家的死活我们也是管不了了,只要队友别有一天下定进军数学领域,论证费马大定理、攻克黎曼猜想的决心,我们的家就还能在。
如此甚好。
无话可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读不完的书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