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分寸

修复室的门被轻声叩响时,沈青瓷正对着光源,用最小号的马蹄刀一点点刮除画心背面的旧裱纸。动作稳得像嵌入时间轴里的刻度。

来的是办公室主任,身后跟着江焰,还有他那位干练的女特助。

“青瓷,江总来了解一下我们修复工作的具体流程,为后续的数字采集方案做准备。”主任笑着介绍,语气比平日更和煦几分。

沈青瓷放下工具,站起身。她穿着白色的实验服,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沉静的眼睛。“主任,江总。”

江焰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一瞬,随即扫过这间不算宽敞,却堆满各种器具、纸张、颜料,空气里弥漫着特殊气味的工作室。他的眼神里没有挑剔,只有一种近乎审视的好奇。

“打扰沈老师工作了。”他语气平和。

“不会。”她侧身,示意他们可以靠近一点,但保持着一个安全的、不会影响工作的距离。“正在揭裱,灰尘比较大。”

主任忙打圆场:“咱们青瓷可是我们这里的顶尖高手,手上过的东西,都是国宝级的。”

江焰的视线落在工作台上那幅斑驳的古画上,画心脆弱,仿佛一碰即碎。“看得出来。”他声音不高,“很需要耐心。”

“不是耐心,”沈青瓷纠正,声音透过口罩显得有些闷,却清晰,“是分寸。下手重一分,历史就薄一层。”

江焰抬眼看向她。

她却已移开目光,指向旁边一个已完成清洗、正在晾干的画芯:“数字采集对光热环境要求极高,尤其是这类绢本设色,光源稳定性、温度湿度波动不能超过正负……”她报出一串精确的数字和参数,语速平稳,像在宣读说明书。

特助飞快地记录着。

江焰听着,目光却更多停留在她的手上——那双手指节匀称,指尖却带着细微的、洗不掉的颜料痕迹,正无意识地虚悬在画作上方,仿佛一种本能的守护姿态。

“这些技术要求,我们会纳入设备采购和方案设计的核心指标。”他表态,随即话锋微转,“不过沈老师,我有个疑问。”

沈青瓷看向他。

“如此严苛地保护,甚至不惜限制外界接触,最终目的是什么?让它们永远沉睡在库房里,岂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消亡?”他问得直接,带着商人追寻终极目标的思维惯性。

办公室里有一瞬间的安静。

沈青瓷沉默了一下,才开口:“江总,我们修复的不是‘物品’,是‘证据’。是古人如何看世界、如何表达美的证据。我们的首要责任,是保证这份证据能尽可能完整、真实地留存下去。至于如何运用,是后人的智慧和选择。”

她顿了顿,补充道,语气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就像资本运作,底线是不引发系统性风险。文物保护的底线,是让它不消失。”

主任脸上掠过一丝紧张,忙笑道:“哈哈,青瓷这个比喻很形象嘛!都是为了长远发展,角度不同,目标一致!”

江焰看着她,眼底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闪了闪,像是被这句话刺中,又像是激起了更浓的兴趣。他没有反驳,只是微微颔首:“受教了。底线思维,放之四海而皆准。”

短暂的参观在一种表面和谐、内里暗涌的气氛中结束。

送走他们,修复室重归寂静。沈青瓷回到工作台前,却没有立刻拿起工具。

她抬起手,看着指尖那些细微的痕迹。刚才他打量她手的目光,带着一种剖析般的专注,让她几乎能回忆起七年前,这双手被他握在掌心时,那截然不同的温度。

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是明胶和旧纸恒定不变的气味。

他来了,以合作者的姿态,理智、克制、遵循规则。

但他们都心知肚明,这场“合作”的边界有多脆弱。分寸之内是专业,分寸之外,是横亘了七年的,未曾愈合的荒芜。

她重新拿起马蹄刀,将注意力凝聚在锋利的刀尖与古老绢帛那微乎其微的接触点上。

只有在这里,在这个由分寸构成的世界里,她才是安全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