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策问

一晃六年过去了。

听说郭通要回京,萧璘十分欢喜,早早出宫在郭府等他。

空等无趣,五殿下本想去城郊跑马。郭斐对他说,何不去南曲逛逛。萧璘一时好奇,就跟他来了。

郭通把萧璘一路拽出南曲,塞进了停在街边的一辆马车里。他自己也坐了进去,对侍从吩咐道:“去找延秀。”

两人一同坐在马车里。

五殿下乍见时的惊喜淡褪,心底渐渐忐忑起来。

当年,如果不是他要杀死那名女官,或许郭通的眼睛就不会出事。

宫变后,偌大的延嘉殿就他一个人,他很害怕。他害怕祖母癫狂的神情,害怕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也害怕看到瞎了眼的郭通。

舅舅来看过他几次,大约是见他绝口不提郭通,才把人送去岐州了。

再之后,母亲回宫了。萧璘整夜整夜的做噩梦,白天精神也不好。

或许是传太医传得太频繁,又或许是母亲整日哭诉,父皇也来了。

“五郎,要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瞧瞧你六弟。”

萧璘不服气。

宫里都传遍了。那江沉玉力大无穷,宫变当夜,连斩数名乱党。六弟当初看不起江家小子,如今天天缠着人家,坐卧都在一处,不是害怕是什么。

哪里比他像男子汉大丈夫了?

不服气归不服气,萧璘又开始懊恼。如果自己不那么害怕,舅舅也就不会送走郭通。五殿下的良心后知后觉,开始频繁地问及郭通。

惠妃已为儿子选了新的伴读,但听了其中缘故,她对这个郭家旁支的孩子也有些愧疚。

郭通瞎了眼,仪容有损,无法参加科考。他的父亲只是名小吏,也走不了门荫做官的路子。

惠妃想,既然入仕无望,那就在婚事上补偿些。于是,她为郭通定了颜家的小女儿颜和凝做妻子。

颜家门第平平,颜和凝的父亲是颜先生的族兄,也就是教授皇子的那个颜先生。这位颜小娘子以诗文见长,相貌也很出挑,是个明眸皓齿的美人。

郭通来年加冠,正宜成亲,遂跟着送贡物的队伍一道入京。

他甫一进门,郭府正一团乱麻。

宫中来信,说圣上要几位皇子参加此次春闱。

郭淘得了消息,急急赶回府里,却不见了萧璘。他骇得三魂丢了七魄,将左右伺候的小厮丫鬟都打了一顿,才得知郭斐竟把五殿下带去了青楼。

郭淘登时暴跳如雷:“圣上说要糊名考试,万一、万一,唉!阿斐这个臭小子!怎么能带殿下去那种地方?!还不把人带回来!”

郭通当即领了命,带着家仆直奔南曲。

青楼人多口杂,他只得在马车里告诉五殿下科考的消息。

“什么?!哎呦!”萧璘没想到圣人竟要他和举子们一起考试,惊得站起身来,还没站直,就磕了脑袋,“嘶!好痛!”

郭通无声地叹了口气:“还请许王殿下即刻回宫准备。”

“即刻?”萧璘捂着头,闷闷道:“到春闱还有好几个月呢,你赶我走啊。”

“您该在诗书上用心些。”郭通劝道。

“怎么你一来,就跟母亲似的,”萧璘皱眉,“难道那帮酸儒还敢刷我?再说,还有延秀呢!”

郭斐固然文思敏捷,可自恃过高,常拿庾子山、曹子建自比。他尤爱替人作诗,词藻华丽,极好用典。

有一回,孔先生以春雨为题,让大家回去赋诗一首交上来。

江沉玉绞尽脑汁憋了一首,因早早交了,被晚来的郭斐瞧见。他觉得可堪一造,就趁老师不在,大刀阔斧地划掉,几乎是重写了一首。

孔先生一眼就看出是郭斐代笔的,大为恼火,打了两人手心还要罚站。吓得江沉玉此后每回交作业,都要反复检查。

说曹操,曹操就到。

郭斐跳上马车,对五殿下拱了拱手,瞧都不瞧郭通,径直坐下,嘴上却十分亲热。

“通弟别来无恙啊!”

郭通也不看他,只把宫里的消息又说了一遍。

郭斐半点不急,拍拍胸脯道:“殿下就放心吧!斐一回去,就好生钻研历年策对。去年是陆相主持科考,今年会是谁,斐同父亲商量商量。”

他这话教萧璘顿觉心安,唇角漾起一点笑。

“是圣上要考校几位殿下。倘若,圣上亲临考场呢?”郭延光的冷水混着冰碴子,当头浇下。

崔德妃当然想到了这一点。她素通诗书,召来儿子与两位伴读,亲自教导敦促。

“本朝科考分常科与制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此六种都是一年一次。特殊的制科,譬如武举,三年前设过一次。明法考律令,明书考说文字林,明算考算经缀数,秀才太难,这些,我儿皆不作考虑。”

萧成金游疑道:“母亲,可是,万一六哥选秀才呢?”

“你五哥六哥选什么,都不是你现在要考虑的事情。”崔德妃抚了抚儿子的脸颊,柔声道,“这段日子,你哪里都不要去,就好好呆在宫里读书。其他的事,你不用操心,母亲会和外祖商量好。”

“母亲,这科考定在明年三月,”萧成金一听要他闭关苦读,顿时垮了脸,“还有好几个月呢。”

崔德妃见儿子想躲懒,不得不板着脸,做严母状:“七郎,现在离年关不到两个月,过了年,就是元旦朝会、上元节,你还要去外祖家小住。整个元月,你哪里会读书?等到元月一过,离三月初七就一个月罢了。”

萧成金讪讪地点头,不敢再打断母亲。

“进士考帖经、杂文以及对策。明经其他不变,只把杂文换作大义。一行,姑母考考你,这几样都考些什么?”

崔容即答道:“帖经乃是取儒家经义,掩盖一部分,要求考生补上。大义是当面解释经义,和帖经一样,十中取六,就算是合格了。杂文是考诗赋,譬如去年,以‘终南山望余雪’为题,赋诗一首。对策是论时务。进士科有五题,时务策三道,方略一道,征事一道。明经的时务策则只有一道。”

崔德妃满意地颔首:“经义背就是了。圣人向来看重对策,父亲晚些时候会送集子来,你们可要好好研习。”

“是。”三人齐声应道。

萧成金满打满算也就十三岁,本就是爱玩的性子。他一想到自己要埋头苦读几个月,整张脸都皱了起来。

崔德妃当然了解自己的儿子,只装作没看到。她单独留下崔容,同他说道:“一行,这次的考官里,有教你们的颜先生。”

崔容心底觉得好笑,面上故作惊讶道:“颜先生?颜先生应该认得我们的字迹。圣上这是什么意思?”

“今上要面子,依我看,他是怕五郎考太差了,”崔德妃冷哼一声,“这件事你可千万不要告诉七郎。那孩子,心太浮了。他要是知道考官里有自己的老师,哪里还肯上心。”

“姑母就放心吧,”崔容保证道,“容定会好好督促殿下读书。”

“七郎年纪最小,考不过两个哥哥也没什么。现在不是争锋的时候,”崔德妃扶了扶鬓边的金步摇,“倒是你,一行,你要是中了,姑母就怕见不到你了。”

德妃的话让崔容颇为感慨。皇子们都渐渐大了,将来是要出宫开府的。他们这些伴读或是科考、或是荫官,也该分别了。

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总是令人怀念。

“怎么会,”崔容恭敬道:“容就算中了状元,也会时常进宫,看望姑母您的。”

皇后早就派人通知了王家。

小女儿宝庆自告奋勇,要去圣上住着的甘露殿打探消息。

不巧,正遇上外任归来的陆怀瑾。

太子死后,东宫空置。属官有归原职的,有外放的,也有到了年纪,挂冠归乡的。

圣上喜欢陆怀瑾,改授中散大夫,照旧是五品官。不过,这只是定品级俸禄的散官。他虽是正平六年的状元,却太年轻了。

皇帝同陆相商量,要他历练历练,于是授了咸阳县丞的外职。

本朝律令规定: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四年轮换一次,参加吏部铨选。官阶超过五品,则直接由吏部上报,宰相议定后呈交圣上。

因咸阳是畿县,故而咸阳县丞是正八品的官职。

临近年关,陆怀瑾满了期限,也就回京了。

萧毓辉一下子就把打探的事抛之脑后,专心致志地盯着陆怀瑾瞧。

他高了些,眉目疏朗、容颜如玉,见了宝庆,朝她微微一笑。萧毓辉已经连她六哥都想不起来了。

皇帝瞥了眼自家没出息的小妮子,挥挥手,把人赶回去了。

萧祈云没指望才十二岁的小妹。

出宫的第二天,江沉玉就拖着一只大大的书箱,和傅临风一道入了宫。

与此同时,皇后的兄长——兵部尚书王恪也送了策问集子来,还附赠他的小儿子王世景。他今年也要科考。

内侍将王世景领进长阁殿时,六殿下几个正将卷轴、书册一一摊开平放,摆满了大半间宫室。

王世景素知这个皇子表弟不喜欢自己,很识时务地缩着肩膀。

“敬远见过六殿下。”敬远是他的字。

萧祈云确实不喜欢王世景。

他比萧祈云大五岁,去年就报了名。家里都替他打点好了。结果这小子不争气,和人在青楼起了争执,被打破了头,养了大半年,当然也就没去考试。

“嗯。”六殿下勉强点了个头,就不再理会他。

王世景朝前走了两步,对着秀气的圆脸少年拱手见礼:“志渊。”

傅临风假装没听见,将一本《策林》翻得哗啦作响。王世景脸上挂着笑,腹内已将傅临风骂了好几遭。他两手交握,尴尬地杵在原地。

一时间,宫室内唯有翻书的声音,静极了。

少顷,山水纱绢障子后,探出一张清风愁露的美人面。

“殿下,我看往年考过的题,竟还会再考?”

萧祈云抬起头,想了想,目光陡然转向王世景。

“王敬远,你说说看。”

“这个、呃,”王世景正盯着江沉玉瞧,没料到六殿下突然发难,磕磕巴巴地说道,“是、是会再考的。”

江沉玉抱了一摞册子,摆在萧祈云手边,翻开折了角的三本:“殿下您看,这道‘平籴法’五年里考了三次。”

“去年也考了,”六殿下掸了掸手里的卷轴,“虽然没直说是平籴法,可问了如何均贵贱,平百货之价。”

王世景凑近了,插话道:“是是是,这个平籴法,嗯,常考的!”他没注意脚下,正好踩中了傅临风在看的卷轴。

傅小公子“嘁”了一声,反问他:“那平籴法怎么解释?”

三人同时看了过来,王世景脑中一片空白。他张着嘴,卡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注:

1.官制参考《唐六典》。

2.科考内容参考《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下文亦同。通俗讲,帖经就是完形填空,大义类名词解释,对策就是实务题。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7章 策问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