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05

1.读《被讨厌的勇气》。

p9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句话说对吧……没问题。但是我疑惑的是,“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的正面性和负面性参照是?应该是父母吧?孩子是无知的、懵懂的,最初的最初都是要学习的。那么他们最初学习的对象就只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了吧。那么这套赋予意义的角度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话,又怎么能说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呢?追根溯源应该是亲属赋予你的。

等到你意识到自己赋予自己的经历意义过于负面的时候,再想纠正,就很有难度了。

2.延伸到日常工作

老师把一个最近表现不好的同学调去了旁的位置。大部分学生会在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父母会分为几种行为动线?

1)联系老师,要求换回原来的座位。并表示:调到座位更不利于学习的座位只会让孩子的学习更受影响。

这种情况,家长只看到了外因,并且认为外因重过内因。

“孩子会意识到问题的,但并不是以这种方式,需要老师悉心开导。”

孩子在这里学到的就是:我的问题不是问题,爸妈可以帮我解决问题。

2)批评孩子,老师的处理方式是有其原因的,我们要意识到问题,努力改正,当问题改正了,我们才有资格提出调回原来位置的要求。

这种处理方式站在了共情老师的位置,比1)情况更进一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助于孩子“责任意识”和“反省思维”的培养。但是并没有起到安慰孩子此刻失落情绪的作用。孩子会在老师那里受挫后,再在家长这里二次受挫,孩子容易有抵触情绪,或者过度消极。

3)理性分析,告诉孩子调位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老师的目的是什么。询问孩子对于“换了位置”这件事抱有什么心态。

如果孩子表示无所谓,那么老师的惩罚其实就是无效的。在这时就需要及时提醒孩子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与孩子交流,确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需要如何改正。注意,是交流,不是单方面告知。同时也需要联系老师,告知这种状况,方便老师及时调整针对孩子的奖惩措施。

如果孩子表示对换座位这件事很在乎。那么就可以适当安慰孩子,辅助调整情绪,意识到问题的关键。郑重告诉孩子只有改正问题的本质才能妥善解决,而不是“假伤心”“假自尊”“下次还敢”。与此同时,与老师保持沟通,及时关注到孩子的进步,同步鼓励或同步督促。并在必要时期以咨询孩子近况的方式提醒老师关于座位的问题,话说一半,老师自然就会关注了。

与老师沟通这一步很重要,也可当着孩子的面去做。明确告诉孩子你的一举一动在老师和家长眼中是同步的,不可糊弄的。

我能想的的比较完备的处理方式就是这种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