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纪录片名称:《宗谷号——航行在被遗忘的航线上》

特邀配音:靖合

【开场】

在古希腊哲学的思辨长河中,“忒修斯之船”悖论提出了一个关于 “身份” 与 “本质” 的、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一艘船的所有部件都被替换,它,究竟还是不是原来的那艘船?

而一百年前,一艘从东京湾驶出的钢铁之躯,用它贯穿“战争与和平”的一生给出了我们答案。

它曾是苏联订购清单上的“Volochaevets”,也曾是太平洋战场上的“幸运舰”,它是南极冰原上的探路者,也是漂浮在历史长河中、铭刻时代印记的精神图腾。

它就是——宗谷号。

###

【1930年代??日本神户港】

故事始于1938年的日本神户。在川南工业的船坞里,钢铁巨兽初具雏形。

它本是为苏联打造的破冰货轮“Volochaevets”,注定要挑战北极的坚冰。然而,国际政治的寒流比北极更甚。随着日苏关系恶化,这艘未及远航的船,便被日本海军收入麾下。

227.5万日元,买下了一个传奇的开端。

1939年,“Volochaevets”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宗谷号”。和名字一起被赋予的,还有全新的使命。宗谷号由破冰货轮改为特务舰,被安排执行太平洋岛屿的测绘与物资运输任务。

那一年,炮塔代替了货仓,声呐代替了测量仪。

自此,它告别商业货轮的平顺航道,驶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汹涌漩涡。

###

【1943年??拉包尔海域】

死神以鱼雷的形式袭来。

刺耳的金属撕裂声、海水倒灌的咆哮,一切、似乎已为这艘船奏响了挽歌。

然而,曾经一个为抵御北极坚冰设计的细节——坚固的双层船底——在此刻,却成为了它命运的盾牌。

由于双层结构的阻挡,它并未被引爆。

宗谷号,奇迹生还。

“幸运舰”的传奇也在此后不胫而走。

###

【1942–1945年??太平洋战场】

在整个太平洋战场,宗谷号多次死里逃生。

1942年,它在特鲁克环礁空袭中毫发无伤穿越弹雨;1944年,它在搁浅后自行脱困,重新起航。

船员们坚信宗谷号“被命运眷顾”,但真正守护它的,却是二十年前精良的设计与船员们百折不挠的坚毅。

同时,战争也在不断地重塑它:

测量设备被拆除、改装为煤炭运输船、船体多次修复......

尽管如此,其核心动力系统与船壳框架仍得以保留。

“宗谷号”之名,也由此延续。

###

【1955年??南极】

战争结束后,这艘旧舰迎来了它生命的第三幕。

宗谷号被日本海上保安厅接收,1955年,日本政府斥资5亿日元——相当于当年国家预算的0.5%——将其彻底改造为南极观测船。

它新增了破冰系统、科研设施、直升机甲板,也因此,它成为了日本极地科研的先驱者。

从1956年到1962年,宗谷号六度南极执行任务。它曾被浮冰围困、也曾经历过螺旋桨断裂,险象环生,甚至有船员声称他们在船上目击了神秘的“南极哥斯拉”。

在此期间,船体高达90%的木结构被更换,但公众从未质疑它的身份。它依然是“宗谷号”——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航行记录,更是日本民族在废墟中站起、探索未知的集体记忆与不屈的精神。

###

【1978年??东京品川】

1978年,航程终结。宗谷号驶入了最后的港湾——东京品川。

此后,它作为船舶科学馆的镇馆之宝向公众开放。

它的内部设备已被全部拆除,船体也经过了防腐处理,已不再具备航行能力。

然而,它的生命,却从未终结。

它以“南极开拓者”的姿态,超越了物质束缚,成为日本人民精神与文化的象征。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仿佛得到了鲜活的印证。

宗谷号的身份由其形式、目的和国民情感纽带共同定义,而物质的更替反而退居其次。

正如“忒修斯之船”所启示的——

身份的本质,并非存在于不变的部件之中。

它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意义网络——由功能、记忆、情感与象征共同编织而成。当整个民族都认定这是宗谷号时,哲学上的悖论,便在现实中有了答案。

###

宗谷号的史诗,超越了钢铁与海洋的界限。

它告诉我们:

当一艘船的故事、它所象征的精神,被一个社会深刻地接纳和传承,即使它的每一寸甲板都被更新,它依然是那艘独一无二的船。

这不仅是一艘船的史诗,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响。

就像文化与传统,在一次次更新中传承灵魂——

宗谷号,以它不朽的身影,成为日本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灯塔。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