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 1 章

庆历四年(1044 年)四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第八女齐国公主薨逝。灵柩暂厝于都城西边的普济佛寺,以待下葬。仁宗悲恸不已,下诏追封其为韩国公主,且连续两日不临朝听政。

朝中大臣有的私下议论,认为皇帝哀思过深,显见对公主生母张氏荣宠过盛。众人皆言:“夫女宠太甚,则俭德易亏;恩泽偏私,则谗言易入。”

后宫亦掀起波澜。初时,御侍宫人常于闲时私下议论,提及皇八女生母。宁华殿张美人,四年间连生三女,然三女皆夭折,故谓其 “无福无德”。张美人原居正二品淑媛之位,后自请降为正四品美人,又曾刻意违礼为皇八女拟定小名,终未能保全皇女,众人皆归咎于张氏平素骄横无度、僭越礼制且不敬中宫。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插上翅膀的飞鸟,向四面八方疾飞,先传入尚宫局二十四司,再飞入各宫贵人耳中,最终传入坤宁殿。

曹皇后见宫中有讹言惑众,立即召遣司言传谕曰:“若辈勿以浮言相煽,吾能辨忠奸。” 一向秉持“以威肃内”管理风格的曹皇后,凭借强势态度迅速平息了事态,使谣言无法相互煽动,亦为平息仁宗之怒起到了作用。

然此事仅是开端,彼时无人有后世之眼,未料数年后,宫中更会上演一场震动朝野的大戏。张氏以贵妃之身去世时,正宫曹皇后尚在,仁宗竟还要追册其为温成皇后,打破了儒家传统中 “一夫一妻、正后唯一” 的礼制,在朝堂内外、乡野民间引发极大震荡。

据史书载,仁宗罢朝七日,亲自宿于皇仪殿守灵;温成皇后张氏的葬礼“费金帛无算”,连两府(中书省、枢密院)官员亦不得入内(指皇仪殿守灵之地)。

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其中,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日常政务的决策与执行,相当于后世的 “政府”;枢密院则为最高军事机构,独立于中书门下之外,专掌军务,与中书省并称 “二府”。

仁宗此举形同自断耳目、放弃权柄,令人颇为费解。幸而当时朝内能人辈出,政局整体稳定,且无内忧外患激化矛盾,故短期权宜之举未致局势失控,世人唯有从其极致的情感宣泄中,方能理解此举的缘由。

除此之外,仁宗还要求百官致祭,礼制规制为 “御史台先设次,俟灵驾过,群臣素服,班台前北向再拜,举哭,十五举音,止哭,又再拜”。御史台是当时最高监察机关,承担监督百官、纠察朝政的重要职能,同时亦承担礼制维护与朝仪监督之责。

所谓 “御史台班次”,即御史台需先设置灵位,待温成皇后的灵车经过时,群臣身着素服,在灵台前分列站立,面向北方行两次拜礼;随后放声举哭,需按规制哭十五次(即 “十五举音”),待礼官示意后方可止哭,之后再行两次拜礼。

怪不得后世评论称,这是明明白白写在史书中的偏爱。

东京城内,不少平民常于饭桌之上、私闱之内,将张氏怙宠而骄、僭越礼制乃至几欲动摇皇后之位的旧事当作谈资。众人热议张氏究竟何等貌美,仁宗与她在宫闱中如何嬉戏,甚至绘声绘色地描述 “每至酒酣,奏乐彻旦”的场景,仿佛亲身所见一般。

此时,城外官道之上,三辆牛车迤逦而来。每辆车上各有一位魁梧大汉驾车:首车坐着当家主母与婆母;中间车厢内,一名幼女由老妇抱着,身侧还随侍一位丫鬟装扮的少女;最后一辆车则满载家私,另有一老一少骑马随行押后,一行人正缓缓朝着东京外城南熏门驶去。

这南熏门乃东京外城的正南门,凡自南方而来的车队、人群,多从此门入城。

北宋都城东京是中国古都史上著名的“三重城”格局,由内向外依次为皇城、内城与外城。皇城为皇帝理政与后妃居住的核心区域,其南门为宣德门,北门为拱宸门;内城又称阙城,环绕皇城而建,是衙署、勋贵宅邸及商业中心所在。比如大名鼎鼎的潘楼街,北起皇城东华门,南至内城东南角,此街以医药铺、香药行驰名,夜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号称 “不夜街”。此外,自相国寺至州桥一带,还形成了以大相国寺为核心的商业文化圈,瓦市勾栏林立,杂耍、说书等市井娱乐应有尽有。

外城亦称罗城,其正南门南熏门附近,多为平民居住区与手工业作坊,中小型商铺遍布,各类特色食肆亦聚集于此;外城东侧的新宋门附近,是汴河码头与漕运货物的集散地,南北流通的粮食、茶叶、杂货及珍奇物件,皆在此装船卸货;出外城正西门西石门,便是大名鼎鼎的金明池。这是皇家园林,每年三月对外开放,百姓可入内游赏,池畔的琼林苑,便是仁宗赐宴新科进士之地。

在京禁军的营地,则驻扎于汴梁城墙外围的护龙河(即护城河)沿岸,以拱卫京师。仁宗庆历年间,禁军总兵力达八十二万六千(据《宋史??兵志》),占全**队(含厢军)总数的半数以上;其中在京禁军常年保持在八万人左右,四支主力禁军分别为捧日(骑兵)、天武(步兵)、龙卫(骑兵)、神卫(步兵),每支各辖四十个指挥使,每指挥约管五百兵卒。

后世公认,北宋都城东京的常住人口规模当超过一百万,“岁漕江淮米六百万石以给京师” 的记载毫不夸张,东京堪称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放眼全球,直至工业革命后,伦敦才成为欧洲首个百万人口城市;更遑论彼时尚未建国、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

自宋太祖、宋太宗平定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后,朝廷便将各地氏族、军民迁徙至东京汴梁,置于眼皮之下加以监管。这些氏族还带来了依附于其家族的各类手工业者,正如时人所言:“汴都衣冠甲天下,富商大贾、百工技艺之人,辐辏鳞集,仰给于贵势之门。”

豪族们豢养着擅长织锦、锻造及漆器制作的奴仆工匠,这类工匠统称为 “家业人”。其中技艺精湛者所制器物,价值千金;有些家族甚至凭借独特技艺形成了垄断性的技术优势。沈括在《梦溪笔谈??技艺》中亦提及:“汴京木工皆出于鄢陵王氏,金工多附南阳张氏。一族之匠,传艺百年,天下莫能及。”

那么,能够容纳一百万常住人口的东京汴梁,究竟有多大呢?

据后世研究,皇城面积约为 1.14 平方公里,内城面积约为 8.34 平方公里,外城面积则约为 50 平方公里。北京故宫(紫禁城)占地面积约 0.72 平方公里,以此换算:北宋皇城约等于 1.6 个紫禁城,内城则约等于 12 个紫禁城。

东京之繁华无双,也难怪孟元老会在《东京梦华录??序》中写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当然,此书在庆历年间尚未问世。靖康之难后,孟元老自汴梁逃离,辗转至绍兴,回忆起东京城的景象:青漆涂饰的雕梁画栋、豪华精致的亭台楼阁,停靠在宽敞平直街道上的装饰精美马车、饰以珠宝的骏马;往来妇人头上的黄金珠翠耀眼夺目,所着轻罗薄绮则散发着沁人芳香;柳巷花街上,新奇曼妙的乐曲伴着欢声笑语飘扬;茶坊酒馆内,吹拉弹唱之声不绝于耳。

此书便是他据此回忆所作。

人人皆向往东京,皆言东京之好,然若想在此立足谋生、有所成就,却绝非易事。即便是家境殷实,若无人脉门路,亦寸步难行。

此时,三辆牛车已顺利通过南熏门的路检。押后的骑马老汉欲将一物塞入负责查验通关文牒的监门官袖中,却被对方笑骂着推开。二人似是旧识,肩头轻撞间,低声嘀咕着 “过几日再寻你一聚” 之类的话语。老汉行叉手礼道别后,随牛车缓缓驶过南熏门内的坊区住宅,朝着内城朱雀门方向行进。

再看为首牛车内的花甲老妇与中年妇人:二人衣着素朴,头上仅别着几枚木簪,虽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态,却仍能看出这对婆媳年轻时的姣好容貌。随着牛车愈发靠近内城城门,二人眉头渐锁。约定的时辰已过,按说早该有人来迎,为何迟迟不见来人迎接?

花甲老妇是婆母吴王氏,她开口道:“耘娘,你打发人去大郎的衙门打听打听,莫不是西边又有战事,禁军接到紧急集合的调令了?”

儿媳刘耘娘,正随婆母吴王氏,携十三岁的儿子、五岁的小女儿,并带老仆王婆、丫鬟青枣,另有因伤解甲、前来担任管家的路伯父子(路伯与其子路与),依照丈夫吴大郎的安排,举家从京西路邓州(治所今河南南阳)北迁,前往东京汴梁定居。

“路” 为宋、金、元三代行政区划名。宋太祖为避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将一级行政区划定为 “路”,初设十五路,包括:京西路(治今河南洛阳)、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河东路(治今山西太原)、陕西路(治今陕西西安)、淮南路(治今江苏扬州)、江南路(治今江苏南京)、荆湖南路(治今湖南长沙)、荆湖北路(治今湖北荆州)、两浙路(治今浙江杭州)、福建路(治今福建福州)、西川路(治今四川成都)、峡路(治今重庆奉节)、广南东路(治今广东广州)、广南西路(治今广西桂林)。

以存60章,放心看,不烂尾。

我曾经听过一个很出名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讲座,他在香港居住了10年。在谈起流行病时,他说他儿子说历史看来每次大型流行病都是从中国传播而来。

你们那些小地方,人口才几千,最多几万,得个鼠疫黑死病不就死完了!当然传播不出来!因为所有人都死了!!!!

【周末有空捉一下虫,分割一下段落[可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