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武昌鱼

落地天河,湿热的风扑面而来,省队的车已经在候机厅外等着。

来接她的还是省队那位嗓门洪亮的助理教练,一见面就用力拍她肩膀,力道大得她差点一个趔趄:“圆圆!可算回来了!精神头看着还行哈!”

“王指,”尚青云揉了揉肩膀,扯出个笑,“轻点儿,我这脚刚好没多久。”

“晓得晓得!”王教练嗓门依旧大,顺手接过她那个半人高的运动包,动作却放轻不少,“路上辛苦了社,先回队里安顿一下,老杨……哦,就是杨指导,念叨你好几天了。”

车子驶向省体育中心,窗外的街景熟悉又陌生。

武汉的夏天总是这样,梧桐叶子绿得发亮,阳光白晃晃地炙烤着地面,晒得共享单车的座都烫屁股。

她靠在车窗上,看着街边飞速后退的早餐摊子、卖莲蓬的小贩、还有那些记忆里一点没变的旧楼房。

省体育中心和记忆里没什么出入,她小时候无聊抠的墙角也没补。大厅的墙上挂着历年优秀队员的照片和简介,她的那张赫然在列,位置还挺显眼。

照片是几年前拍的,那时候她才刚进省队没多久,拍照时被教练抓着哄了半天,才不情不愿地瘪着嘴看向镜头,手里抱着个比她脸还大的奖杯。

那是她第一次在省里拿名次。

她在那张照片前站了一会儿,照片旁边用烫金小字罗列着她的成绩:武汉市中小学生友谊杯女子第一、省级单打团体双料第一、全国少年锦标赛女子单打第一……

一条条,记录着她一步步从武汉走到北京的路。

“看么斯?还能不认识个人了?”杨劲松教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在听惯了队里那些天南海北,尤其是东北口音居多的普通话后,武汉话被凸显得格外妥帖亲切。

尚青云转过身,规规矩矩地叫了声:“杨指。”

杨劲松上下打量她,目光在她明显清瘦了些的脸颊和下意识微微承重的右脚上停留片刻,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脸上露出笑容:“回来了就好。走,去我办公室坐坐,喝杯茶。”

办公室还是老样子,甚至可以说更乱了,堆满了文件和训练资料,窗台上那盆绿萝倒是比几年前茂盛了不少。

杨劲松给她泡了杯大悟那边的绿茶,茶叶在印着“先进工作者”的白搪瓷杯子里慢慢舒展开。

“压力大吧?”杨劲松没绕弯子,直接问,“这次全运会,省里指望你挑大梁,身兼四项,不容易。”

尚青云捧着温热的茶杯,老实点头,“知道。”

“知道就行,也别太有负担。”杨劲松吹了吹茶沫,“你的实力,省里清楚,国家队更清楚。这次伤好了复出,第一关就是硬仗,但也是证明你自己的机会。放开打,打出你尚青云的样子来。”

他顿了顿,看着她,语气放缓了些:“你小时候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呢?在武汉市打友谊杯,对面比你高一个头的姐姐,你都敢跟她硬碰硬对拉,现在怎么,摔一跤就怕了?”

2005年,武汉市中小学生友谊杯。

那年她七岁,拿着比同龄人沉上不少的球拍,一路懵懵懂懂却又异常凶狠地打到了女子第一。

省队的教练就是在那时看中了她,问她要不要去更大的地方。

她当时怎么回答的?

好像都没看爸妈,抱着那个对她来说有点过大的奖杯,用力地点头,汗珠子顺着额角滑下来,砸在领口上。

“想。”

说的斩钉截铁。

尚青云抿着嘴,没说话,低头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

怕吗?

好像是有点。

脚踝深处那点无法根除的、阴雨天就会隐隐作痛的感觉,像一根细小的刺,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失控和脆弱。

但更多的,是一种憋着一股劲、急于证明什么的焦灼。

“没怕。”她抬起头,像小时候那样习惯性地瘪瘪嘴,“就是……不想再输了。”

杨劲却点点头:“这就对了。训练计划你看过了,这几天先适应一下,强度慢慢加。混双那边……”

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八一队那个樊振东,跟你说好了吧?名单报上去了,你们自己多沟通。”

听到那个名字,尚青云耳根有点发热,目光挪到那棵绿植上,含糊地“嗯”了一声。

/

从训练局出来,时间还早。

她没直接回家,也没回省队安排的宿舍,而是鬼使神差地坐上了去武昌区的公交。

少年宫的红砖墙已经有些年岁了,门口的宣传栏里挂着她的照片,下面罗列着她从市赛到国家队的成绩。

她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照片上的女孩眼神亮得灼人,带着一股未经磋磨的、纯粹的锐气。

其实那天爸妈本来想给她报舞蹈班或者钢琴课,觉得女孩子学那些文静。

可她一进门,就被旁边训练室里噼啪作响的小白球吸引住了。

电视里正放着比赛重播,她看得目不转睛,然后伸出小手指着屏幕,斩钉截铁地对爸妈说:“我要学这个。”

从此,她的人生轨迹拐了个弯,一头扎进了这项旋转不休的运动里,汗泪交织,再无回头。

训练室里有小孩正在练球,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但眼神专注。

她隔着窗户看了一会儿,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每天放学后背着书包跑来这里,对着发球机一遍遍地练习,汗水把衣服浸透,手心磨出水泡,又变成厚茧。

少年宫旁边就是她的母校,武昌实验小学。

校门紧闭着,放暑假了,里面静悄悄的。

她沿着熟悉的街道慢慢走,不远处就是首义大院。

08年,她在这里打了全国青少年乒羽调赛,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质的比赛,紧张得前一晚都没睡好。

地方不大,观众也没几个,但她打得格外投入,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下那张球台和那颗跳动的球。

她没有再往里走,那些记忆封存在这里就好。

/

晚上是在外婆家吃的饭。

老旧的居民楼,楼道里飘着各家各户的饭菜香。

外婆见到她,高兴得不行,拉着她的手摸了又摸,嘴里念叨着“瘦了瘦了”,然后转身就钻进厨房,叮里咣啷非要给她炒一桌菜。

她的房间还保留着原样,墙上贴满了她从婴儿时期到现在的照片。

有刚出生皱皱巴巴的婴儿照,有戴着红领巾、一脸严肃的小学毕业照,有在省队训练时汗流浃背的抓拍,还有穿着国家队服、在赛场上握拳呐喊的媒体图。

时光在这面墙上凝固,记录着一个女孩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尚青云。

晚饭是典型的湖北家常菜,莲藕排骨汤,炒苋菜,腊肉炒黎蒿,炸藕夹什么的,总共就她和外婆外公三个人,菜却摆了一大桌子。

外婆不停地给她夹菜,嘴里絮絮叨叨说着街坊邻里的琐事,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老人搬去了新小区。

她听着,紧绷了好几天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好像又回到小时候一和爸妈闹脾气,就自己坐公交跑来外婆家住的时候,总得能到毫无原则的庇佑和安慰。

洗完澡,她趴在铺着凉席的床上,武汉夏夜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老旧的窗式空调发出嗡嗡的声响。

她摸出手机,点开微信,找到置顶里那个蜡笔小新的头像。

手指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最后选了几张刚刚翻拍的老照片发过去。

一张是婴儿时期被她妈妈抱着,朝镜头咧着没牙的嘴傻笑的;一张是小学时参加文艺汇演,脸上画着夸张的腮红,头上顶着朵大红花,表情视死如归的;还有一张是刚进省队时,穿着不合身的运动服,对着镜头一脸懵懂的。

【尚青云】:[图片][图片][图片]

【尚青云】:猜猜这都是谁?

那边回得很快,几乎是秒回。

【樊振东】:让我看看……嗯,这位婴儿肥选手,这位文艺汇演积极分子,还有这位看起来不太情愿的省队新人……是某位1998年1月16日出生,右手横板两面反胶,目前效力于国家乒乓球队的尚姓选手吧?[托腮思考.JPG]

【尚青云】:[小肥选手为你点赞.JPG]

【尚青云】:答对了,真棒。

【樊振东】:有奖励吗?

【尚青云】:没有。

【樊振东】:[猫猫委屈.JPG]

【樊振东】:好吧,天津见,晚安。

【尚青云】:天津见。

【尚青云】:[小猪击掌.JPG]

前天去献血,结果针眼肿了抬不起手,所以几天没更新,水一章衔接一下,下一章就是全运会啦[熊猫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武昌鱼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