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是不是有“三二百万”两银子,林妹妹是不是“白富美”,后世读者众说纷纭。
贾寰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原著中,林如海刚一重病,林黛玉就在贾琏的护送下返回扬州侍疾,到来年九月初三林如海去世①,大半年的时间,父女俩朝夕相伴。
林家和林如海若有巨财,林黛玉岂会不知?
林家的钱哪儿去了?!
几代列侯啊,两任巡盐御史啊,不可能一点余财都没有。
就算林黛玉是女儿,宗法制下没有完整的继承权,嫁妆总该有一份吧?
还有贾敏的嫁妆呢?
贾敏是“金尊玉贵”的真·国公千金,嫁妆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林黛玉丧父时已经十岁,人又冰雪聪明,是会算账的人。
她来到荣国府之后,随便算一算就晓得贾家“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日后犯愁。①
她并非不谙世事。
她食人间烟火。
她跟宝钗慨叹自己“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一草一纸、吃穿用度都靠着贾府,还成天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养荣丸,闹了个天翻地覆,惹得小人侧目,不敢再多事跟府里提吃燕窝滋补身体。②
言语之间,满满都是寄人篱下的尴尬和辛酸。
她在来荣国府的路上,一再惊叹贾家三等仆妇吃穿用度“不凡”。
入府之后,又恐为荣婢所诮——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③
这样的忐忑和拘谨,只会发生在“变形记”里的穷娃身上。
富家女偶然去乡下穷亲戚家里做客,不会有这种小心翼翼,反过来就一定会有。
跟在林黛玉身边伺候的仆婢,就一个小丫鬟和一个奶娘,比三春的排场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比她母亲贾敏昔年的“金尊玉贵”的排场天上地上。
林家大概是真没钱了的。
原因?
在林家那边,可能有许许多多的原因。
在贾敏这边,就一个原因:女怕嫁错郎!
公府千金下嫁破落书生。
“探花郎”就是一个虚名声,出嫁之后生活水准原地暴跌,娇养的独生女儿见了外祖母家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都要惊叹“不凡”了。
巨大的落差磋磨身心。
贾敏内愁外困,一病而殁。
算算她的年纪,也就跟王夫人差不多大。
……
东小院里,贾寰唏嘘叹息,巴望着贾母早点派人去扬州,趁着局面还没崩坏接回林妹妹。
有钱没钱不要紧,人好好的最要紧。
他的奶娘钱嬷嬷掀帘进来,手里托着个装冰的大玻璃缸,里头冰着几样新摘下来的鲜果,摆在贾寰的书案上,既清凉解暑,又清香美观。
贾寰随手抓起一个花皮甜瓜,掰开了分一半给奶娘。
奶娘乐得眼睛眯成缝,坐在旁边的小杌子上慢慢地吃,貌似随意地说起赵姨娘——
“昨儿我去你姨娘院里,她淌眼抹泪的,说你打从生了那场病,就跟她不亲了,从前都是喊她娘,现在一口一个姨娘,跟三丫头一样的没良心……”
贾寰心说来了。
非A即B的选择题摆在眼前了。
他穿书前已经二十六岁,比赵姨娘还大一岁,心里又总把自己当成年人,让他喊比自己还小的小姐姐“娘”,既尬且窘。
贾母、贾政、王夫人那边,贾寰可以按规矩喊尊称——
甚么“老爷、太太、老太太、老祖宗”,都跟路人甲一个意思。
唯独赵姨娘这个亲娘绕不开。
贾寰不想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不就是喊娘嘛,豁出去了!
一墙之隔就是赵姨娘的“蓁院”——
小小巧巧地一个跨院,比贾寰住的东小院还要窄仄几分,陈设也简单。
贾寰手捧着一束刚掐下来的长梗菡萏,一路小跑着进院,隔得老远就喊人:
“娘,孩儿来给你送花了!”
赵姨娘正坐在窗前的奁台边梳头,看见儿子陀螺一样奔进来,气得又骂:
“蛆心的孽障!你瞎跑什么,栽了牙有你好看的!”
贾寰尬笑:“栽了牙也没事,反正我要换牙,早晚都得掉一茬。”
他笑嘻嘻地让小丫鬟拿来一个美人觚,盛满清凉井水,插上长梗菡萏,摆在奁台上方的小洋漆长案上,十分养眼。
赵姨娘冷哼一声:“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想起我是你娘了?早上还喊姨娘喊得顺口——”
贾寰又尬笑,把王夫人拖出来做挡箭牌:
“之前老爷去了皇陵公干,就剩下咱们娘俩在府里,小心无大错啊,得尽量奉承着太太,免得她苛待姨娘。”
赵姨娘信了,叹气——
“你这小孽障心眼倒多,也别忒兴过头了,以为老爷真会给咱们撑腰,他肯偏帮咱娘俩也有限,太太和宝玉才是他的嫡妻嫡子命根子!”
赵姨娘一脸冷笑。
对着奁镜细细梳了半响发髻,忽然转过脸,让贾寰往后继续喊她“姨娘”——
“什么娘,什么姨娘,我也不在乎这个虚名声,只要你心里记得是从谁肚皮里爬出来的就好了。”
贾寰:……??
赵姨娘无视他的惊怔,继续提点他:
“前儿我已经跟老爷说了你要加冠的事,他答应了,过两日就会来人给你量身、定样式,加了冠你就算大人,又喜欢读书,读书人的臭规矩多,别让人家抓了你把柄。”
贾寰默然。
原来赵姨娘也有审时度势、通情达理的时候。
红楼类清,推崇程朱理学,尊卑礼法森严,一个庶子公然对着姨娘喊“娘”,是自甘下贱,要被士林讥诮“不识礼数”!
贾寰鄙夷这样的虚伪且泯灭人性的礼法,奈何在旁人眼里是天经地义,逆行者注定寂寞。
他语气低沉地又喊了一声“娘”,赵姨娘立刻炸了:
“把老娘的话当放屁是吧?再敢瞎喊,我拿针把嘴给你缝上!”
血淋淋的威胁,唬得贾寰蔫鸡一样溜了。
出了蓁院,贾寰嗐声叹气,心情郁结,不想马上回东小院里憋着,独自沿着花木甬道溜达散心。
①见原著第十四回——
昭儿(贾琏小厮)道:“林姑老爷是(红历九年)【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
①见原著第六十二回——
黛玉道:“要这样(俭省)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②见原著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对宝钗)叹道:“……每年犯这个病,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黛玉(对宝钗)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黛玉没有】。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宝钗这句话,表明黛玉在林如海死后,连一份属于自己的嫁妆都没有,要贾家帮着出】
③见原著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红历九年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