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的父亲李守中虽已不在国子监中任职,却在士林留有不少师生情谊。又有他本身颇有才学,名声在外,交友甚广之故,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比贾政有话语权得多。贾政虽然出身显贵,得上皇恩赐官职,到底不曾有功名,晋升困难不说,平时也少与同僚往来。读了这么多年书,科举之事上,实则懂得甚少。
李纨当即去信她父亲,询问贾兰未来读书科举之事,还令贾兰写了篇文章随信奉上。贾兰没学过科举制文,便写散文随笔,记述上次出门游玩的事情,自觉还算满意。
自这件事后,贾兰也意识到了,李纨是个能商量事情的人。她平时沉默寡言,如同影子,看着不像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那是因为她守着所谓妇道,觉得寡妇就应如此。贾兰却觉得实在没有必要。
想了想,他开始劝说起李纨。
“母亲,如今外祖不在京中,家里的事情你也插不上手,若有何难事,咱们连个人手也没有,实在不好。”
李纨的思维还有点没转过弯来:“兰儿有何难事吗?若真有,与太太去说,府上人手尽够的。”
她的反应并不出乎贾兰的预料,思维被束缚住了,缺乏自主性的人就是这样。
贾兰只好把话说得更明白些:“母亲,咱们府上各房各院各自为政,老太太、太太们、琏二婶子都有自己的人手,有什么事叫自己人去办才安心。可您身边,素云碧月两位姐姐纵使可靠,没有在外头行走的人,也是多有不便啊。”
年后王熙凤果然如王夫人吩咐的那样,分派了一个十多岁的丫鬟给贾兰,走的二等的例。这丫鬟原来是府中针线房的,做事手脚勤快,针线上尤其好,李纨很满意,给她取名青雀儿,叫她日常房里服侍贾兰。
不过她才来,贾兰不可能全然信任,自然要考察一段时间,也就没把她与素云碧月放在一起说了。
李纨终于后知后觉,明白了贾兰的意思,有些赧然。
“兰儿,你外祖家里不比二婶子娘家,当年娘嫁进咱们家,虽陪嫁了一户人家,可他们还得守着我京郊那一百亩陪嫁田地,无法进府侍奉。”
李家那还是鼎盛时候,也就只能陪嫁一百亩田地。这在一般人家自然丰厚,可放到王公贵族家里,就不够看了。这也是王夫人对她不满的原因之一。
贾兰见她为此感到不好意思,赶紧劝慰:“母亲,这就是咱们的人手啊,这些年,他们一家做事如何,母亲可知晓?”
李纨摇头。
她每年只在两季收租子的时候见一见那家的女人,平时是从不管的。
贾兰心想,这也比一个人手都没有的好。于是说:“请母亲传消息,叫那家人来府中拜见吧,我想看看他们家如何。”
儿子有主意,李纨也就好像有了主心骨,立刻同意了。
一日清晨,京郊某村外的官道上,一名老妇人正牵着小儿走在路上。天蒙蒙亮,鸟雀叫得正欢,这官道上人就不少了,盖因城外种菜的人家一早就得拉车进城里卖。有个人赶着牛车,见老妇人年纪大,她的孙子年纪又小,就说给五个大钱便让他们祖孙二人搭车。老妇人心疼钱,没答应,又接着往京城的方向走去。
这时马蹄声响起,两个骑高头大马的人从身后过来,又跟着一辆马车。老妇人赶紧拉着孩子避让,谁知车却停在了她面前。
她听见脆生生的女孩儿声音问道:“老婆婆,你往京城去?”
老妇人吓得不行,赶紧跪下:“回贵人的话,正是。”
又有另一个女孩说:“婆婆别跪,你年纪大,我受不得你的大礼,请婆婆上车与我们一起进城吧。”
这时老妇人才大着胆子抬起眼看过去,就见车帘掀开,里头是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
她不敢做,但贵人相邀,也不好拒绝,只能百般推让坐在了车夫旁边。
重新上路,车里的小姑娘谈兴很足。她一点贵人的架子也没有,客客气气问道:“老婆婆往哪里去,我们也可略送一程。”
老妇人感动不已,连说:“不必,不必,能得贵人一时之助,已经是福分了。”
“老婆婆别这样客气,我也是看这路上就你年纪最大,又带着孩子,多有不便,才喊你一起坐车的。”小姑娘说,“不如婆婆与我说说话吧,我出门少,不知道外头的风物,你若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请讲给我听听。”
原来这老妇人虽然长于乡间,却是个很有见识、能言善道的人。她说了些家长里短的村里事,小姑娘都听得津津有味,又分了糕点给她和她的孙子。一直到进了京城,她还有点意犹未尽,说:“婆婆尽管说你去哪里,我送你一程也就是了。”
旁边另一个小姑娘有些犹豫:“咱们忙着进宫拜见呢。”
“不急在这一时半刻的。”明显做主的那个女孩摆手。
老妇人这才犹豫着,说出了荣国府的名字。
一直老老实实坐在车里的女孩吓了一跳,竟然直接伸手掀了帘子问:“你说的是荣国府贾家?你可与她们家有亲?”
“老妇人姓刘,我那女婿姓王,祖上偶然与他们府上二太太娘家连了宗的……”这种九转十八弯的亲戚,老太太说出口还有些不好意思,“贵人见笑,我们这些穷亲戚,几十年不上门一次,只怕他们也不一定认得,贵人将我放在路边,我自己去就好。”
女孩却格外开心,对她的态度也更热情了。
“既然这样,我送你上门,想必他们才不会慢待了你。”女孩立刻拍板。
果然,到了荣国府门口,女孩并没下车,只是叫了一个骑马的侍卫去叫门,说了刘姥姥的身份。门子不识得什么刘姥姥,却看到门口马车上垂下来的鹅黄绦子,不敢怠慢,立刻就进门去禀告了。
最后刘姥姥是王熙凤派了人来,带她从角门进去的。
女孩,也就是窦红云,人虽没进去,也很满意。她看了眼荣国府的牌匾,叹道:“果然是朱门高户。”
她的丫鬟绣儿劝道:“郡主快进宫去吧,已经耽误了一会儿。”
她是淑太妃的陪嫁萃芳的孙女,比窦红云大几岁,在沈家长大,性格温和,像个大姐姐一样。
郡主的性格也好,待她如姐妹,只是有时太跳脱,她实在怕她出事,才时时劝谏,窦红云知道她的好心,也很听话:“这就进宫去了。”
她们的马车走了,来接刘姥姥的婆子趁机打听:“姥姥如何识得那车上的人?竟然有这等福气?”
刘姥姥哪里知道那小姑娘的身份,她只是笑道:“路上偶遇罢了。”
婆子不大信。
哪有皇室贵戚路上随便偶遇一个老太婆,就愿意给她搭车的理儿?这样的好事,她怎么没遇着?
不过到底这回刘姥姥进来得正当,王熙凤待她也更客气了几分。细问了她家里的事情,见她回话得宜,就与她闲聊了几句,给她包了正经的礼带回家。这回不仅有银子,更有一匹棉布,一盒点心,更像是家常送礼的样子。
却说另一头,窦红云进了宫,先去拜见上皇。
按照辈分,上皇是她的祖父,听说当年也十分疼爱他的父亲和祖母。但父亲和哥哥死了,祖母出家,她虽然对那便宜爹便宜哥哥没有什么感情,却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她知道祖母如今看起来平和,好像放下了俗世的仇怨,心里还是痛苦的。因此她对这位祖父也生不出什么感情来,只依着规矩行礼。
上皇见她来,招招手,叫她来身边坐。打量一回她的样子,笑道:“是比上次见长大了一些。上次头发少,都扎不成两个角,现在总算够扎头发了。”
窦红云:……
她心里有一万句脏话要说。
她头发少是因为谁呢?还不是以前在庵里吃不到荤食,她营养不良,才头发稀疏蜡黄嘛?这段时间吃得好了,她才勉强养回来了一些。
一旁的甄贵太妃也打趣:“郡主的模样像您,以后一定越来越好看的,瞧她一双大眼睛,多有神啊。”
这话也没错,上皇人很烂,长得却不丑,窦红云确实像他年轻时候的样子。
但是这个话窦红云不想接。
她的确可以说一些好听话哄这老头开心,又不是不会说。但她性格就是这样,有些耿直,也可以说“蠢”。她不喜欢做违心的事情,即便很清楚做了就有好处,也不愿意做。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真的很大。
对窦红云来说,她的选择是强迫自己装傻子,宁可给上皇留下一个呆笨的印象,也不想讨好他。
对贾兰来说,他就可以轻易地讨长辈欢心,也不觉得这有什么折损他尊严的。
不过是各人有各人的性情罢了,无甚高低之分。
因着窦红云的表现,上皇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他想这孙女的性格倒有点像她爹,木讷了一些,却不坏。于是让她吃了点心,就去皇后宫里拜见。
是的,他知道自己的长子不坏,当年的冲突,有疑心,有算计,也有误会。现在回想起来,他未必不后悔,否则也不会想着接回沈淑妃。只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如何也无法弥补。
他心里把这些错都推给了算计他儿子的那些人,推给了犯错了的老二老三,就是没想过自己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他也可以理所当然地继续把施加给大儿子的压力与疑心加到皇帝的头上。
收藏收藏!评论评论!
50收藏加更
10评论加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第十四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