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正文前的话:
到了第十卷,本文又将引入一个新的势力——南诏国。
相信各位剧情党对剑三剧情的那些深刻印象,肯定是集中在前期,比如门派任务、洛道、金水镇、寇岛这些,南诏国正式出场在70级以后,涉及到南诏反唐,根据时间线大致是推到了750-752年左右,绝大多数玩家对这个势力的印象应该是很单薄的。
到了这个时期,其实已经错过了六诏统一、蒙舍诏立国的许多剧情(没办法谁叫玩家745年才入坑呢),而且南诏国一来没有或帅气或强大或身世悲惨的NPC撑门面,二来又被命运(策划)安排成反派大本营,谁会有兴趣去梳理反派奋斗史?
况且这时候,玩家们的心思肯定都放在如何打通南诏皇宫副本,加上万年反派萧沙大佬和神秘蛋总倾情加盟、稻香村基友们生离死别、南诏皇妃莫名抢镜、大铁它迟迟不来,导致南诏皇宫的实际主角——阁罗凤先生的存在感格外低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回到本文,时间线定格在745年,没有了大铁的诱惑,我们终于能认真回顾下南诏国的发展历程。本人抱着《巴蜀风云》梳理蒙舍诏立国时间线和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时,直到快把自己绕晕后才发现——策划在编写这段的时候绝对是开小差摸大铁去了!否则不会这么不走心!导致设定集中出现了一二三四个神秘穿越人士!
发现这点后,一些有漏洞的设定本人就不打算按设定集走了。这章番外里本人将为各位捋一捋唐时蒙舍诏立国的时间线,历史线参考百度百科资料,剑三线参考《巴蜀风云》,漏洞十分明显的,本人就结合剧情需要和历史线进行二设。
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打起精神,和南诏诸位一起体验难得的穿越之旅吧(*^▽^*)!
惯例声明:不黑任何门派,只针对剧情设定进行个人解读。
下面让我们开始扒——
*
为了不使读者产生错误认知,我们先看历史线的几个南诏国重要人物。
皮逻阁728年继父位,这时蒙舍诏还是六诏之一,738年他兼并五诏、入京朝贡、进云南王,以后才有“南诏国”。
据说738年皮逻阁为了攻灭其他五诏,设宴松明楼,请五诏诏主前来祭祖,趁机杀之,留下“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秋业”的传说,“火把节”也原出于此。748年皮逻阁卒。
历史上,皮逻阁在统一六诏过程中,始终得到唐王朝的有力支持,南诏立国后也以大唐臣属自居。
皮逻阁有四子,长子阁罗凤、次子诚节、三子崇、四子成进。传说长子阁罗凤并非皮逻阁亲生,而是养子,皮逻阁逝世时,王位继承出现了纷争。后阁罗凤凭借文韬武略、战功卓著赢得王位。皮逻阁次子诚节(有说他是真的嫡长子),则因争夺王位失败而遭放逐。
阁罗凤,皮逻阁长子,700年生,748年继位,曾参与统一六诏的战争。
但后来(划重点),云南太守张虔陀屡屡仗势欺压、又向朝廷诬告,于是在750年,被激怒的阁罗凤起兵杀太守,后来南诏愿谢罪赔偿求和,但被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拒绝、再战唐军又败,南诏遂叛唐依附吐蕃。
直到安史之乱前,杨国忠为宰相数度出兵讨伐,但都被阁罗凤所败,造成大量伤亡,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和威信,为日后安史之乱埋下祸患。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控制南诏,唐王朝实行了“以夷攻夷”的政策,认为“蛮夷相攻,中国大利,自古如此”。于是放任当地守官多次挑起各少数民族互相攻杀、支持矛盾的双方、保存南诏的敌对势力,还有传言诚节与阁罗凤争位,也有唐官员扶持,意图削弱南诏势力。——这样看汉蛮矛盾不是没有理由。)
凤伽异,阁逻凤之子,738年生,幼年从父习文练武,746年入唐面见玄宗,在殿上对答如流,得封鸿胪少卿,娶宗室女,后又兼阳瓜州刺史。南诏叛唐后,凤伽异和南诏大军将段俭魏率部两次迎战唐兵于西洱河,大败唐兵,统一滇东。因早逝未继位。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张虔陀、鲜于仲通等人的不当操作是激化双方矛盾的导/火/索,这点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录。南诏反唐,不能否认有当地统治者一统南诏后野心膨胀的缘故,但唐王朝这边用官不当、欺压地方(或者朝廷制定的政策便是打压边民),加上杨国忠乱政,这场天宝战争,唐王朝要负主要责任。
南诏反唐后,阁罗凤也曾几度试图与唐王朝修好,766年,阁罗凤在都城太和城立南诏德化碑,表明叛唐出于不得已,愿与唐世代友好。当时的南诏作为属国,其实就是在强者的夹缝间摇摆,唐王朝压迫节度使蛮横时,南诏就倒向吐蕃,而等到吐蕃要求过重的贡赋时,南诏便又转头重新归顺唐王朝。
这是小国的无奈。
*
再看剑三线的架空大唐——
在剧情中,太守和节度使的骚操作被蝴蝶,唐王朝的责任大大减轻,南诏反唐的锅主要落在了阁罗凤的野心上。虽然还有叛变的三个九天推动……但很明显,又一次反派扎堆。
南诏皇宫剧情是阁罗凤死,死前喊着国土交给段家(黑人脸问号??),李复和段慎思达成协议,段家扶植阁罗凤的子嗣上位,写降表投降。而设定集中是阁罗凤未死,写降表,而后图谋反击,击败鲜于仲通的立场也从防卫并反抗节度使压迫,变成了野心未死主动出击。
南诏皇宫剧情结束很突兀,后续的战争发展在游戏中也没有下文,梳理人物关系后,发现阁罗凤向段慎思托孤简直不可想象,他托孤给自己的忠臣、开国元勋段俭魏还差不多,段慎思的政治理念和他截然相反,说是政敌也不为过,他敢托孤给政敌?还把国土交给段家?有脑子的都知道不可能好吧。
所以这段副本剧情不能采信,而且南诏王这时候死,就和安史之乱前安禄山就先死了一样滑稽。
南诏反唐后,双方一直在打打打,到安史之乱也未停止。所以皇宫剧情中,李倓某种意义上是在强行为南诏的江湖剧情画上句号,顺便掩盖后面历史上的朝廷、杨国忠等人的一连串大败——准备开新地图了,南诏该退场了,别追责了赶紧结束!
所以阁罗凤就成了继萧沙、乌蒙贵之后的第三个背锅下线的倒霉蛋。╮(╯▽╰)╭
说实话,本人对萧沙这些长得不好、又是哪里需要反派凶手阴谋家就随叫随到的背锅NPC们,有种微妙的同情。(令狐伤在阴山大草原凭啥被洗?敢说没有颜值的功劳??)所以在阁罗凤这边,本人就决定公平些,给他一个二设的机会。
于是,在本文的剧情中(745年),南诏反唐(这时候只是个苗头)责任共有三方承担。阁罗凤为主,他野心勃勃、想伺机扩大统治的人设不变,同时欺压当地少数民族的太守和节度使也有镜头,因他们的狂妄和无能,也要担个“官逼民反”的责任。另外还有同为大唐敌对势力的吐蕃,也逃不了干系。
至于九天,幽天君此时正和唐怀智等人斗智斗勇,李倓另有任务,伊玛目那边有明教秘密潜入、没人替他和南诏牵线他手也伸不了这么长。(再说就透剧了!)
*
重回《巴蜀风云》,我们来围观神秘穿越人士。
设定集中,745年时——
阁罗凤37岁(比历史线中早三年继位),香花夫人(王后)35岁,皮逻阁三子阁陂和尚34岁,四子望成进32岁。
阁罗凤长子凤迦异18岁,长女凤迦铃18岁(香花夫人所出)。
好玩的是,在阁罗凤人物描述中的原话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皮逻阁为了一统六诏、以祭祖为名召五诏首领到蒙舍诏松明楼赴宴。当时年方十八的阁罗凤亲帅五百勇士,将五诏首领尽数杀死,并火烧松明楼……
火烧松明楼事件变成了734年,没啥,可逆推734年阁罗凤应该是26岁,这样看,那个“年方十八”的阁罗凤哪来的???
——此处发现神秘穿越人士甲。
再看王后香花夫人,对她的描述是:……年及十四,便以美艳闻名各部。后蒙舍诏一统六诏,因在各部之南,便称为南诏。而这女子也以部族之名嫁给了皮逻阁之子阁罗凤。
如果按这段的语序理解,香花夫人是在南诏一统后才嫁给阁罗凤,这个时间至少是734年之后,也就是阁罗凤26岁以后,而那时香花夫人自己也超过24岁了。
根据时间线逆推:727年,香花夫人和阁罗凤的长女凤迦铃刚出生,那时阁罗凤19岁,香花夫人17岁。就问他俩是怎么在24岁后才结婚,然后在不到20岁时就生下长女、还大张旗鼓在一片喜庆的宫中庆祝???
——此处发现神秘穿越人士乙。
再来看皮逻阁的四子,望成进。设定集中对他的描述是:……他与二哥诚节感情深厚,对父亲支持阁罗凤继位非常困惑和愤怒,并一直在寻找二哥的下落。极度嫉恨之下,望成进派高手掳走刚出生的凤迦铃,并秘密培养成万宝阁少主。
727年望成进14岁哎,剑三线没说他们老爹皮逻阁哪年继位,按历史线推的话,727年望成进的爷爷都还活着,蒙舍诏之主还不是他们老爹皮逻阁,南诏国连影子都没,他们兄弟就开始争不存在的“南诏王”继承权了?
再说,阁罗凤能以养子身份,压下真·嫡长子诚节继位,除了自身文韬武略,靠的主要是南诏立国战争中的突出表现,现在仗都没打国都没有,阁罗凤就“继位”还把诚节搞“失踪”了引起四弟的仇恨?
——此处发现神秘穿越人士丙。
按正常逻辑,阁罗凤和诚节争位、引发望成进对阁罗凤的仇恨、进而报复到孩子身上,应该发生在至少是南诏立国后,734年-745年间。可按设定集的凤迦铃年纪推,她这时候至少该七岁了,怎么可能“一出生”就被偷走?
再说,凤迦铃刚出生的时候望成进才14岁,没背景的小孩子能干啥?这时候他凭什么能指挥不知名的高手从王宫里偷孩子、还能决定万宝阁阁主的传承?他14岁又不是40岁!
——此处发现神秘穿越人士丁。
望成进和凤迦铃的这个逻辑怎么说都说不通,前面那些“年方十八”、“香花夫人什么时候嫁人”还能说是笔误或者编写时考虑不周,稍微改改就能圆过去。可这俩人加上万宝阁相关剧情,从根子上设计的就有问题,完全颠覆了南诏立国和阁罗凤等人的时间线,没有采信价值。
在神秘人士乱入下,南诏国时间线宛如一团乱麻。为了剧情通顺,于是在本文里,重要历史人物阁罗凤等人的时间线不变,对BUG较大的、剑三虚构的人物年龄及事件酌情调整。
调整后时间线见下——
香花夫人为部族联姻,早早嫁给阁罗凤,727年生龙凤胎,嫡长子凤迦异,嫡长女凤迦铃。
727年皮逻阁还在带着儿子们打基业、没王位可继承,所以也没什么十四岁的四儿子为了穿越失踪的二哥、去偷小侄女这种事。凤迦铃好好地在父母身边长大。
734年,发生火烧松明楼事件,蒙舍诏势大。737年取太和城,738年立南诏国(这一年南疆动荡,混乱中魔刹罗失踪、唐门收到消息后派唐书雁来卧底,与另两条支线剧情的时间对应得上)。
739-744年,皮逻阁老迈,养子阁罗凤和次子诚节争继承权,最终阁罗凤凭自身实力和父亲支持胜出,成为新一任南诏王,皮逻阁退位养老。阁罗凤秘密囚禁诚节,引来四弟望成进不满,暗暗开始有小动作。
阁罗凤继位后,野心萌发,外界又有唐官员欺压、吐蕃虎视眈眈,深感不妙。于是他一边准备送儿子凤迦异入唐表忠心,一边开始四处拉拢盟友巩固政权。
最近的邻居、兴旺的五毒教首先成为阁罗凤的目标,因此,明面上他携嫡长女来拜访,有意联姻,暗中安插迦楼亦、凤罗青两人,意图渗透掌控五毒。
*
总结:南诏果然是不受偏爱的反派大本营,连设定集都漏洞百出。
另外,皇宫这个词用的并不准确,南诏是属臣,应该称王宫,待后期南诏称帝与唐平起平坐,才能称为“皇宫”。
最后,我们还是不知道皇宫副本里那位南诏皇妃是谁╮(╯▽╰)╭。
小剧场:提到吐蕃,这里说些题外话。唐朝宗室女和亲,真是件很残酷的事。前面写过和亲契丹的四个公主凄惨下场,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入吐蕃,实际上,金城公主的日子也远远没有我们宣扬的那么好。
金城公主(698年-739年),本名李奴奴,唐朝和亲公主,唐中宗李显养女,生父为邠王李守礼。707年金城公主被许给吐蕃,710年入蕃。算一下,金城公主9岁就被定给了异族,12岁就远离长安出嫁,之后一生未归。
李守礼在剑三线中就是李倓的师傅,他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李贤是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的二哥,因为章怀太子有贤名、在武则天时期被迫自尽,皇位才按顺序落到中宗头上,李守礼按辈分其实是中宗的侄子,金城公主是中宗的侄孙女,却被收为养女,明显是为了推出去和亲。
想想中宗的亲女安乐公主、长宁公主过的日子,再看看金城公主,这些都是与皇帝血缘极近的宗女、不是没感情的远亲,皇帝这么搞,换成我是李守礼我也得爆炸。
另外,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在这期间来回反复,680年文成公主去世,没过多久就开始打仗,703年吐蕃败了来求婚,710年金城公主嫁给同岁的、尚不能执政的小丈夫尺带珠丹,然后国家之间该打照打。
金城公主入蕃才四年,714年吐蕃又来攻,败了后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
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718年吐蕃奉表请和。
722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7年唐军破吐蕃军于青海之西,俘获人员辎重牛羊而还。同年,吐蕃军劫掠瓜州。
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这年吐蕃屡次来劫掠,被唐军击败。)
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
和亲之后该打照打,金城公主在战事方面的作用就是,每次吐蕃请和时候拉出来遛遛……期间能停战五六年就很了不得。
(剑三剧情中735年,李倓亲姐李泌和亲,李倓跟赴西域。)
736年,吐蕃人又进攻小勃律,玄宗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
737年,崔希逸发兵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738年,杜希望率众攻占吐蕃新城,吐蕃发兵三万反攻,唐军破之,吐蕃军大败。
740年金城公主薨逝。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余众,斩获五千余级。
743年,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余里,攻破洪济城。
(剧情中,李泌这一年在战中被流矢杀。金城公主和李泌接连和亲,但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始终不见消停,李倓为何怨气冲天就能理解了。再加上前任钧天君李守礼诱导,黑化是正常现象。)
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次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属国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
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同年,高仙芝率唐军一万远征小勃律(此时小勃律已经是吐蕃的属国),大破据险而守的近万吐蕃守军,后继续进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
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在以后几年唐朝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长驻军队。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年,哥舒翰大败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这边才取得优势,另一边又开始和南诏打,很快755年就发生了安史之乱。o(╥﹏╥)o
*
最后围观历史上南诏王室的有趣起名现象:
蒙舍诏建国首领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凤迦异→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劝丰祐(兄弟三人)→世隆(这不按规矩起名字的家伙叛唐称帝,南诏国不再是属臣,当地白蛮大姓武装势力膨胀)
世隆→隆舜→舜化贞(舜化贞为南诏末代皇帝,他死后清平官郑买嗣(相当于南诏宰相)自立为帝,建立大长和国)
大长和国处于五代时期,三世亡国,后有大义宁国建立,不到十年,被大理太祖段思平灭,大理立国,段家便是白蛮后裔。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2章 番外三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