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 5 章

【景泰已逝,朱祁镇的报复却并未中止。朱祁钰信重的臣子被害,从前在迎他回朝和改立太子这些事上没有偏向他的人也被清算,被提拔的是复辟功臣,英宗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赤胆忠心。

但复辟功臣们不久便搞起内讧,互相攻讦陷害,英宗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到疲惫,下令禁用“夺门”二字,试图将这一经历抹去。

天顺元年,徐有贞被排挤出朝堂;四年,石亨死于狱中;五年,曹吉祥反叛,凌迟。

至此,夺门之变的核心人物各自走完了剧本,只是不知天子在天顺五年得知曹吉祥反叛时,会不会想起某个正月,这位太监也是如此背主的。】

“与虎谋皮,必受其害。”朱祁钰淡淡说了一句,曹吉祥早已被拖下去处置,据说他在牢中哭喊多时,声称自己愿为景皇效力。

但背主之臣,无人敢用。

也就只有那个愚蠢的哥哥了,他大约以为曹吉祥他们是真的忠君才会拥护他复辟,但朱祁镇不曾想过,这些人当年能为从龙之功抛弃前主,往后自然也会倚仗夺门功绩骄奢自傲。

【大约失去帝位的经历让他太过不安,看哪个大臣都担心他们再有什么小心思,朱祁镇开始倚重锦衣卫,门达、逯杲为其中代表。

特务治国最没用,尤其上面坐着的还是个神经特别敏感的皇帝。校尉所至之处,巡抚镇守畏惧,朝臣行贿免灾。明史记载“无贿者辄执送达,天下朝觐官大半被谴,逮一人,数大家立破。”

时间微妙地重叠,金银美器、珠宝华服,像多年前贿赂王振一样再赠给其他人。

帝王换了一轮还是那副秉性,当权者依然是耀武扬威无德鼠辈,不是大太监也会是锦衣卫,只是再没有清风满袖的于谦。】

永乐帝叹息:“锦衣卫权势至此……”

向来好性的朱高炽也忍不住暗骂,这孙子属实死性不改,从王振到门达逯杲,掉过一个坑还要主动钻第二个,国朝臣子的家产都要当贿银送完了。

有钱能靠贿赂保全自身,那些真正廉洁的难不成只能等家破人亡么?太祖严惩贪吏才过去多少年,子孙居然已帮着养硕鼠了。

【要说朱祁镇在后世评价里一无是处,也没有,有一块金是贴在他脸上的,废除人殉制度。但要细论,该不该算他的功绩其实也很难说。

我们来复盘一下所谓废殉的整个过程:

周王朱有燉死前祈求丧事从俭,不用人殉,朱祁镇听从,下旨让妃夫人以下不殉葬,年纪小爹妈还在的夫人可以回家。但旨意下得太晚,周王妻妾们已经殉死,朱祁镇只能表彰她们贞烈。

受此触动,也为他被捕后日夜哭泣眼睛受损的钱皇后考虑,朱祁镇下旨死后不用殉葬。旨意原文是“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意思很明确,殉葬不道德,我死了我的妃子们不要殉。】

李世民忍不住了:“这只是宽宥自己的妃子,自己的后事,和废除制度有什么关系?”

房玄龄思虑一番:“朱祁镇叫门之事无法抹去,冤杀忠臣更是令人痛恨,想来修史者也找不出这位英宗的长处,只能在其生平中挑拣些事迹来写。”

杜如晦微笑,毕竟坐上皇位的,还是那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生人殉葬已是旧俗,多年不用,那明朝却又要废殉……”长孙皇后抱着女儿开口。

如今帝王多以财物珍宝陪葬,陛下就打算将自己珍爱的书画陪入帝陵,如何又提起活人生殉,甚至成制,要帝王下旨来废除?

【一直到朱见深在位时,辽王请求自己儿子的妻妾殉葬,帝曰“先帝上宾,顾命毋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

朱见深觉得好,可以为万世法,他死之前也下令不要人殉,自此,方成体制。

明史英宗后纪便写成了“罢宫妃殉葬,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引用者众,渐渐流传下去,便成了英宗废除人殉,功德无量。

怎么说呢……其实两汉以后就不太提倡逼着后妃宫女一块儿死了,要“仁”嘛,搞点俑人就行,直到辽元又开始大肆鼓吹,朱元璋接过大旗,活人生殉才彻底死灰复燃。如今断了,也算是老朱家自己敲木鱼。

只是要论人殉,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土木堡那些活生生的命呢。】

朱元璋分外疑惑:“人殉咋了,看天幕说的好像活人生殉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这崽子光做这一件事都能让人吹捧,以至于忽视那么大的罪?”

马皇后垂目:“当上皇帝就忘了小民之苦么,生殉的都是好人家的儿女,谁无父母兄弟,废了也罢,何况听来并不算他的功绩。”

朱元璋本想说“能殉天子是莫大恩典”,见老妻面色不善闭了嘴,横竖还有许多年岁共度,提这些为时尚早。天幕不过后世普通女子,自然不懂何为皇室尊荣。

·

朱瞻基在天幕光辉下白着脸,他当然知道皇室尊荣,知道朝天女户,知道许多女人被埋在陵寝下。

女人为皇帝的死后哀荣尽力,继任天子自然有所表彰。殉葬的女子死去了,轻飘飘的溢美之词被赐下,她们的家人也得优恤,活人们踩在死人坟头相视而笑。

无数女儿被父兄亲手奉上,埋在幽暗深黑的泥土中,寂然无声的坟墓吞噬一条又一条鲜活的命,溢出的红色只装饰天家把玩的珊瑚与珠翠。

无数男儿踩着姊妹的血肉得了金银和官位,森森白骨供养着世袭的锦衣卫。朝天女户说出去甚至是个荣耀的名头——这家的女儿为君尽忠,这家的儿郎得此殊荣。

墙外有宫人凄厉的歌声:“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无人呵斥,无人阻拦。

【活人殉葬,中国古代最令人发指的存在之一。通过自愿或强迫的方式,使墓主生前的妻妾、仆人随殉,认为这样能让死者在地底有人服侍,或死后有冥福。

很难理解吧,但对古人来说,这也算“排场”的一种。王族排场如何重要呢,溥仪自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去御花园一趟,身边人员构成是这样的:

“一名敬事房太监,两名总管太监,坐轿两边各有小太监扶着轿杆,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一群太监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御茶房太监捧装有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御药房的太监担着药,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这个杂七杂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虽繁琐了些,倒像个皇帝的样子。”年轻的李隆基点头,只奇怪那溥仪自传是个什么玩意儿,谁家皇帝还有空写自传。

这一天天的忙都忙不过来,哪个当皇帝的不是夙兴夜寐终日忙碌?那些沉溺酒色财气,看重帝王排场的尽是庸碌之君,他可不愿做这样的天子。

【生前寻常出行便如此,更何况死后。从殷商开始,便有人祭,至春秋,臣子也要随殉,让君王死后依然做君王。《诗经》中《秦风·黄鸟》一章记载的便是秦穆公死后以大夫奄息、仲行、鍼虎殉葬,秦人哀而歌之: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要说大家有多在意三位良才,应该也没有。更多是哀其人而自伤,大夫尚且要为君王殉葬,无权无势的平民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这首《黄鸟》,重点只是那一句。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但百姓无法说出口,因为君王殉葬之风并不停息,王公显贵也随之效仿,《墨子》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人命好似很重要,又好似根本不重要,不过上位者眼中一个数字,是事死如事生的一环。

而生殉的数目是很难计量的,肉眼可窥的是大臣,是后妃,但许多宫女、修建陵墓的工匠沉默地被掩埋在黄土之下。

经年之后,白骨无声。】

天幕语气沉恸,不满人殉之意溢于言表,天幕之下,生殉依然风行的时代,民众们又唱起了《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时代从未走远,诗三百所唱千百年也不曾变更。

陵寝无声,活人却有喉舌。

歌声愈传愈广,海潮一样拍打着天穹,许多国君被惊动,听数不尽的农人、工匠、优伶、宫人、妻妾、家臣唱这一首诗经,唱春秋被生殉的三位贤能,唱历朝历代生殉的死者。

最后只汇成一句。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君主们困惑,暴怒,颓然,有些沉寂许久,有些杀了更多人,朱元璋摩挲着冷凝的印玺,久违地想起幼时面容模糊的邻人,有些死于冻饿,有些亡于贪吏,于是他这些年投身于此。

还有一些虽困苦但勉强活着,某日却忽然失去踪迹,他当时不解,如今想来,大概埋骨于某处无声坟冢。

帝王在高位上沉默良久,终是叹息。

当日深夜,历朝废人殉,为万世法。

标①②③小标是不是有点影响阅读效果?改成最后统一发本章参考史料好了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明史列传第四》

《明史本纪第十二》

《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

《明史列传六十四》

溥仪《我的前半生》

《明史·后妃传》

佚名 明宫词

《秦风 黄鸟》

《墨子·节葬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殉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