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 113 章

接下来几天,方夏每天下午,惯例去军营巡视。先看看新招来的新兵训练情况,接着再去看看原本的旧部。

如今许褚在带新兵,而原来的队伍,则由周仓负责。

新征召的七千人,经过挑选之后,以年轻人为主,三十岁以上的都不多。士兵的年龄,一般以十六七岁为下限,四十为上限。看得出来她的到来,对这些人激励效果挺大,一个二个都争着想在她面前表现表现。

相比之下,老兵们这边就平静多了,他们已经习惯了貂蝉大人时不时来营中巡查。方夏对于

何曼的儿子是去年她来许昌不久,对外征兵的时候混进来的,刚到征召的年龄下限。不过他年纪不大,因着这一年经历,却算是“老兵”了。在屈指可数的几次剿匪任务中,还曾立下了点小功。

她麾下的人没有实打实上战场打过仗,因此单靠军功由士兵晋级成哪怕最低级的将领都是很难得。她之前只大致制定了一个章程,按照成规,通常以斩首论,以后肯定还要改动的,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的幸运儿,最多就是个伍长或者什长,而将领则都是投了她之后,她直接任命的。

方夏和周仓聊起这人的时候,本就是顺口一问,也没指望听到什么消息,这一步棋到底怎么下,她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打算先见见人。

谁知道周仓居然对这小子还有点印象,他剿匪的时候冲在老前面了,有一股冲劲儿,因此还被提拔成了伍长。在众多的伍长之中,他因为年纪的缘故,因此还被周仓记住了。如果不是年纪确实太小,说不定还能被提拔成什长。

方夏点了点头。

虽然父亲只是个黄巾的小头头,但说到底也是个将军,哪怕是杂牌的,何曼之前领着颍川黄巾,也是有一番成绩的,这还没过两年,耳濡目染,他儿子有点本事不奇怪。这年头就是这样,儿孙自己成器是一方面,但也离不开父辈的因素。要是他父亲只是一个佃户,那又不一样了。

聊着聊着,周仓引着她走到了对方所在的小队,为她指道:“貂蝉大人,就是此人。”

方夏站在高处看他们训练,因为距离的缘故,看不太清晰,她想着周仓之前的一句话,不自觉生出了新的想法。

许昌原本有一万二三的士卒,二千是最初何仪招来的,一万多是原本属于管亥的黄巾,调了三千去宛城,现在城中旧部大概还有九千多,接近一万的样子,等这个冬天结束,新兵训练完毕,就要和老兵队伍混合,打散分派到谯郡和宛城去。

这么一来,百夫长包括以上职位还能抽调腾挪一下,如伍长、什长这样的位置,将会有大量的缺口。方夏本还想着怎么找个合适的借口提拔以下这人,不要做的太刻意了,这下子倒是有灵感了。

她对周仓道:“元福。”

“貂蝉大人。”周仓回应。

“也快到年关了,新兵也训练了有些时日了。”

“是,有一个月了。”周仓回应。

“你看,举行一次军中小比如何?仅限老兵参与,让新兵们瞧瞧,他们和前辈差在哪里。表现杰出的可以获得破格提拔,伍长、什长甚至百夫长都有可能。

等宛城那边管亥给贾诩的回信,以及寿春程立给她的回信,怎么也要半个月的样子,这时间足够她折腾了。限制一下参与人数以及参与者年龄,就能筛掉不少人。除了借机把何曼的儿子提拔上来,若真能淘出点人才,那也不错。

周仓愣了一下。

他对于这种事儿没什么概念,只说:“某觉得都行。”

方夏之后回去就把这事儿提了一下,大家也没反对,毕竟现在也不缺粮,军中光是训练也挺枯燥的,抽一天出来做这事儿,也还行。

比试顺利进行。

毕竟有利可图,新兵们看个热闹,老兵们也很积极,何曼的儿子表现也还不错,成功从伍长升到了什长,算是如今方夏队伍之中,最年轻的什长了。小伙很激动的表示愿意为貂蝉大人倾尽全力。

根据后续的调查,他毕竟只是军中一个伍长,也没什么消息来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还在大别山之中活动。事实上,要不是郭嘉提起这件事儿,方夏自己都不知道。当初黄巾败退的很快,对他来说,可能就几天的功夫,父亲就不见了,日子却还得过。

方夏还特意抽时间接见了这一批获得提拔的人选,并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

何曼这个儿子倒是个孝顺的,找方夏提的要求是希望要一匹绢,因为他当兵可以带粮食回家的缘故,他的母亲倒是不缺吃的,只是许久没穿过新衣服了。

方夏满足了这个要求。

还有一位士兵,他有个亲人得了重病,希望能得到救治,方夏也满足了,并且告诉他们,张仲景先生在城中时不时都会准备义诊,如果有患病的亲朋,可以去看病的。看诊并不收费,便是需要用药,价格也极低,几乎只是成本价。

事实上,最早的时候,张仲景先生完全是免费义诊,药钱是方夏出的,不过这样短时间可以,但时间长了,就算她“家大业大”,也扛不住这么败的。张仲景先生也理解方夏的苦衷,后来便成了仅仅看诊免费。

这件事儿之后,她付出的东西只是一些布匹,些许钱财以及一些物资,但很好的收买了一波军心、民心。

总体方夏还是很赚的。

又过了几日,冷风一阵阵的吹,天更冷了。许昌到宛城比到寿春近些,加上这边催的急,管亥的信先一步到了。管亥大字不识几个,信自然是由他口述,陈群代笔的。陈群字如其人,相当规整,横平竖直,气势慨然。

信统共三部分,他便写了三份,第一部分自然是最重要的,管亥口述的关于管承的情况。第二部分是宛城的一些政事处理,事无巨细,一一与她汇报,和之前来的一封信如出一辙。最后一部分,则是提到了王粲。

方夏本打算先看第一部分,这是她之前最关注的,却在看到第三部分的时候,挪不开眼了。

先前蔡琰知道了方夏的难处,为她推荐了三人,往顾雍的信,现在应该在路上,估摸着长江是过了,现在当是在刘表的地盘,或者更南边一点,可能要到年关前后,甚至更晚一点,才能到顾雍手中。剩下的两个,一个在长安当官,怕是一时半会指望不上,最有可能的便是王粲了。

方夏提醒过陈群。

宛城也算是豫州重地,人流量不低,但多是豫州之间来往,从长安那个方向那扇城门进来的人,却是极少。长安可是被董卓把持的。王粲虽然挺低调的,也没有特别招摇,但他显然想不到,自己被未曾见过面的“师姐”给“出卖”了,因此一露面便被陈群发现。

陈群邀请王粲赴宴,并且与他聊过之后,因为有蔡琰的亲笔信,王粲并没有一口回绝陈群代表貂蝉势力为他伸出的橄榄枝。但貂蝉势力并不是他第一选择,王粲犹豫了一下,表示愿意先在宛城停留一段时间,看看情况。陈群处理政事的能力那自不必提,便是荀攸没去辅助之前,都没出过纰漏,更别说现在。

实际上,他消息有些滞后,甚至不知道貂蝉已经取代袁术掌控了宛城,最初的时候王粲还以为自己被袁术扣下了。还是得了陈群提醒,这才了解。如果宛城还在袁术手里,王粲估计连停留都不肯了。既然王粲肯留,陈群在信中表示他有把握将人留下来。

这是个好消息,陈群确实让她放心。如果王粲能留在宛城,那么之前答应蔡琰,在开春把荀攸调回许昌的事儿,她便有十足把握,不至于食言了。

方夏心中一喜,这才看向第一部分。

何仪和何曼两人虽然同姓,但双方并没多少关系,仅仅是同为颍川黄巾之首,最多数面之缘,但管亥和管承,还真有点关系。这个年代百姓喜欢聚族而居,不仅仅是士族,便是寻常豪强,甚至普通平民也是一样。这世道真独自住在荒郊野外,是活不了几天的。

管亥和管承当初便是一个村的,村里面同姓之人较多。当初黄巾起义之后,两人作为青州黄巾的渠帅,一度还是很威风的。只是后来黄巾事颓,管承自觉大势已去,便向着海边去了,仗着孔融只能缩在北海城内,当了个兴风作浪的水贼。

知道貂蝉大人有意,管亥在信中表示,他麾下有一小部分,是最初闹黄巾的时候,就跟着他的弟兄。管承也认识他们。如果貂蝉大人有意向联系管承,他提供几个名字,可以作为貂蝉大人的信使,谅管承会给他一点面子的。

不过他们两交情也就那样,过了两年了吧,要真是什么大事儿,他也说不准管承能不能信得过,这就要貂蝉大人自己斟酌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