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整一个月与张鷟、王度二位文学大家的“闭门攻坚”,用李暮自己的话说,叫“嘎嘎乱杀”。终于那部糅合了史实骨架与传奇血肉的《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篇宣告完成。
所谓嘎嘎乱杀,自然是李暮负责“嘎嘎”,定下核心框架,抛出一个个天马行空又暗合现代网文爽点的构思:“张先生,这里让孔明先生就借个东风,好不好?”
“王先生,周瑜一开始不信孔明,咱们把他们写得再不服气一点!打起来!打起来!”
然后,对着二位大师精雕细琢、文采斐然的文稿,化身头号粉丝,拍着小手,琥珀眼睁得圆溜溜,毫不吝啬地送上彩虹屁:“先生大才!这里写得真好!看哭了!棒棒!”
而张鷟与王度,一位擅绮丽传奇,一位长志怪叙事,在李暮的吹捧下,亦是文思泉涌,笔走龙蛇,才华横溢,一不小心“杀穿了”。硬是将《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铺陈成了一部情节跌宕、人物鲜活、令人手不释卷的传奇话本。
简称:魔改得恰到好处!爽点直击灵魂!
此书自先在【壮哉大唐】群聊内部传阅,便迅速积累了大量书粉,连魏征这等古板人物都难得地评价了一句“虽多演义,荒诞不经,然忠义之气未堕,权谋之思可鉴”,更别提骆宾王、王勃等人的击节赞赏,差点在群里开起了“赤壁之战复盘研讨会”。
连这些眼光毒辣、见多识广的千古名臣都抵抗不了故事的魅力,李暮对征服大唐阳间图书市场更是信心爆棚,觉得自己能拳打脚踢一切竞争对手。
他像只被上了发条的小陀螺,立刻行动起来。名下几个别业的匠户和那间挂在黄姓商人名下的小纸坊全力开工,雕版、印刷,首批一千本《火烧赤壁》很快装箱待发,就等着投入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果然,此书甫一以话本形式大范围流传,便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迅速俘获了大量书粉。不仅市井百姓爱听爱读,连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也私下传阅,茶余饭后讨论诸葛孔明之智、曹操之枭雄、周瑜之雅量。
但这还不够!李暮深谙“IP联动”和“周边经济”的奥义!
李暮仗着小脸皮厚,立马去薅羊毛。
【三国文艺创作支援中心】
李暮(昕光奴): @各位诗坛大佬!紧急支援!《火烧赤壁》书成啦!急需诸葛丞相帅帅的画像做海报!还要几首一听就觉得很厉害的诗词!还要几首一听就让人觉得此子恐怖如斯的诗词!就是那种显得孔明先生特别聪明、特别厉害、特别让人想给他氪金的!厉害的翁翁们,漂亮的姊姊们,帮帮你们最可爱的昕光奴吧!(小猫双手合十疯狂作揖.gif)
【咏哦少年骆宾王】:好!某为昕光奴赋诗一首,必令武侯神采飞扬!哈哈哈!
【初唐四杰卢照邻】:宾王兄豪情可嘉。然武侯之妙,在韜略内蕴。老夫可助你润色其神态,使其雍容中见锋芒,好也不好,昕光奴?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二位先生所言皆在理。妾观此图,衣袂可更飘逸些,方显名士风流。妾愿试作小赋一篇,以彰其雅致。昕光奴若喜欢,妾可传你些许宫廷应制诗的窍门。
【滕王阁半仙王勃】:哈哈,昕光奴相求,此事岂能少了我?待我为其撰写赞文!
……
靠着群内这几位文采斐然的先贤倾力相助,李暮迅速定稿,并搞出了一百本带精美插画、题写名家诗词的“精修典藏版”。还大胆创新了书籍形制。此时的书籍多为卷轴,翻阅不便。他让工匠将每一章内容印成长轴,然后用染成金色的细麻线,小心翼翼地沿一侧缝合,做成便于携带和翻阅的册页形式,虽然后世看来简陋,在当下却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他还推出了诸葛连弩小模型、羽扇纶巾金属小雕像等周边。
恰逢除夕过后,长安各坊解除夜禁,开放一个月,市面格外繁荣,充满了“有钱没处花”和“想找点新乐子”的躁动气息。大唐正处开元盛世,上层的精神需求与消费能力同样高,借着之前“三国杀”的热度,《火烧赤壁》话本及周边一推出,立刻引爆市场,甚至掀起了一股“武侯热”。士人聚会,常以谈论诸葛亮为风雅,孩童嬉戏,也喜手执羽扇,模仿孔明姿态。
李暮大眼睛瞧着账册上飞速增长的数字,乐得哼起歌来。
“我好喜欢我自己,我有一点好看,还有点小搞笑,笑容也特别灿烂。”
他摇头又摆尾,整个人小尾巴翘上了天,在书房里抱着账本转圈圈,“哎呀哎呀,我怎么这么棒呀!真是个小天才!”
他自信满满,已经美得不知天地为何物,趁热打铁,立刻开始筹划下一部爆款——《水浒传》,暂命名《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好了。
依旧是熟悉配方:他负责讲主线,张、王二位大师负责魔改剧情,填充血肉。
三人小组写得昏天黑地,时常在群聊里因为情节发展发出诸如“哇呀呀!此处当有血战!”、“妙啊!此计甚毒!”的鬼叫。
后来,不少被《火烧赤壁》勾得心痒难耐的文学大佬,如陈子昂、宋之问等也陆续申请加入“编剧团队”。
靠着这群史上最顶级的大佬团队以及审稿团队,《隋唐英雄传》、《七仙女》、《杨家将》等一系列李暮记忆中或完整或零碎的名著、传说,都被提上了开发日程。他甚至还想把飞行棋、斗兽棋、五子棋、麻将等后世游戏也搞出来。
“大唐贵族懂什么叫真正的快乐吗?咳,营销加活动,文趣阁保证让他们明白什么叫氪金…啊不,是陶冶情操的极致享受!”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杀疯了”,整个大唐贵族圈也跟着他一起“氪疯了”的场景。
他的小钱钱一定要多到需要用仓库来装!
西市的文趣阁?必须扩大门面,要做成长安文化地标!
他甚至开始计划招募更多的长安良民、流民进入工坊,扩大生产规模。
想到上次在人市看到的,那些因家中无田、或因灾荒欠债即将被卖的孩童,他心中那份属于现代人的不忍再次泛起。
“等我产业再大些,就能招更多人,给他们一份工,一条活路,让他们也能吃上饱饭……”
他如是想着,觉得自己简直是在践行“商事取之于贵族,用之于百姓”的崇高理想,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李暮救不了天下人,但救一方一隅,力所能及,没的问题!
就在他热血沸腾,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将这盛唐的文娱产业搅个天翻地覆之时,系统提示音,突兀地响了起来。
【“天下无敌超厉害世民阿兄”向您发起视频通话邀请。】
咦?
李暮心中那点刚刚燃起的、名为“事业心”的小火苗,噗嗤一下矮了半截。他最近……应该还算老实吧?
每天乖乖念书,虽然主要研究《唐律疏议》里哪些空子能钻,虽然偶尔摸鱼,但也算是……积极向上,努力融入大唐生活不是?
他最近顶多算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创业热情比较高涨。
他一边心里飞速盘点着自己近期的“罪行”并觉得基本都属于瑕不掩瑜,一边手脚麻利,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接通了视频——开玩笑,他世民阿兄的邀请耶!敢问天下谁不想接!
光幕展开,对面依旧是那熟悉到令人心安的富丽堂皇宫殿背景,蟠龙柱、琉璃灯,气派非凡。
李暮浮夸地“哇”了一声,乡下小子进城,每次见每次都惊叹。
然后,镜头焦点定格在那张俊朗的脸上,李世民此刻却笑得见牙不见眼,灿烂得拨云见日,仿佛能驱散所有阴霾。
“昕光奴,朕的小昕光奴,”李世民的嗓音带着一种特有的暖意,让李暮也不自觉的扬起笑。
“好久没见了,阿兄这心里头,空落落的,想你想得紧呀!”
“可我们昨天不才在群里为了《隋唐英雄传》里,是让秦琼伯伯的马快一点还是让尉迟伯伯的鞭子长一点,讨论得热火朝天吗?”
李暮这样说着,那边嘴角早已高高扬起,顺手从旁边嵌螺钿的小几上精准地叼起一块新制的、琥珀色的蜂蜜饴糖,在铺着软茸茵褥的榻上乖乖一小只,小脚甚至还下意识地轻轻晃荡着。
咱哥俩谁跟谁,今天尽管敞开了唠!
那头李世民也全然不见外,更没什么帝王端着的架子,大马金刀地往他那张雕龙刻凤的御榻上一坐,姿态随意得像是在自家炕头。他也顺手抄起手边一杯疑似葡萄酿的液体,美滋滋地呷了一口,话匣子一开,那就是黄河决堤——奔流到海不复回。
“诶,那能一样吗?”李世民一摆手,眉飞色舞,“群里那是讨论正事,咱现在这是私人交流,是感情!”
说罢,二人就开始唠。
一个社交牛逼症就能保证话题永不落地,两个社交牛逼症凑在一起,那简直是信息界的宇宙大爆炸。
他俩话题能从“诗词歌赋里哪个意象最配今晚这轮又大又圆的月亮”一秒歪到“如何在高强度摸鱼与保持表面勤政之间找到完美平衡”,再从“地府新传来的那个叫什么星座的玩意儿,说朕是什么狮子座,听着就霸气!”跳到“听说东海有鲛人,其泪成珠,咱们可以搞个规模化、可持续性的珍珠养殖场?这玩意儿肯定来钱快!”
二人一聊起来,就忘情了。发狠了。天马行空,思维跳跃得让李世民身边猫着的贞观名臣们都得拽他袖子。
陛下,正事啊!正事!
李世民甩袖子,他说得正高兴呢。
李暮起初还有点防备,但很快就在李世民这强大的气场中被同化,也开始眉飞色舞地胡侃:“阿兄,养殖鲛人多慢啊!依我看,不如研究一下怎么人工合成琉璃,弄点五彩斑斓的珠子,就说那是鲛人泪PLUS版,限量发售,保证那帮贵族夫人小姐们抢破头!”
他越说越来劲儿,“我还能弄点香水儿,又能赚一笔!”
“哈哈哈!妙啊!不愧是朕的昕光奴,这脑子就是活络!”李世民拍案叫绝,笑得毫无形象,“不过嘛,你别忘了注意分寸,再低调点,不能让人抓着小辫子。”
李暮嘿嘿应了。
两人从星星月亮谈到人生理想,从东海鲛人扯到西域幻术,气氛和谐得如同沸鼎之水,咕嘟咕嘟冒着欢乐的热气。
等到聊得气氛火热,李暮彻底放松,嘴里那块蜂蜜糖都化得只剩一小半,警惕心几乎降至零点时,李世民眼底精光一闪,如同经验丰富的老狐狸看到了小兔子最松懈的瞬间。
他不动声色地,将话题从一个“如何用风筝载人飞天”的脑洞,悄然引渡到了时局上。
“……所以说,这做事啊,就得抓住时机,趁风而起。”李世民语气依旧轻松,但话锋已微微偏转,他开了挂,隔空用那骨节分明的手指,虚点了点李暮那圆滚滚的小脑袋瓜,狐狸看到肥鸡般的循循善诱:
“对了,朕的昕光奴,你前几天是不是跟朕嘀咕过?就那天夜里,你对着朕长吁短叹的时候?说马上那位风度翩翩、文章锦绣的张九龄张相公,就要被贬出京了?啧啧,可惜了这么一个人才啊。怎么样,眼下这局面,机会难得,捞捞不?”
李暮心里咯噔一下,警报瞬间拉响!
他立刻抬起那双努力瞪得溜圆、试图最大化无辜效果的大眼睛,声调拐了九曲十八弯:“啊?啊?!有吗?我说过吗??阿兄你是不是出现幻听了?还是你跟杜相公、房相公他们玩三国杀玩的走火入魔,把梦境和现实搞混了?”
“你有,你绝对有。”李世民不容他狡辩,语气笃定得像在陈述“太阳东升西落”,又连撸了好几下李暮的小脑袋,那力道,跟摸小犬似的,“哎呀,你不想要张九龄这棵现成的宰相苗子不要紧,阿兄理解,毕竟目标太大,容易树大招风嘛。”
他话锋再次巧妙一转,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分享秘密的亲昵:“关键是,昕光奴,你难道没感觉吗?这长安城,这大唐的天下,眼看着就要起风浪了!暗流涌动啊!正是你浑水摸鱼,布局未来的好时机,是不是?你之前不是总跟阿兄抱怨,说长安居,大不易,想找个机会润去蜀中那天府之国休养生息,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吗?”
他顿了顿,观察着李暮细微的表情变化,继续加码:“你看啊,把蜀中那块宝地,提前布局,一点点地,把关键位置都换成咱们信得过的自己人,把它打造成铁桶一块,进可观望风色,退可安心发展,是也不是?”
他一边说,一边还持续进行隔空捏脸攻击,对着李暮那肉嘟嘟、带着点婴儿肥的小脸又捏又揉,笑得那叫一个开朗纯良,活像一只发现了绝世好毛线团、爪子痒得不行、非要上去扒拉两下的恶趣味大猫。
李暮被他的揉□□得没有脾气,又往上凑了凑,嘴里含糊道,声音里都带上了几分“宝宝委屈但宝宝不说”的黏糊劲儿:“阿兄,您就别逗我了。我还小,还不是很想死。我现在的人生理想特别简单朴素:就是钻透《唐律》的空子,合法合规地挣点小钱钱,然后悄咪咪卷着这笔启动资金,离开长安这是非之地,去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当我的富家翁。”
他虽然这样说但内心早已经蠢蠢欲动。
想要啊!蜀中!
这真不能怪他怂啊!实在是有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他阿翁岐王李范,那可是声情并茂、甚至挤出几滴老泪,讲述过亲身血泪史的!
他阿翁当年也是脑子一热,看着西域丝绸利润高,私下里让心腹家奴在长安西市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绸缎作坊,还想玩点价格同盟、区域垄断的小把戏。
结果呢?被御史台那群嗅觉比猎犬还灵的言官们,联名弹劾得满头包,奏章雪片似的飞到御前。最后被当今圣人李隆基下旨,没收全部货物、查封铺子,还罚了整整一年的亲王俸禄!差点连王府的用度都要缩紧!
他阿翁事后痛定思痛,语重心长、字字血泪地叮嘱:“乖孙啊,咱们这些天璜贵胄,宗室亲王,捞钱,可以!但绝不能太张扬!吃相不能太难看!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得像那水面下的鸭子,脚底板扑腾得再欢,表面上也得给我云淡风轻!切记!切记!”
前车之鉴,血泪教训,犹在眼前!言犹在耳!
李暮自认已经充分吸取了教训,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阿翁纯属是又蠢又莽,手段低级。
而他李暮多聪明!多有技术含量!他特意把自己捣鼓的小纸坊、日渐火爆的文趣阁书铺,连同正在筹划的各类“文化周边”产业,全都挂在武氏陪嫁带来的、那些背景干净、关系可靠、且与宗室明面上八竿子打不着的商人名下。
自己则躲在幕后,深藏功与名,做一个快乐的“神秘大东家”,连账本都看得像是别人的生意。
《唐律》白纸黑字写着呢,“王公百官,不得与民争利,不得在两京及畿内州县私设邸店、质库、碾砲等,与民争利者,禁之。”他内心并不觉得这法条本身有什么不对,其初衷确实是为了防止权贵利用特权与平民争夺生存空间,保护普通百姓的生计。
他只是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今天子李隆基对宗亲的那种复杂心态——基本就是当成一群羽毛鲜亮的珍奇鸟儿,圈养在长安这座巨大、华丽、却无形的黄金笼子里。
给你富贵,给你清闲,但你别想真的飞出这笼子,也别想伸出爪子去捞不该你碰的东西。
看看那长安城里鳞次栉比的十王府,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一群所谓的龙子凤孙,挤在方寸之地,每日除了吟风弄月,还能做什么?
除非,你有足够的权力,能强大到无视甚至修改规则。或者,你有李隆基那牢不可破、毫无保留的信任,成为他规则下的特例。
或者,最彻底、最一劳永逸的办法——死去!
当然是假死!金蝉脱壳!
李暮确实在悄悄筹备假死脱身计划,连路线都规划了好几条,连假死用的药方都求药王了,就等着时机成熟,上演一出“人间蒸发”的好戏。
李世民将他脸上那变幻不定、时而庆幸时而忧惧的表情尽收眼底,心中了然。他佯作惋惜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叹息声婉转得能绕梁三日,演技略显浮夸,但效果拔群:“唉………………那看来,朕精心为昕光奴准备的这些成长大礼包,全都派不上用场,要明珠蒙尘咯。”
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一件件往外抛,语气那叫一个遗憾:
“力能扛鼎肉身强化buff,有效期二十年,足以让你能拉强弓,遇到毛贼一拳一个!”
“百毒不侵初级体质丹一枚,虽说不能解天下奇毒,但寻常蒙汗药、砒霜鹤顶红之类,基本当糖丸吃。”
……
李暮“哇”的一声,眼睛瞬间亮得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口水差点要流下来了。
这些……这些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啊!比真金白银还诱人!尤其是那个百毒不侵,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保命神技!
李世民眼中笑意更深,如同看到鱼儿已经咬钩,继续用那种替你感到无比惋惜的口吻煽风点火:“可惜了,真是可惜了。听说武媚娘那里,好像也备了一份厚礼,唉,说是专门奖励给有魄力、有担当、敢于任事的晚辈……可惜啊可惜,朕的昕光奴胆子小,只想着躲清净,一点也不想要呢。”
他最后又轻飘飘地补了一句,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正昕光奴你早晚都要去蜀中发展,现在只是提前、稍微、不动声色地安排几个绝对可靠的人过去,铺铺路,打打前站,建立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信息渠道和人脉关系。又能如何?事成之后,你本人还是那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乖宝宝宗室,却能轻松到手三份丰厚到让人眼红的奖励!这买卖,怎么看都是赚啊!昕光奴,你精得跟猴似的,这笔账,还算不明白吗?”
老狐狸套路小狐狸,那是一套一个准。
李暮狠狠吸了吸快要流出来的口水,艰难地咽了口唾沫,仿佛下了生平最重大的决心似的,声音都带着点颤音:“让……让我想想办法!好好想想!”
他大脑开始飞速运转,“大唐现在想当进士,光有才学不行,还得有名声,有靠山,最好还得有点……与众不同的噱头。”
他思忖片刻,眼神逐渐变得认真起来,对李世民分析道:“我手底下倒是有几个人选,李涌、李念、李素,都是十四五岁,是我买下的,知根知底,人也机灵。我已经给他们脱了奴籍,身份清白,正好都到了科举的年纪,平日读书也算用功,基础是有的。直接让他们去参加乡试,问题不大。扬名这方面,也好操作,无非是砸钱,开诗会、印文集、请名士偶然发现他们的才华,再编点孝感动天、拾金不昧的美谈,这套流程我熟。”
他话锋一转,眉头微蹙:“只是后续操作,才是难点。怎么才能合情合理、不引人怀疑地把他们运作到蜀中任职?而且还得是在那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关键,能掌握地方实权或者信息渠道的职位上扎根下来?这需要精细的谋划,需要有人在吏部那边不动声色地使力,还需要他们在地方上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政绩来站稳脚跟。这会比较费劲儿,需要时间和耐心,精心运作。”
在这个时代,一个好的名声,就是通往仕途的快速通行证。陈子昂一摔千金名动京师,白居易诗篇传唱于妇孺之口,王维一曲《郁轮袍》赢得玉真公主赏识……皆是成功范例。
说到底,李小暮就是想模仿武惠妃培养“自己人”的那套模式,把对方扶植到一定高度,然后再借助其势力和位置,如同下围棋一般,慢慢布下更多的棋子,形成一个隐形的、为自己服务的网络。
只是他李暮身为宗室,身份比后宫妃嫔更加敏感,这条路得走得比武惠妃更隐蔽、更符合圣人对宗室的期待才行。这简直是在万丈悬崖上走钢丝!
稍有不慎,满盘皆输!要是让多疑的李隆基,或者哪个看他不顺眼的政敌,嗅到一丝一毫的味道,知道他小子不光想闷声发大财,还想暗中经营蜀中,打造自己的“安全屋”和“根据地”……
那他的下场,绝对比他那被罚俸的阿翁要惨一万倍!脑袋立马就得搬家!
李世民看着他那副又想要奖励又怕得要死的小模样,心里乐开了花,但面上依旧是一派“我为你好”的温和。他继续隔空做着揉捏他小脸的动作,语气充满了蛊惑:“乖乖奴儿,聪明!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呢,你有没有想过,稍微转变一下思路?咱们何不向上谋呢。”
向上谋,即李隆基。
李暮其实心里已经定下了,只觉得李世民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道理,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嗯嗯嗯!阿兄说得太有道理了!是我之前太狭隘,钻了牛角尖!只看到了危险,没看到这背后隐藏的巨大机遇。我要好好想想怎么顺应圣心,怎么合理地、低调地拿到那一点点恰恰够用的权力!”
他勾起了唇角,“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李世民心满意足地挂断了视频,光幕消失前,最后还恋恋不舍地用力揉了揉李暮的小脑袋,留下了一句充满鼓励的话:
“昕光奴一定行!阿兄对你充满信心!有什么要帮忙就张口,等着你的好消息!”
风一吹,野心这支原本只是悄悄萌芽的狗尾巴草,开始在李暮心上这块沃土里,不受控制地、疯狂地滋长、蔓延!
放肆的疯劲儿,疯狂的掌控欲,蠢蠢欲动。
李暮又念了两遍清心经,才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摩拳擦掌,热血重新沸腾,开始轰轰烈烈地准备——投其所好,攻略李隆基!
为了小钱钱,为了蜀中根据地,为了神仙奖励……冲鸭!
那边【李唐一家亲】(核心策划群)几乎是立刻活跃了起来,消息提示音叮咚乱响。
【太原公子】:朕就说朕这“胡萝卜引诱法”好吧!昕光奴这头小倔驴,光用鞭子催不行,你得在他前面吊一串他看得见、闻得着、又暂时够不着的小胡萝卜,引着他一步步往前走,他这才会屁颠屁颠地主动干活!朕觉得,昕光奴想要,他一定会去抢!
【李治不理智】:阿耶说得对!阿耶最棒!天策上将算无遗策!
【长孙文德皇后】:二郎此计甚妙,深谙循循善诱之理。
【尉迟敬德】:陛下圣明!昕光奴就得这么逗着来!
【人镜魏征】:虽是权术,然目的在于引导其向正,且未伤民,臣……勉强认可。
众大臣:陛下圣明!姜还是老的辣!狐狸还是老的滑!
【太原公子】:哈哈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朕可是天策上将!拿捏个小家伙,手到擒来!(凤凰叉腰大笑.jpg)
【房谋】:陛下,臣等已根据昕光奴方才的反应与性格特点,将原定的那个可能吓到他的“拨乱反正终极计划”,巧妙拆分、包装成了数个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任务包,层层递进,让他不知不觉中深入其中。奏疏已上传,请您过目。
【房谋上传文件《关于引导昕光奴走上救国之路的阶段性规划(V1.0加密版).txt》】
【杜断】:附议。玄龄兄此策精妙。每个小任务目标明确,奖励即时,难度适中,如同游戏闯关,既能保持其兴趣,又能逐步实现我方战略意图。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二位相公思虑周详。妾观昕光奴,虽有时跳脱,却并非无担当之人。如此引导,正合其性。
【算无一策李淳风】:循序渐进,亨通有利。
众人:陛下算无遗策!谋划周全!这下郎君/昕光奴估计要哭了!
本来写的好大一段,昕光奴的心里描写,但觉得不合适,就删了。后面,你们就知道了他是什么人了。
世民:武媚娘不准教我孩子,转首,昕光奴,要争!夺权!冲!阿兄帮你!
后来世民:我艹,朕养出了什么?
昕光奴他要没想,那他怎么可能会说出谁读书厉害。
野心和温柔矛盾吗?
昕光奴:我就是立牌坊,又能如何?哈哈哈。
1. 《唐律疏议》(唐代根本法典):唐代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法典,由长孙无忌等重臣编撰,以《隋律》为基础修订,涵盖“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范本。文中提及的《杂律》(管民间纠纷、商事违规)、《职制律》(管官员、宗室职责与禁令),均是其核心篇章,李暮学习这两部,精准对应“宗室禁商、官员权责”的需求,符合唐代贵族子弟学律的重点。
2. 宗室/官员禁商(唐代律法核心条款):唐代《职制律》《杂律》明确规定,宗室(亲王、郡王、世子等)、官员不得“私置邸店、作坊”“参与商事经营”,表面理由是“防与民争利”,深层目的是防止贵族、官员通过经商积累经济实力,形成私人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如汉代诸侯因经商富可敌国,最终叛乱)。文中魏征、房玄龄点出“孩童持金过市”“类比蓄养私兵”,正是对这一条款立法本意的精准解读;李暮“店铺挂在商人名下”,则是唐代贵族规避该禁令的常见手段(虽皇帝默许,但仍有被弹劾风险)。
3. 开元宗室营商诏令(唐代专项政策):开元年间,李隆基为加强皇权、约束宗室,出台专项诏令,要求宗室“各守本份,不得私置邸店、作坊于京畿(长安、洛阳周边)”,比《唐律疏议》的规定更严格,目的是防止宗室在京畿重地聚集财富、拉拢人脉。文中姚崇提及此令,点出李暮“行为已涉嫌违规”,说明其“幕后经商”虽隐蔽,但仍触碰了开元朝的政策红线,也解释了为何大佬们担忧他被御史弹劾。
4. 明法科(唐代科举科目):唐代科举除“进士科”“明经科”外,还有“明法科”,专门选拔熟悉律法的人才,主要授予大理寺(司法机构)、刑部、御史台等部门官职。贵族、官员子弟若想通过“明法科”入仕,或将来处理家族/地方事务,需在10岁左右开始学习《唐律疏议》。
二、关键名词
1. 册页书(唐代书籍形制创新):唐代主流书籍形制是“卷轴”(将文字写在长纸上,卷成轴,翻阅需展开、卷起,不便携带),而“册页书”是李暮的创新——将长纸按章节裁剪,用麻线缝合一侧,形成类似“现代书籍”的形态,便于携带、翻阅和标注。这种形制虽简陋,但在唐代属于“首创”,文中称其“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历史背景下“形制创新引发关注”的逻辑,也为《火烧赤壁》“热销”增添了合理性(书籍本身更易传播)。
2. 御史台(唐代监察机构):唐代最高监察机构,主要职责是弹劾官员、宗室的违规行为(如贪腐、越权、违规经商),官员称为“御史”,以“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著称(俗称“言官”)。文中上官婉儿提醒“小心御史台冰炭之言”、李暮提及“阿翁被御史弹劾”,均体现了御史台的“监察职能”,也是大佬们担忧李暮的核心原因——其经商行为极易被御史盯上,引发弹劾。
3. 永业田/口分田(唐代均田制核心):唐代“均田制”下,政府将土地分给百姓,分为两类——- 永业田:百姓可终身拥有、死后继承,主要种植桑麻;- 口分田:百姓成年后分配,年老/死亡后需归还政府,主要种植粮食。文中李暮提及“孩童因家中无永业田、口分田被售卖”,正是唐代均田制崩溃的缩影(开元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或被卖为奴),也解释了他“招募孩童做工”的初衷,贴合唐代社会背景。
5. 《贞观政要·俭约篇》(唐代教化典籍):《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念与言行的典籍,“俭约篇”侧重强调“君主、贵族需节俭,不可奢侈浪费、聚敛财富”,是唐代贵族子弟“修身养性”的必读书籍,也常作为“惩戒抄本”(如文中惩罚抄十遍,既惩戒,也暗含“警示李暮不可过度敛财”的意味)。
三、典故与历史背景
1. 贞观初年关中饥荒(李世民的历史记忆):历史上贞观元年(627年),关中地区爆发严重饥荒,百姓因缺粮被迫“卖儿鬻女”,李世民为缓解灾情,不仅开仓放粮,还自掏腰包买下被卖孩童,送还其父母。他曾亲身经历过百姓之苦,更能认可李暮“招募孩童做工”的对策,而非单纯指责其“违规经商”。
2. 汉之诸侯坐大(历史借鉴):汉代初期,分封的诸侯(如吴王刘濞)通过经商(煮盐、铸钱)积累巨额财富,再凭借经济实力招揽人才、蓄养私兵,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唐代统治者借鉴这一历史教训,在《唐律》中严格限制贵族经商,防止“诸侯坐大”的历史重演。文中房玄龄以“汉之诸侯”为例,解释《唐律》抑贵族经商的深层原因,正是唐代“以史为鉴”治国理念的体现。
3. 长安夜禁解除(唐代年节政策):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夜间坊门关闭,禁止行人通行),但在重要节日(如除夕、上元节)会“解除夜禁”,允许百姓夜间出行、游玩,时间通常为一个月,称为“放夜”。文中提及“除夕过后解除夜禁一个月”,正是唐代“放夜”的年节政策,也为《火烧赤壁》及周边“热销”提供了场景支撑——夜禁解除后,市面更繁荣,百姓有更多时间、机会购买书籍与周边。
4. 孩童持金过市(典故化用):原典故指“小孩拿着金子在集市上走,极易引来盗贼”,比喻“自身实力薄弱却拥有巨额财富,必然招致灾祸”。文中大佬们用“孩童持金过市”形容李暮,精准点出其“年少位卑、骤得巨富”的危险处境——既无深厚根基,又拥有大量财富,极易成为他人觊觎、攻击的目标,比“贵族经商”本身更危险,也让李暮认清了自身的核心风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野心啊,就像狗尾草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