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这类杀人取眼的不明嫌疑犯,通常被称为‘挖眼魔’。在传统的案例中,以男性嫌犯为主,经济上较为窘迫,缺乏社会生存技能。”
“不存在医学背景,往往患有临床性精神疾病,具有精神病史,受到幻觉影响,认为在别人眼中看到了邪恶,感到自己被监视、不安全。”
当行为分析小组风尘仆仆地赶到时,已经是凌晨了。
本该是城市陷入沉睡的时刻,警局却是一片灯火通明。
台下,当地警局的警察们人均一杯提神醒脑咖啡,努力强撑精神,拿着笔记录BAU首席侧写师对罪犯的分析。
行为分析部,简称BAU,隶属于美联调局(FBI),通过对犯罪现场、作案痕迹、受害者特征、科学系统的经验研究等线索的分析,逆向推理出罪犯的相关背景、行为心理等,从而推测对方的下一次行动,减少伤亡,提供嫌疑犯侧写与调查建议。
当地方出现不得不请求BAU援助的事件时,事态发展一般严峻到了某种程度。
这次也不例外。
“因此,他们不存在特定的目标群体,只要产生被威胁的想法,就会动手。”
杰森·吉迪恩,BAU小组的核心探员,讲述以往破案的一些经验,他们对挖眼魔这类嫌疑犯所建立的经验模型分析。
“他们的手法较为简单粗糙,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直接将眼球抠出来,用勺子、手指,怎么方便怎么来。他们不会把认知中的邪恶之物带走,只会丢弃原地或者直接毁掉。”
男人身材高大,穿着一身条纹衬衫,挽起衣袖,阅历丰富的智者气质,使得他外表更接近于大学讲堂的导师,面对众多盯着他的眼睛,丝毫没有怯场,沉稳如定海神针。
吉迪恩顿了顿,而后强调:“注意,这是以往的经验。但这桩案件不同。”
“很不一样。”
他转过身去,走向白板,那里贴满了现场照片,记号笔在照片下方注明了时间和地点。
短短的二十来天里,当地发生了6起连环凶杀案。
最新的一起,被害人杰夫·萨尔特,死于3天前。
由于受害者都是儿童,且作案手法的标志是骇人听闻的生前取眼,多家媒体不顾受害者家庭所承受的心理创伤,争先恐后报道不知从哪里泄露出去的案件细节,强行采访调查人员和认识受害者的居民,掀起了极大风波。
挖眼魔犯罪的频率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高,犯罪周期在缩短。
久久未能破案的警局遭受质疑,公信力下降,考虑到几名儿童都在放学路上失联,家长们胆战心惊,不想让孩子上学,学校不得已,决定停课一段时间。
好在已经到了学期末,差不了几天就能正式放暑假。
但谁都不能保证暑假期间还会不会继续发生案件。
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下,当地警局选择向BAU求助。
“精湛的取眼手法,眼眶处没有器械剐蹭的痕迹,血管被小心翼翼地剪断,尽可能地保护眼球。像一台操作精细的手术。”
“受害者都是六至七岁的男孩,蓝眼睛,说明他有自己的偏好。”
吉迪恩从白板上取下一张被害儿童的照片。
“目的性明确,他有条不紊地执行自己的计划,一切犯罪行为不是出于精神疾病,不是幻觉,如果医院给他开份精神评估,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结果。”
吉迪恩回身,皱纹已爬上眼尾的眸子,依旧锐利,仿佛能看穿人心。
自信,强势,尽显风采,他知道自己抓住了关键。
因为对方自大自傲,毫无遮掩。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主动出击。
“现在,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侧写内容。”
“嫌疑人是一名男性,白人,年龄在30至45岁之间,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中,精英阶级,自恋,掌控欲强,但不会轻易在外人面前表露。”
吉迪恩一边踱步,一边摩挲着手腕。
“几起案件的受害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警惕意识,大概率是主动跟着他走的,unsub看起来很有亲和力,干净整洁,不一定熟悉,但绝对认识,之前就和男孩们打过交道。”
“不存在目击者,没人看见他带走孩子,所有孩子都消失在放学回家路上,他有能够支持运输的交通工具,一辆小车,得手后快速消失,难以追踪。”
男人抬起头,将手里的照片对准白炽灯,他脑海里浮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似乎透过照片,他能看到对方的一切举动。
不,是所有——
Everything.
“他自认为是一名收藏家,有选择性,但挖眼不仅仅是收藏那么简单,更是一种炫技,一种宣告,告诉众人,这是一台表演性质的‘手术’,谋杀也让他觉得拥有控制生死的权力,以此作为补偿,证明自己的强大。”
吉迪恩嘴角微微上扬,他相信自己已经锁定了嫌疑犯。
“越强调什么,就越缺乏什么,他有医学背景,能力优异,在正值壮年的年纪出了意外,使得他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已经不是‘强大’的代言词,这个意外,可以是导致职业生涯断送的创伤,可以是一场医疗事故,总之,是刺激他转变的重要因素。”
吉迪恩转过头,盯着一旁静静倾听的警长:“那么,在你们调查收集的名单上,存在他吗?”
警长回忆着,在身侧办公桌上翻找,从中抽出一沓资料:“我们将所有案件的相关人士资料都调出来过,尤其是社会背景这块,做足了工夫,相当大的调查量,因为我们实在毫无头绪。”
他将资料递给吉迪恩。
“家属、好友、邻居甚至是社区人员,但凡有一点可疑的,都在。事实上,我确实记得有这么几个人——”
话音未落,响起几下敲门声,一名女警匆忙地进来报告:“Sir,我想,你们应该来听一下这条报警录音。”
“有人提供了关于凶犯的线索。”
“是目击者。”
024.
“这里是911,请说出你发生紧急情况的地址。”
负责今晚夜班的接线员戴着耳麦,快速按下接通按钮,耳畔传来一阵略微急促的呼吸声,却没听到话语,于是再次提醒:“你好,听得见吗?”
“喔,是的,我只是有些紧张,”奥利维娅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尽可能以平静的口吻说道,“我是来告知案件线索的,关于最近电视报纸上一直播报的连环凶杀案。”
“考虑了很久,我才下定决心报警,这真的太折磨人了……我想,我家孩子可能无意间,撞见了凶手诱.骗其中一名受害孩童的过程。”
接线员立马精神起来,些许睡意瞬间全无。
“请稍等,女士,你能确保你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吗?这通电话录音届时会转交到警局那边,还请不要撒谎,或者恶作剧提供假线索。”
“我确定。这牵扯到我儿子的安全,我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说谎的。只是我不确定这是否对你们来说有用,也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就是凶手,但我儿子确实是看到一个男人哄骗孩子上车的。”
哪怕只是猜测,重复出现了“不确定”这个词,接线员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敢去赌是假线索的可能性。
“好的,请您务必详细地描述自己知道的信息。”
奥利维娅点点头,尽管接线员看不到她的动作:“我们一家是刚搬到这块区域的居民,事前没有多留意这方面的新闻时讯,也是来到这里后才知道有这个案子。”
“出于生活需要,我们到镇上超市进行采购,那天天气太热了,决定让同行但体质较弱的小儿子待在车上好好休息。”
“今天,在闲下来收看新闻时,罗南突然惊讶地指着电视说,他那天下午无聊一直在看车窗外,不经意间看到了,不远处有个小男孩跟着一个男人上了一辆黑色轿车。”
“他们看起来根本不像父子,而且男孩子是走在半路被叫住,然后才上的车,这点很奇怪,他就记下了。而那个男孩和电视上展示出来生活照的其中一个孩子,长得一模一样。”
奥利维娅简短地说明过程,时间脉络明确,口齿清晰,接线员越听越觉得十有八.九是真的。
“就连书包都是一样的款式,深灰色,造型是卡通鲨鱼,最后一个格子很有特色是鲨鱼的牙齿。我和儿子聊了很久,他确定那个小男孩就是杰夫·萨尔特。”
“我的小儿子罗南非常聪明,他学习什么东西都很快,他有着强大的记忆力,所以,他也记住了对方的长相,跟我详细描述完后,还画了一幅简单的素描。”
“这也是我感到害怕的原因,当我认出这个人是谁后……我之前才带着病弱的小儿子去过他那里。”
接线员心里一惊,忍不住问道:“他是谁?”
“休伯特·汤普森,他是这里的一名社区医生!”
025.
“以上信息均已收到,麻烦你说下名字信息,另外,如果可以的话,有空能到警局补充笔录吗?”
“当然没问题,我叫奥利维娅·克雷恩,目前住在xxx镇xxx大道的希尔山庄。”
随着“滋”的一声电流音,通话播放完毕。
早在报警人说出确切名字时,吉迪恩便从几十页档案中,找到了属于休伯特·汤普森的那份资料。
从大医院的精英医师被迫沦落为社区医生,身份的降级,罪恶的滋生。
利用这个身份,接触到广大群体,因此能够挑选猎物;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因此能轻易博得他人信任。
这,就是他寻找的答案。
不过,还有一个人引起了吉迪恩的注意。
——罗南·克雷恩。
有趣。
说不定,这位母亲口中格外聪明的小儿子,才是促使这通报警电话诞生的主导者。
025.
“天哪。”
实际上,奥利维娅觉得自己是真的疯了,陪着罗南疯了一把。
这绝对是她这辈子做过最出格的事情。
什么言之凿凿“我保证、我确信”,电话内容全是谎言。
——好孩子别学(敲黑板)
为了这个家,罗南付出了太多。
家人们,他也不想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都是鬼害的(海豹抹泪)
*侧写部分参考cm,部分是啃犯罪心理学的书自己编。
运用了一丢丢剧本写法,分镜感会强点。
其实写得有点迷茫,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写下去,越写越没底气……以后写冷门同人我一定要多多存稿,不然撑不下去,哭哭。
因为要撑不下去了,所以跑去约罗南和霍奇的稿,又觉得有期望了。
设定是原作BAU小队还没组建的时间[让我康康]所以只写了吉迪恩。侧写是不是很帅,快去看经典老剧《犯罪心理》吧[蓝心]像这样帅的人,我们有一箩筐!
tips: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嗷,请勿模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追捕连环凶手的第一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