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之路,并不顺利。
张太后还没有走出丧子的痛苦,什么也不想管,整日在宫内流泪痛哭,根本就不可能下懿旨,让胤礽登基。胤礽见指望不上她,就直接去找金英和兴安,两人见状又找来徐滨,找了三杨,由他们直接提请太子登基。
还不容易走完了三请三让的流程,胤礽登基那天,朱祁镇又出了幺蛾子——原本他是不会走的,可是就像原剧中那样,登基那天,他忽然就站了起来,还在登基大典上啊啊啊一阵乱喊。
这回也一样,不同的是,在他站起来开始在登基大典乱跑的时候,金英手下的小黄门就眼疾手快,捂着他的嘴把他抱了出去,主打一个不能误了登基吉时。
胤礽很是满意地看了金英一眼。朝臣都说这些宦官阴柔狡诈,但比起心思不明的朝臣,这些宦官才是陪着皇帝更久的人,也是皇帝更为信任的人。
群臣们在三杨的压制下也不敢有意见,谁都知道大位已定,大皇子会不会跑、会不会说话都影响不了什么,先帝把心肝孙皇后废掉,复立胡皇后,可不就是为了给新帝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身份嘛!
孙太妃比较有意见,说朱祁镇是新帝的哥哥,理应出现在登基大典上,他会说会跑了,这不是好事嘛!
金英历经几朝,是掌印太监,还被宣德帝看重,强将手下无弱兵,能被他选中,在登基大典上露脸的小黄门自然也不是个善茬儿,这小黄门脸上带着恭敬的笑,言语却不怎么让孙太妃舒服:
“大皇子会说话能站起来了,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也得分场合啊!如今老皇爷去了,皇爷正在举行登基大典。这登基大典何等隆重,满朝文武、藩国使臣都在看着,登基的时辰都是算了又算,旺大明国运的!若是为大皇子一人耽误皇爷登基吉时,扰了大明国运,这可怎么是好?所以,掌印命奴婢送大皇子回来,先让太妃您高兴一下。”
主打一个你自己为你儿子高兴吧,我们有正事忙着。
孙若微被气得又摆出了厌世脸。
小黄门不在意,微笑着躬身行礼,离开了。掌印说了,今天是好日子,谁也不许哭丧着脸。
不过,他也确实说对了一点,儿子能跑能说话,孙若微的确高兴,高兴得直掉泪那种。然而,她再一听奉天殿传来的礼乐声,就满心悲戚了,抱着朱祁镇说道:“儿啊,你要是早点说话,咱们娘俩儿就不用落到这步田地了!”
登基过后,胤礽自然也就得知了全部,孙若微的那句话什么意思他自然清楚,感觉孙若微就和如懿差不多,表面上不在意什么位分,其实内心里最在乎的就是她。
当初,太孙是心悦她的。但是在朱棣的干预下,朱瞻基选了她妹妹做太孙妃,后来她只是贵妃,而妹妹却是皇后,她不是不在意的,只是她的人设就这样,在人前必须得说一句“对皇后之位没有想法”,她不慕名利如何如何,实际上就是等着别人把东西捧给她。
胤礽哪有心思去理会那娘俩儿,让宫里好好养着就是了。
鬼差好奇地问:“如果你到来的时候,朱祁镇已经被册封为太子了,你该怎么办?”
胤礽想了一下,“那就该让宣德帝知道一下,他心爱的女人给他生的宝贝儿子都干了什么,也不用看历史上的,就看这个剧里的。”
三大营精锐二十多万人,半朝的文武重臣和勋贵,他还厚颜无耻地叫门,和也先的妹妹生孩子,回来后发动夺门之变,杀了他朱家三代都宝贝的于谦,明朝重臣出现两次断层,文官集团的势力空前膨胀,导致后面的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来压制文官……
你猜,朱瞻基看见这些,他会不会马上劈了朱祁镇这个王八羔子?
或者你猜,发生了这样的事,他还想让朱祁镇登基,他前面那几个皇帝会不会在地下等着劈了他?
& & & & &
杨士奇冒着雨走进了乾清宫偏殿,小黄门连忙帮他整理衣服,风急雨急,浇了一身雨水,可不能就这样去见皇帝。弄不好,还会被言官弹劾一个御前失仪。
杨士奇收拾着,有小黄门奉上姜汤、毛巾,说这是皇帝命他准备的,杨士奇听了心里暖融融的,连忙接过。
杨士奇作为首辅,先帝在的时候就教导太子,新帝登基他也依然在教皇帝,时间虽不长,但他也能看出来,他原本心里存着的那些想法是不成了,他根本就影响不了小皇帝一点。皇帝虽小,但并不是听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性子。
有一回,他曾经对小皇帝说起明君之道,说起唐太宗善于纳谏,又说起宋仁宗仁善。
怎么形容皇帝当时的神情呢?
杨士奇觉得,那就像一头小老虎,遇到了心仪的猎物,有点兴致,于是懒洋洋地起身,却又发现,自己与猎物之间相差甚远,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拿下这猎物,于是又俯下身子,接着闭目养神——并不是说它放弃了这个猎物,而是它在等自己长大,有了足够的力气,将那猎物一举拿下。
杨士奇也是从那天起,心中有了一个念头:这个皇帝虽然小,但他绝不是能受他影响而成为文官集团所希望的那种皇帝。
更何况他身边还有金英、兰英、徐滨等厂卫,以及以张辅为首的勋贵。
意识到这点的杨士奇,也把自己的小心思收了起来,尽心尽职地辅佐幼主,以后也好得个好一些的谥号。
杨士奇迈着四方步走进偏殿,一进来就看到小皇帝正在看舆图,而一旁的掌印太监金英正指着一处,为小皇帝讲些什么,杨士奇仔细一看,发现是蒙古瓦剌部。
金英已经讲到宣德八年,瓦剌部顺宁王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大汗,并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脱脱不花,自己以太师的身份把持朝政,并以脱脱不花的名义安乐王、贤义王及和宁王所部,并联姻忠顺王,目前频繁骚扰我朝边界。【1】
趁着空隙,杨士奇连忙行礼,小皇帝随意摆摆手,命平身,然后问他,边防之事当如何。
杨士奇斟酌一下,见小皇帝明显不悦的样子,便知他对瓦剌骚扰明朝边界极为不满。
说实话,杨士奇也很不满。
当初太/宗五征蒙古,打得欢脱的父亲马哈木亲自来贡马谢罪,太/宗还特封马哈木为顺宁王。
欢脱继承了大明封给他父亲的王位,也应该忠诚于大明——不然,你大可自立为王,继承顺宁王的王位干什么!
现在大明这边新帝刚一登基,你就骚扰边界,你这是在存心的嘛!
对此,杨士奇表示:务必要打回去,还得把瓦剌打疼。
倘若这次大明流露出一点软弱的苗头,那以后瓦剌说不定就越来越过分,不把大明放眼里了。
对他的回答,胤礽表示满意,感觉这大明的臣子还是有那么一点骨气的,不像大怂。他要是穿到宋朝那边,即便再有雄心壮志,在打赢了也要岁币的大怂,也没有办法了。
估计也只能大开杀戒了。
欢脱这么明显的试探,除了不满明朝边市政策,再就是试探大明的深浅了,所以,“杨相,尽全力去打吧,如果能抓来是最好的,抓不来,就把他打疼。”
省得以后再出麻烦事。
哦忘了说了,欢脱就是那个十分出名的也先的父亲。
杨士奇恭恭敬敬应下,心想不愧是太宗的后人,张嘴就是要把欢脱押来北京,了。但是根据他对如今边防的了解,能打退欢脱都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把他抓来献俘于太庙前,实在是有点异想天开。
太/祖太/宗都没做到的事。
胤礽:“……”
唉,看来把欢脱一家人抓过来组成歌舞团给他跳舞是不可能的了。
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瓦剌越来越强?胤礽想了想,让杨士奇离开,派人传徐滨,让徐滨派锦衣卫去瓦剌刺探情报兼搞破坏。
接到命令的徐滨:“???”小皇帝搞什么,要对瓦剌用兵吗?
胤礽理直气壮,“卧君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瓦剌在上边,朕觉得半夜睡不安稳!天子守国门,朕迟早要给大明的国门清理一下垃圾!”
徐滨:“……”皇帝年纪虽小,却很有想法。
行吧,大明几代君主都是“战吗?战个痛快”,仁宗虽然没上过战场,但太宗靖难时,他可是守着北京城呢!小皇帝是他们的血脉,自然也安分不到哪儿去。
只要不是现在就叫着征讨瓦剌就好。
徐滨领命而去。
胤礽则打开自己的小本本,只见上面已经写了好几列,红薯、玉米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红衣大炮、边防是军事,用牛痘治天花造福百姓,还有一直被荣养起来的宗室、妃嫔殉葬、贞节牌坊……
林林总总,写满了小本本。
旁边,王振递上一支饱蘸浓墨的豪笔,胤礽接过,在上面写下了“东瀛岛金银矿”。说实话,他眼馋那座岛上的金矿银矿好久了,可能是由于板块碰撞,那座岛上的金矿银矿比自己家里的多多了!
现在东瀛还是室町时代,足利幕府时期,他的金矿银矿都还好好的吧?
胤礽实在是记不清东瀛是什么时候起开挖金矿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给那片地上的金银矿贴上自己的牌子。
废话,以后整个岛都是他的,岛上的矿石自然也是他的!
但是要怎么把他的矿石从目前还不是他的岛上拿回来,还得慢慢计划。
胤礽奋笔疾书,严肃的小脸上眼睛都要变成金色的了!
写到后来,他就卡壳了,想不起来还要做什么,但他清楚地记得还有东西没有记上。
想来想去,他也没想起来。
直到晚饭时间,看着桌子上那浓油赤酱实在不符合养生常识,卖相也没有那么好的菜,胤礽的脑子里忽然之间就冒出一句话:
“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2】
想想明朝皇帝那莫名其妙的死因,再看看眼前这桌子色香味全没有的菜……
呔!胤礽的小爪子一下子拍在了桌子上——桌子没动,他的手拍得生疼。
今天服侍一旁的王振连忙上前要查看祖宗的手,却被他阻止,“去传兴安、金英还有徐滨来!”
他终于想起来要做什么了!
于是,在宣德十年,新帝还没有改元的时候,大明朝堂有不少朝臣因为贪墨、渎职被小皇帝送去追随先帝了。
【1】
马哈木:绰罗斯氏,也先的爷爷。永乐六年,遣使至明廷贡马,并“请印信封爵”。次年,受明封为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永乐十二年,因“骄横不贡”而遭明成祖亲征。六月,兵败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之地,遁走土拉河。永乐十三年,遣使向明廷贡马谢罪。
欢脱:也先的爹,母为蒙古公主萨穆尔,永乐十六年,袭父爵为顺宁王,宣德九年,迎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并以女嫁之,自称太师(或丞相),居漠北掌实权。正统四年去世。
也先:正统四年,自称太师,兼并蒙古诸部,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利用军事征伐、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拉拢和征服周围诸族,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并以兀良哈三卫和沙州等卫为左右翼,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役俘朱祁镇。景泰二年,与脱脱不花发生矛盾,打败脱脱不花后,于景泰四年自立为汗,以“皇元”继统者自居,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后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攻杀。一说败逃时为布库索尔逊之子巴郭所杀。
脱脱不花:孛儿只斤氏(即清朝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后裔,正统十四年爆发“土木之变”,脱脱不花随也先进攻明朝。此后脱脱不花相继攻击明朝辽东及兀良哈三卫,率兵东征海西及建州女真,并遣使招抚朝鲜。景泰二年,脱脱不花与也先发生矛盾,战败东逃,后死于兀良哈人之手。
瓦剌: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主要活跃于13世纪到17世纪,起初归附于蒙古。正统四年瓦剌进入鼎盛时期,也先建立起元亡以后最大的蒙古帝国,正统十四年,入侵明朝。景泰元年归还英宗,恢复对明朝贡。此后五年,先后发生脱脱不花败于也先、也先自立为汗、阿剌知院杀也先三件大事,瓦剌逐渐衰落。
及至清朝,瓦剌在史书中被称为卫特拉,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依附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为求生存发展继续迁徙、征战。
【2】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云:“京师向有谚语云:‘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盖讥名实之不相称也。”
清人笔记《戴斗夜谈》记载京师十可笑,其中“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位列前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0章 大明风华(六)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