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他乡月

黎江市政府上半年的时候发通知,说年底会安装多部公共电话以供使用。

到了美国以后,沈翌将自己集训单位的电话抄写了一份,写进信里,寄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徐清旖。

徐清旖是在春天才收到的这封问候冬安的信笺的。

沈翌在信里写到自己住在六人的宿舍,室友来自祖国的天南地北,讲英文的时候大家都能很好地理解彼此的意思,反而是说普通话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歧义,让人哭笑不得。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有一次,我们宿舍有人感叹想吃柿子,白思园就问他是生吃吗?当时其实我也疑惑,柿子难道还要煮熟了吃吗……后来我才知道东北的番茄也叫柿子。

徐清旖看到这里笑了笑,正想问他那东北的柿子叫什么,才反应过来这是信,而沈翌已经不在她面前。

春节徐清旖回了一趟南城,把沈翌的问候与近来的一些事讲给父母和沈爷爷听,徐老师在饭桌上提出安装一部座机。

“小翌一个人在美国,清旖也是一个人在黎江,有个电话,我们也能够聊聊天。逢年过节孩子们还能打电话回来,也就没必要担心我们几个老人在家里会孤单了。”

徐老师是这样讲的。

沈爷爷第一个支持。

第二天他回了趟家,把自己这些年攒的钱拿了一部分出来,徐老师一家人不收。

他就说:“你们不收的话,我也不会来这打电话的。”

他们拗不过老人家,于是收下了钱赶在徐清旖走之前给家里添了一部电话。

电视里在重播春晚的小品逗得现场人乐呵呵,她坐在沙发上教三位老人,“这个键是重播键,摁一下就会自动拨打上一个电话。”

“听筒下面摁一下就可以挂断,打电话的话直接按数字就好了。”

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然后拨下了那串早已烂熟于心的数字,“你好。”

对面的回复是英文,于是徐清旖也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意图,麻烦对方转接一下沈翌。

说完她将听筒放在一旁,然后打开了电话的外放。

按照信中的说法,他们完全闲下来的时间应该就是旧金山十一点以后,所以她选择在下午三点给沈翌打这个电话。

“喂,清旖。”

沈翌的声音带着电流声穿过偌大的太平洋,隔着十六个小时的时差从这个小小的红色方块中传出来。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通电话,上半年徐清旖收到信以后,他们就已经聊过很多次。

沈爷爷和母亲的眼睛里有水光,徐老师表现得很激动,“小翌啊,新年好。”

“徐老师?新年好,徐老师。师母在吗?”

沈翌的声音带着点笑意,徐清旖觉得自己甚至都能想象出来他的样子,靠在墙边,微微低着头抿着嘴。

“在的在的,你爷爷也在。”

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么多年她早已经把沈翌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如今他一个人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她的心里多的是难受与不舍。

“师母新年好,爷爷怎么不说话?你们这会儿是……逛街?”

“小翌啊。“

沈爷爷也试探着开口,在这之前他从不曾接触过电话这种东西,大概是情绪难忍,声音还有些颤抖。

“过年记得吃饺子啊,在那边过得还好吗?”

一阵寒暄过后,徐清旖才说:“沈翌,你记得记一下这个电话,以后可以通过这个号码找到爷爷和我爸妈、”

“安装了电话吗?”

“对啊,赶在年前嘛。爷爷出的钱,他们都很想你,你有时间记得多打打电话。”

徐清旖说着看了一眼时间,在心里飞快地计算了一下,“你那边快十二点了吧,你早点睡,我晚上就回黎江了,宿舍里会做年夜饭吗?”

“他们买了啤酒算庆祝,但每个人就尝了口,不能喝多。也没什么正式的仪式,还有个东北的小孩儿,过几天才满二十一,喝酒还犯法。”

说着他轻笑了一声,然后和三位长辈分别道了别,“明天有公司的另一支队伍来交流,我先睡了。”

“好,早点休息。”

挂了电话以后,沈翌又在原地发了一会儿呆,管通讯的是旧金山本地的一位大叔,看着他觉得有些好笑,问那个年轻女声,“女朋友?”

沈翌摇摇头,“朋友。”

六个字母就可以概括的关系。

“那另外几位呢?”他又问。

“关系很好的叔叔阿姨,还有我的爷爷。”

提到爷爷,沈翌不可避免的想家,第一次像小孩一样和他介绍:“他曾经是一位讲师。”

“讲故事的吗?”

“什么都讲,他什么都会。”

“那太酷了。”大叔惊呼,“那他的学识一定很渊博。”

沈翌笑了笑。

抄写完电话号码后,他回到宿舍。

同住的室友都已经睡了,他没有开灯,摸着黑回到床上,手枕在后脑下放空自己。

他们的集训时间很紧张,每天的行程就是:学习理论、工厂实践、学习理论、工厂实践……

他想起来当初在南大遇见的那个学妹许安怡,她说数学也要实践,看来说的的确没错。

国内会给他打电话的除了徐清旖,就只有万师傅,所以他总能根据管理员的描述瞬间猜出对面是谁。

宿舍里那位名叫孟晨的同事有一个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他使用宿舍电话的频率远比沈翌要高得多。

那时候他还不喜欢开玩笑,每当东北的那个小孩打趣他的时候,他总会板着脸,很严肃地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

时间久了,东北的小男孩也不再问别人相关的话题了。

沈翌捡了个大便宜,不再需要分出心思去和别人解释自己和电话那头的关系。

不需要讲述,就不需要去思考。

前段时间徐清旖在电话里和他说李安,她抱怨李安拖着项目不做总结,负责项目的同事们怨声载道,他却仍然每天找她出去闲逛。

沈翌能够感觉出来她对于李安态度的变化。

他还在国内的时候,徐清旖为了不被他抓去加班,可以忍着很长一段路不和自己讲话,但现在已经开始和他分享李安发现了某种特别好吃的中国菜。

“我觉得他挺有美食鉴赏家的天赋的,如果他放弃这份职业的话,我会推荐他做这份工作。”

徐清旖靠在电话亭里,一只手握住电话,一只手轻轻抠着电话线。

“嗯。”那时候沈翌所在的团队正在讨论关于全新相机成像的问题,随意回答着她的话,过后才觉得心脏钝痛。

偌大的太平洋,公里前还要加“万”的距离,它们之间的话题也变得越来越少。

“沈翌,明天来交流的团队是本地人吗?”睡在他上铺的室友探着脑袋问他。

“不是,华盛顿过来的。”

他说着像是想起来什么,从床上起来拉开桌子下面的柜子拿出来一个小的笔记本,“教授说,他们很厉害。”

“怕什么,咱更厉害。”

东北小伙叫白思园,他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心疼他远渡重洋背井离乡,走之前还给他买了一台索尼的WM-GX808随身听。

沈翌没再回答他们的话,他没有必须要写日记的习惯,但还是打着台灯写完了今天的记录,在末尾又慢吞吞地补上“盼归”两个字。

-

这家科技公司这些年发展得很快,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招揽技术型人才,更不惜高价为他们开展培训。

培训期为两年,沈翌来的时候就签了合同,结束培训期后五年他都需要为公司服务,这也是每一个来参加的人需要保证的承诺。

他的表现一直很好,凭借着对于数字和物理的高敏锐度,即使是在人才济济的培训基地,他也仍旧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个。

负责这支队伍的是一位美国华人教授史密斯先生。

他年轻时曾在西南联大上过学,留美的那几年里,与旧金山本地的一位姑娘恋爱结婚,之后便移民了过来。

史密斯先生十分欣赏沈翌,前两天知道华盛顿研究团队要来基地交流之后,他便通知了沈翌负责此次的讲解一职。

加州阳光充足,沈翌过来这边快两年。

前几天体检发现自己快23岁竟然还拔高了三厘米。

他的身高本来就不算矮,只是西方男性普遍比较高,从前他在李安面前还需要微微仰头,现在他觉得自己应该和他差不多高。

华盛顿的那支队伍里并不是纯粹的某个国家的人,他们是前几期公司培训计划中最优秀的学员组成的团队。

沈翌在其中认识了两名日本人和一名南非的朋友,但是即便如此,现在的他们都是拿到了美国绿卡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

刚见面时,沈翌在他们毫不掩饰的打量的目光下多少感到不舒服。

在带领他们参观实验室期间,还听见有人悄悄用英语讨论说:“亚洲男人不是都很矮吗?”

听见声音的一位高鼻梁男性对那人摇摇头,示意他别乱讲话。

沈翌猜那位高鼻梁的人应该是英国人,因为他问自己实验相关的时候的伦敦腔很好听。

徐清旖很喜欢伦敦腔。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