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元初四年正月初一,长安城沐浴在欢庆的海洋里。街巷间,彩灯高悬,灯火璀璨,笑语欢声交织,传递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整座城池被喜悦与祥和紧紧包裹,洋溢着新年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憧憬。
未央宫内,一场盛大的“正旦会”正隆重举行。
这场聚会,群英荟萃,朝中重臣、四方使节与宫中佳丽身着锦衣华服,济济一堂,共襄新年盛典。宴会上,歌舞翩跹,丝竹管弦悠扬悦耳,交织出一幅繁华似锦、热闹非凡的壮丽图景。
在这举国欢腾的日子里,萧峣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机遇——他第一次看到了历经十几年从西域归来的使者钱澍精心绘制的西域地图。
曙光未现,皇帝已悄然起身,预备在紫禁城中迎接百官的朝觐。百官们于丑时便携礼候于宫门之外,静待吉时。
天边初露鱼肚白,宫内钟鸣悠扬,宣告“正旦会”的启幕。钟声悠扬,回荡于宫墙之间,仿佛为沉睡古都披上晨曦的纱衣。
诸侯与地方官吏纷纷上前,恭呈贺礼,每一份皆蕴含对皇帝的忠诚与敬仰。
献礼毕,三公九卿及二千石高官依次步入殿堂,步履稳健,神态肃穆,依序而坐。殿内金碧辉煌,烛光闪烁,映照出他们脸上的敬畏与庄重。
官员们落座后,齐声祝寿,愿皇帝万寿无疆,社稷永固。
司空奉羹,大司农呈饭,乐师们奏响“食举之乐”,宴会渐入佳境。
武帝酒至三巡,命人取出一幅西域地图,徐徐展开,磅礴景象震撼人心。
萧峣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他屏息凝视,生怕错过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细节。这幅地图不仅详尽地描绘了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还标注了重要的山川河流、关隘要塞,甚至连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所涉及。
看着这幅地图,萧峣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种种遐想。他想象着自己身披铠甲,率领铁骑驰骋在西域的广袤大地上,征服一个又一个的敌国,为大绥开疆拓土。他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
宴会结束后,萧峣特意找到太中大夫钱澍,向他请教有关西域的种种事宜。钱澍见他对西域如此感兴趣,便详细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并赠送了一本记载西域风土人情的书籍。
自那以后,萧峣对西域的兴趣愈发浓厚。他不仅在闲暇之余研读西域的书籍和地图,还时常向朝中的老者请教有关西域的往事。他的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有朝一日,他要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去领略那里的风光,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又是一载冬逝春归,萧峣已在上林苑建章宫磨砺近两春秋,由青涩少年蜕变为干练青年。
初抵期门军,萧峣身形挺拔,与成人无异,而眸中清澈与坚毅,犹显少年心性。他非依附舅姨权势,乃怀揣武艺热忱,胸怀家国忠诚,誓于铁血之地铸就自我。
初时,众人多对萧峣心存偏见,视其为徒有其表的贵族子弟,来此不过浅尝军旅,虚应故事。他们轻视其付出,私下更不乏哂笑其执着者。
然萧峣不为流言蜚语所动。
他默默承受误解与不公的洗礼,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训练之中。虚心求教于老兵,无畏艰难险阻,无论严寒酷暑,抑或风雨肆虐,皆矢志不渝地完成每项训练任务。汗水浸透衣衫,身影在训练场上无数次穿梭,铸就坚韧不拔之魂。
岁月流转,萧峣的努力终获认可。武技日益精进,体魄愈发强健。实战演练中,他以超凡勇气和智慧,赢得战友的敬重与钦佩。昔日嘲笑者亦重新审视这位少年,惊觉萧峣非纨绔子弟,实乃有担当的真男儿。
其成长与蜕变,不仅重塑了期门军中的形象,更令质疑者羞愧且敬仰。萧峣以行动证明自身价值,从被人轻视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他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誓将继续奋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献上绵薄之力。
关于萧峣在期门军中的卓越表现很快传到了武帝的耳中,他深感惊讶与好奇。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如何能在自己精心挑选、训练有素的六郡军士中首屈一指,这简直是个奇迹。
许是那些军士因为萧峣是柳枫的外甥而有所退让?
念头一起,武帝顿觉不对。这支他亲自组建的军队都是年轻热血奋进之人,绝不可能出现退让之事,出自建章宫的柳枫就是他们活生生的榜样。
心怀好奇的绥武帝终于亲临建章宫,决心亲眼见证萧峣的训练成果。
当武帝步入校场时,目光立刻被那道笔直的身影所吸引。萧峣身姿挺拔,神情坚毅,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英勇气概。
武帝缓缓走近,他记得萧峣幼时常常入宫,聪明伶俐,深受宠爱。然而时光荏苒,转眼间萧峣已经成长为一名战士,他的变化让武帝不禁感慨万分。
“最近为何不进宫看朕了?”武帝开口问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埋怨。
萧峣闻声转身,见到武帝亲临,连忙行礼道:“末将萧峣,参见陛下!”
武帝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必多礼。朕听闻你在期门军中表现卓越,今日特地前来一睹你的风采。你可愿为朕演示一番武艺?”
萧峣闻言心中一振,他知道这是展现自己实力的好机会。于是他躬身答道:“末将遵命!”
说罢,萧峣走到校场中央,开始演示起自己的武艺来。他时而挥剑如风,时而腾挪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流畅而有力。
武帝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
演示结束后,武帝的眼眸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对萧峣的武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深深地看了萧峣一眼,这个年轻人所展现出的力量、速度和精准度,都让他看到了未来一代将领的潜力和希望。
“朕观你武艺精湛,胆识过人,实乃我大绥之幸!”武帝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充满了对萧峣的认可与肯定。
紧接着,武帝当场宣布擢升萧峣为骑郎,这一决定立刻在校场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骑郎是皇帝身边的亲信骑兵,不仅要求武艺高强,更要有忠诚和胆识。萧峣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无疑是对他过去努力的最好回报。
萧峣听到这一消息,心中激动不已。他连忙跪地谢恩,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末将定不负陛下厚望,誓死效忠大绥,保卫家国!”
武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
萧峣的忠诚和才华,将成为大绥王朝未来的重要支柱。
新上位的呼揭单于非常好战,接连派兵对绥朝边郡发动攻势,急不可待地在夏天进攻,先后攻入代郡、雁门,杀掠千余人。同时,匈奴右贤王怨恨绥王朝夺走河南地区,断了他的财路,多次派兵侵犯河南地区,有时攻到朔方城下,绥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元初五年春天。
朔方郡,乃元初二年柳枫率军收复“河南地”后,武帝迅速派人赶筑朔方城而设置的。
在秦九原郡的基础上,绥朝新设五原郡,彻底堵住了长安北部的缺口,同时这里也称为进攻匈奴的前沿要地,一举扭转了对匈奴的战局。
面对匈奴的步步紧逼,武帝的耐心终于消磨殆尽,他决定采取果断行动,彻底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
他命令大将柳枫率领三万精锐骑兵,从高阙出兵,直扑匈奴右贤王的领地。
消息传到建章宫,萧峣激动不已。他渴望能够随军出征,为国家建功立业。然而,当他向武帝请战时,却遭到了婉拒。
未央宫中,庄重而肃穆的气氛笼罩在每一个角落。年轻的萧峣跪在皇帝面前,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渴望的光芒。
“陛下,末将听闻车骑将军将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部,臣恳请随军出征。”萧峣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战斗的向往和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然而,武帝的回应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萧峣心中的热情。
“你如今刚刚十七岁,年纪尚轻,再等一年吧。”武帝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温和,但更多的是坚定和不容置疑。
萧峣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他低下头,紧咬着嘴唇,不让自己的情绪泄露出来。他知道,皇帝的命令是无法违抗的,但他也无法掩饰自己心中的不甘和郁闷。
“末将明白了,陛下。”萧峣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恭敬。他站起身,转身向宫外走去,但心中的那份渴望和激情却像一团火焰,在胸中熊熊燃烧。
站在城楼上,看着舅舅率大军出发,绣着“绥”与“柳”字的大旗迎风劲舞,萧峣只觉得心头怏怏,直到如长龙一般蜿蜒的队伍再也看不见了,才闷闷不乐地走下阶梯。
夜晚,萧峣独自一人在校场中练剑。
月光洒在他英挺的脸庞上,映衬出他坚定的眼神。每一剑挥出,都仿佛带着无尽的愤怒和不甘。他知道自己年轻,但他也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勇气去面对敌人。
武帝坐镇未央宫,心中波涛汹涌,思绪万千。对于即将到来的出征,他深知这是一场极为凶险的考验,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危,更牵动着每一个百姓的福祉。
当初增设朔方郡的决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部署。朔方郡的设立,对于巩固国家西北边防至关重要。然而,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粮草难以为继,给驻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武帝下令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戍边活动,尽管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朝中反对的声音不断,以丞相为首的大臣们联名上奏,认为河朔地区乃是“无用之地”,不值得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然而,武帝心中清楚,河套地区的重要性远非他们所能想象。这里不仅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更是国家安全的屏障。失去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就意味着将门户大开,任由外敌入侵。
战争,无疑是对国家财力的一次空前考验。军费开支浩如烟海,士兵的粮草、装备、马匹等无一不是沉重的负担。然而,武帝深知,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国家的安宁。他必须坚持下去,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要确保战争的胜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