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冬天,大雪能埋掉半个车轮。沈墨言裹紧黑色大衣,从麻省理工那栋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大楼里走出来,呵出的白气瞬间凝结在冰冷的空气中。他刚结束与导师关于拓扑绝缘体边界态模拟的一场漫长讨论,头脑还沉浸在抽象的数学世界里。
街角的咖啡馆是惯常的避难所。他推门进去,温暖的气息混杂着咖啡香扑面而来。他习惯性地走向靠窗的角落,却在目光扫过时,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住了。
那个位置,已经有人了。
一个穿着旧皮夹克、背影透着几分熟悉不羁的身影,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着。桌面上散落着几张写满潦草公式的草稿纸,和一个眼熟的、印着B大logo的保温杯。
似乎是感应到视线,那人抬起头。
四目相对。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连咖啡馆里低回的爵士乐都成了遥远的背景音。
江尽野。
他看起来风尘仆仆,眼下有淡淡的青黑,但那双眼睛里的光芒,依旧锐利得像能劈开迷雾。
“啧,”江尽野先开了口,嘴角勾起那抹沈墨言熟悉到骨子里的、带着点嘲讽又像是无所谓的弧度,“阴魂不散啊,沈大学霸。MIT的咖啡比较好喝?”
沈墨言走到他对面,放下自己的电脑包,脱下大衣挂好,动作流畅自然,仿佛这只是无数次高中图书馆偶遇中的一次。
“比不上B大‘工地’旁边的。”沈墨言平静地回应,目光落在他屏幕上那些跳跃的代码和熟悉的物理模型上,“‘幽灵数据’的后续?”
一个月前,江尽野确实只用两天半就锁定了那个困扰A大实验室数周的扰动源——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接地线路的微小电磁兼容性问题。他用一个自编写的、被他称为“玩具”的模拟程序,逆向追溯,精准定位。那顿饭,最终是沈墨言请的,在一家烟火气十足的川菜馆,席间两人就量子退相干的三种理论解释吵了整整一个小时,谁也没说服谁。
“算是。”江尽野懒洋洋地靠向椅背,将屏幕转向沈墨言一点,“那玩意儿给了我点灵感,顺手搞了个噪声过滤和信号增强的小算法,正好拿来对付这边一个更麻烦的‘鬼东西’。”他指了指屏幕上另一组扭曲的数据流。
沈墨言凝神看去。那是一个关于高温超导材料异常导电行为的实验数据,噪声极大,信号微弱,几乎被淹没。他立刻看出了关键:“各向异性。你的算法假设了噪声均匀分布。”
“所以需要引入一个修正项,基于局域电导率涨落。”江尽野接得飞快,手指在草稿纸上某个被圈出的复杂表达式上点了点,“但这会引入新的不确定性,需要边界条件约束……”
“可以用变分法自洽求解。”沈墨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接口,拿起桌上一支闲置的笔,在江尽野的草稿纸空白处,迅速写下一行简洁的泛函表达式。
江尽野盯着那行字,眼神闪烁了几下,随即嗤笑:“代价是计算量指数级增长,你这办法笨得可以。”
“有效。”沈墨言放下笔,语气不容置疑。
“行,你厉害。”江尽野哼了一声,手指却已经在键盘上飞舞起来,开始将沈墨言提出的思路嵌入他的算法框架,“输了别怪我没提醒你。”
“你输定了。”沈墨言淡淡地说,同时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调出相关的文献数据库,开始快速检索支持他方法的理论依据。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咖啡馆的这个角落只剩下键盘敲击声、纸笔摩擦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语速极快、夹杂着大量专业术语的简短交锋。
「边界条件不够强!」
「引入拉格朗日乘子。」
「收敛性无法保证!」
「迭代格式需要调整,看这里……」
「……有点意思。」
他们没有寒暄,没有询问对方为何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波士顿,没有提及各自的学业或生活。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屏幕上那个共同的、棘手的“鬼东西”上。
就像过去无数个日夜,在图书馆的对角线两端,隔着遥远的距离,却同步思考着同一个难题。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对手却依旧是那个唯一能跟上自己思维节奏的人。
当江尽野的屏幕终于跳出一个收敛的、信噪比显著提升的干净信号时,他长长舒了口气,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一丝混合着疲惫和满足的神情。
“搞定。”他打了个响指,看向沈墨言,眼神亮得惊人,“虽然你的方法绕了远路,但结果……还不赖。”
沈墨言看着那清晰的数据曲线,微微颔首:“至少证明了可行性。”
窗外,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夕阳的金辉穿透云层,洒在覆盖着白雪的街道上,映出一片静谧的暖光。
两人之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咖啡馆里的音乐轻柔地流淌。
“你来波士顿开会?”沈墨言终于问了一个与学术无关的问题。
“算是。有个合作项目碰头,顺便……”江尽野顿了顿,拿起那个B大保温杯喝了一口,语气随意,“来看看这边一个疯老头捣鼓的极端条件实验室。”
沈墨言知道那个实验室,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极富盛名,也以门槛极高和导师脾气古怪著称。
“你呢?”江尽野反问,“别告诉我你是来旅游的。”
“学术交流。半年。”沈墨言言简意赅。
又是一阵沉默。
“那家川菜馆,”江尽野忽然没头没尾地说,“波士顿有分店吗?”
沈墨言抬眼看他。
江尽野避开他的视线,看着窗外被夕阳染成金色的雪景,像是随口一提:“下次,该你输了。”
沈墨言没有回答。他只是拿起自己已经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口。
有些战争,从未真正结束。有些轨道,也从未真正远离。
在浩瀚时空的某个坐标点上,他们再次不期而遇。没有拥抱,没有唏嘘,只有又一个需要联手攻克的难题,和一句关于下一顿饭的、别扭的约定。
这就够了。
夕阳沉入地平线,咖啡馆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两个来自同一片星空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的寒冬里,隔着一张摆满草稿纸和电脑的桌子,安静地各自忙碌着。
仿佛两条逆流而上的鱼,在命运的洋流中,再次擦身而过,鳞片上反射着彼此熟悉的光芒。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