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由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再加上很多民间传说轶闻,上官婉儿的传统形象基本也算是比较固定了,差不多就是一个权变才女,和很多人都有不少故事,比如武三思,李贤,李显,崔湜等等,很多□□后宫的帽子就给她扣上了。

后来我突然在想,是不是史书对上官婉儿用了曲笔,这才开始查阅上官婉儿相关的一手资料,这一查就发现了不少问题,源于一手史料的相关推测,和二手史料有巨大差距,特别是太平公主为其撰写的墓志铭,如果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出土,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和事实应该存在比较大的区别。(这里可以参看仇鹿鸣教授的《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在2013年后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后,其历史形象进行了大幅度矫正)

目前鉴于年代过于久远,考古发现也不那么多,但和史书差距已经比较惊人了,通过上官婉儿墓的出土,像《景龙文馆记》这类史料的部分说法包括关于上官婉儿的一些活动时间也得到了部分验证。

看到上官婉儿的谥号“惠文”(这个谥号存在时间不长,随后被李隆基废除了)的时候我觉得这不太对劲。众所周知,狄仁杰作为武周宰相,国老,再造李唐之人,谥号是“文惠”,很多人甚至学者都称上官婉儿为“巾帼宰相”,但是这两人在后世的评价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私以为在众多二手史料,杂记,小说中,或多或少都夸大了上官婉儿的权力和作用,她的权力来源仍然是皇权。

某些艺术工作者有时也会把狄仁杰和上官婉儿放在一起,甚至包括央视出品的动画《少年狄仁杰》,如果一直论到祖籍,只能说狄和上官两家都是天水。历史上,两人除了谥号字序相反外,在任何史料上都找不到任何交集,上官婉儿的形象非常负面,虽然狄大人的形象正面到无以复加,乃至找得到的所有史料中,负面描写实在太少,所以我们相信宰相肚里能撑船,对后世这种改编和乱编或许不会太介意。

狄仁杰是明经入仕,其家族相比上官家(高宗时)相对差一些,《全唐文》他的奏疏中的民本思想一览无余。入仕后,长期任职地方(汴州判佐、宁州刺史等),亲历民间疾苦,其政策多聚焦司法公正(岁断滞狱一万七千)、赈灾减赋(谏止造像,乞免民租),与门阀官僚“重权术轻实务”形成对比,而以明经入仕又达到如此高度的恐怕只有狄仁杰了,再加上狄仁杰“无党派”,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顺便充当了武周王朝的润滑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狄仁杰是并州太原人,武氏则是并州文水,可以查地图看看两地到底多近),举荐的官员很多都有地方任职经历,即使放在如今,都是一个很优秀的思路。

上官婉儿进入权力中枢后文馆中有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才如崔湜,吕向,郑愔等大多文采斐然,实绩有限,虽然很多都偏向技术性官僚,但也都是些立场相当灵活之辈,且非常年轻,参差不齐。上官婉儿的权力主要来源于李显,财源大概很多来自于太平公主,和自己收受“润笔费”甚至卖官,二人的个人生活相当奢华,在当时也是绝对的顶流,而且和当代的所谓名媛完全不同。太平公主与韦武集团存在比较深的关系,所以并没有与韦武集团进行正面角力,只能另辟蹊径借助斜封官的方式选人,还不能选传统的士大夫。但是太子李重俊仍然把上官婉儿打成韦武一党后,可能是李显要求或是上官婉儿自身也有些着急,才开始进行公开站队,不过这时候,很多能人例如姚崇宋璟基本已经倾向李隆基(不彻底)。

狄仁杰在后世的风评可以说是越来越高的,但稀奇的是,目前连狄仁杰的墓葬都不敢确定在什么地方,荷兰小说家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更是让狄仁杰蜚声国际,在现代,随着各类文艺作品,其神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逐渐朝着文武双全的完人进化。

上官婉儿的后世评价却随着时间越来越低的(在女权方面或有建树,但在这方面有很多人比其更具代表性),加上“才女”身份和后世史书,逐渐沦落成文人墨客们调笑的谈资,如果她的墓没有被发掘或被盗墓等其他方式损毁,估计会更加糟糕,(虽然,早在墓志铭出土前,郑雅如教授的《重探上官婉儿的死亡,平反与当代评价》便已经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考古发现勉强帮助上官婉儿的口碑稍稍提升了一些,但完全无法扭转褒贬大势,随着时间还可能会越来越低,可能还会被各类文娱工作者赋予“生活浪漫”的定义,但我不认为一个女性(自认为自己是权臣)很喜欢自己死后被后世各类人物“调戏猥亵”的感觉,即使本人生前或沉迷于这种感觉,根据这些史料,我倾向于上官婉儿非常重视身后名,甚至真的想当宰相而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才女(当她本身就是才女的时候,才女并不一定就是她的追求),这可能和郑氏的教育有关,只不过她希望的和她最后得到的不一样。

狄仁杰像“道统”的化身,其忠直源于儒家士大夫的身份自觉;上官婉儿是“术治”的产物,她的生存智慧夹杂着对正统的妥协与反抗。若跳出非黑即白的史观:狄仁杰的成功,因他身处主流叙事之内;上官婉儿的悲剧,因她试图在边缘撕开一道裂缝,最终却被裂缝吞噬。

希望有研究武周盛唐的学者,能研究更多的资料比如《隋唐洛阳城 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各类考古期刊,法藏敦煌等(这些东西出了大学很难看到,国家图书馆也有很多是内网访问),写成论文,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的情况。

这本书很多都只是艺术加工,可惜我笔力有限,人们都喜欢论迹不论心,但是对于上官婉儿,我总想“论心不论迹”,即使被称为“巾帼宰相”但无论是她的经历,她的足迹,甚至是活动范围,都无法超出后宫太多,得益于她对诏令,法律的了解,武周/中宗时期,也能维持基本的官僚运作,说明她能力确实很强,是有相当多的可取之处的。而且,最后并没有什么史料提到上官婉儿拥有巨额财富,像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就有巨额财富,我个人认为上官婉儿的活动经费,很多都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关系应该非常非常密切)或其他人给的“润笔费”等各类费用,再加上她经常去其他地方写应制诗,我倾向于她的宅邸更像一个图书馆或者文馆,财产可能以文化财产居多,至于田产一类应该和其职位大约匹配。

谨此希望本书有幸给予某些研究启发或某些艺术作品灵感。我相信未来如果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应该会给我们呈现一个与我们传统印象完全不一样的武周盛唐,最后,根据各方史料总结,年轻的李隆基可真是一个超级政治家,不愧是千古半帝!

……

——风起云涌的武周一朝,宫廷深处卷藏的,不只是权术的暗流,更有文字与命运交织的血痕。上官婉儿,一名才华绝世的女子,她自掖庭的稚嫩身影,走到紫宸砂上诏敕决议的巅峰,一步一履,勾勒出一幅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悲剧图景。

她的笔,是武则天的圣旨,是李唐皇室的希望,也是她自己不得已的选择。朱砂染上黥面,那是宫廷规则的刻印;她与太平公主,彼此惺惺相惜的默契;她与狄仁杰,遥隔岁月的朝堂风云;她与历史,更是一场注定输掉的交锋。

夜色深沉,风掠过宫墙,将她的身影拉长,印在摇曳的烛光里。她曾在这座宫殿中执笔为刃,书写诏命,裁定风云;她曾以才华定乾坤,却在岁月洪流里逐渐看不清自己的倒影。

她在史书中留下名字,却未曾留下自己。

她以为笔墨可以铭刻永恒,以为诗文可以换得信任,以为自己在权力的棋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可当晨曦洒落,她才发现自己的形象已由旁人勾勒,自己的声音已被岁月过滤,自己的命运已在他人的笔端改写。

她最后留下的诗,未曾奉制,未曾迎合,只在风中飘荡,等待某个时刻被真正读懂。

有人的名字映照在史册之上,清晰如明镜;有人的影子折叠在流光之中,模糊而幽深。

这是一段被光与影吞噬的故事,一段命运错置的悲歌,一场永远无法抵达的追寻。

历史的镜子从不平滑,上官婉儿的影子,在后世逐渐被曲折的政治之笔描摹为一位“才女”,不再见其风骨。不甘的诗稿,不知遗落何处;空空如也的陵墓,埋藏未说尽的故事。她追寻狄仁杰“文惠”之路,最终连“惠文”都得不到,沦为时代与社会的牺牲品。

以历史为骨,以情感为肉,试图诉说这位才女在权谋与文学夹缝中挣扎的一生。这不仅是对婉儿的一声哀叹,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照见文字与命运如何相互交织又相互湮灭。

愿此书,能让您拾起那些被遗忘的叹息与血泪,在那遥远的历史洪流中,听见上官婉儿的低语,与太平公主的深情回眸。愿此书的每一字,都是为她们补天裂隙的碑铭。

笔力不是太够,如果有意见建议,可以告知,另外,如果有发现的一手资料,相关论文和新的研究资料可以私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前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