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肆!”余秋轻喝了一声,朝堂上下,都知道卫显跟陶卓不合,余秋看了卫显一眼,怕卫显借题发挥:“陶大人是朝廷命官、大理寺卿……岂是你能污蔑的!”
“你休要胡说!”宁海也喝道,“你母亲一个乡野女子,籍籍无名,不过就是略懂些绣艺罢了,哪里就能是要给陛下的贡品!你为母不平攀扯我便罢,何必口出狂言胡乱攀咬他人!”
“乡野女子,略懂些绣艺?”宁襄只觉得好笑,“若只是一般的绣艺,如何能够供得起宁司业读书乃至进京的花销?”
“先母姓沈,闺名‘慧’,旁人称其为‘慧娘’,”宁襄没有避让,“就算十几年前,哪怕先母从未离开过普阳县,绣艺在州府已经是扬名——宁司业你倒是好意思觍着脸说先母‘籍籍无名’。”
卫显听到此处,不由得坐直了身子,插话道:“若真是沈慧,那的确不能算是‘籍籍无名’。”十几年前不好说,但如今——谁人不知元襄最爱的便是沈慧的绣作,因她的缘故,京中许多绣娘都会模仿沈慧的绣技,但大多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他不由得又看了宁襄一眼——倒没想到宁襄跟长公主的渊源似乎还挺深。
“大人明鉴,民女并非是想要攀扯陶大人,”宁襄看着余秋:“也许陶大人不是故意的,只是刚好在宁家看到先母的遗作,而宁司业作为陶大人的女婿和学生,投其所好也是有可能的——无论如何,这东西如今就在陶家。”
“若是寻常绣品便罢,但这幅绣品不是,”宁襄摇头:“这幅绣品是先母遗作又是要进献给陛下的——本就不该落在陶家。”
余秋又看卫显:“卫大人……这事你看?”
“既然事关陶大人,”卫显神色随意:“那将陶大人‘请’过来对峙吧。”他说的“请”字刻意加重,任是谁都听出他话里的不怀好意——这个“请”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客客气气的“请”。
“不必,”宁襄摇头:“这事与陶大人牵扯不大,我所求的,只是先母的遗作而已,只需要把东西给我便是了。”陶卓固然有问题,但是如今并不适合将太多的人拉扯进来。
卫显依旧叫了缇骑过来:“你往陶家去一趟,找到她说的绣品,问问陶卓的意思,若是陶卓愿意原物归还便将东西带回来,若是陶卓不愿意……就让陶卓自己过来一趟吧。”
余秋见人走了,又小心问卫显:“那这案子……就等陶大人来了再审?”
卫显不置可否,手点着额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他不发话,余秋也不敢继续审,一群人就这么等着,京城不许纵马,但离开的缇骑却是策马离开的,原以为要等很久,那提起很快又回来了,胳膊上抱着一卷半人高的卷轴。
“陶大人听说了这边的事,让人把东西送过来,”缇骑将东西捧在卫显眼前:“大人需要验看一下吗?”
卫显手指一挥:“给原主查验吧。”
他低头思索着什么,半晌抬起头冷笑:“我还以为陶大人会跟我当面对峙呢。”
“只是没想到,陶大人到底还是胆子小了些,”卫显轻轻摇头,一脸惋惜:“真是可惜了。”可惜陶卓没有给他机会借题发挥。
缇骑裹挟着卷轴走到宁襄身前,面色不善,似乎想将东西直接扔在宁襄前面,宁襄喝道:“小心,这是献给陛下的若是污损了的话,你可担待不起。”
缇骑的手僵住,身后卫显出声道:“倒也是,给她罢。”
缇骑闻言维持着捧着的动作,宁襄从他手上将东西接过——卷轴比意想之中的重,接过的那一瞬间宁襄身子差点站不住,不过她还是站直了身子。
她抱着沈慧的遗作,朝着李茂等人道:“搬张案台过来。”
从普阳到京城的一路上,宁襄主仆一直都安分安静得很,即使李茂等人克扣苛待,他俩也从未多言,加之出发之前陶氏有别的吩咐……李茂等人一开始做得不明显,后来见她俩不理会,便渐渐有些明显,李茂等人也一直觉得这对主仆人善可欺,可是方才宁襄随口吩咐一句,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一般,李茂竟然生不出拒绝之意,不等宁海发话,便带着人往府内搬出一张长桌来。
宁襄指了指地方,等他们放好桌子,上前一步,将卷轴摊开。
卷轴很长,宁襄只摊开了三分之一,不过这三分之一也够了,宁襄特意选的进人群的地方,让围观的人能看到她特意让别人看到的画面。
““这是沈家的绣技,””有人开了口:“沈家的针法与别家不一样,我曾有幸见过沈家一小幅绣品,沈家的技艺与别家不一样,别人轻易模仿不来,这绣品应该的确是沈家所出。”
卫显听到这样的话,抬了抬眼:“确认了?”
“确认了,”宁襄点头:“这的确是先母的遗作。”
“好,既然东西拿到了,”卫显朝余秋扬了扬下巴:“余大人你继续审理吧。”
“宁……宁襄是吧?”余秋应了,重重咳了一声:“你状告宁司业停妻再娶一事……”
他又看向卫显,卫显斜了他一眼:“余大人看我做甚,有人证有物证,秉公办理便是。”
“是是,”语气连连应道:“宁襄,观你先前言行,对本朝律例是十分清楚啊。”
宁襄点头,余秋继续道:“既然清楚,那做好准备了吗?”
宁襄仍旧点头,姚嬷嬷上前挡在宁襄身前:“不行,我家姑娘不能受刑。”
“我家姑娘年纪小,怎么受得住这二十鞭呢?”姚嬷嬷将宁襄护在身后:“要打就打我吧,我替我家姑娘受这二十鞭!”
宁襄将姚嬷嬷拉到身后,对余秋摇头:“余大人,一人做事一人当,状是我要告的,所有惩罚自然应该由我受着……”
“余大人来得匆忙,未曾带着京兆府的衙役,”卫显看着宁襄:“不若我将镇抚司的缇骑借给余大人如何?”
“这……”余秋迟疑着,若是京兆府的衙役出手,二十鞭虽然重,但未必不能留得宁襄一命,若是镇抚司的缇骑出手……宁襄不死也去了半条命,他虽然胆小怕事,但到底还是有些心慈手软,并不想看到一个小姑娘遭遇这样的毒手:“哪里能劳动卫大人的缇骑呢……还是等等……或者是将人带回府衙吧?”
“余大人说错了,镇抚司的缇骑不是我的,是陛下的,”卫显随口反驳余秋话里的漏洞,面上却并无惶恐:“替余大人办事,也是为了京中的安宁,说到底,都是为陛下做事。”
“宁……”卫显朝着宁襄微微一挑下巴,本想叫她名字,那个字到了嘴边又咽下去了:“宁姑娘。”
“这刑罚迟早都是要受的,”他低头:“你是愿意现在受还是等京兆府的衙役?”
“不了,就现在吧,”宁襄将绣品重新卷起来,让姚嬷嬷收好:“夜长梦多,长痛不如短痛,就现在吧。”
“早日受刑,余大人也好开始审理宁海的案子,”宁襄站到余秋跟前:“余大人,开始吧。”
余秋叹了口气,卫显朝一名缇骑点了点头,那人拿了根马鞭走向宁襄,宁襄看到那人的手扬起,周围人不敢看,有些人吓得闭上了眼睛,宁襄也闭上了眼睛——
“住手——”
那鞭子落下之前,卫显突然轻飘飘地出声阻止。
那名缇骑手中的鞭子仍旧落下,不过没有落在宁襄身上,而是落在了地上,发出巨大的声响。
地上的青砖受了这一鞭,留下一道明显的痕迹,让人可以想象若是这鞭落在宁襄身上——肯定能将宁襄打得皮开肉绽。
不止宁襄,就连旁观的人都有种劫后余生之感。
宁襄虽然做好了准备,然而想起方才那一刻,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到底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宁襄深吸一口气:“余大人?”
余秋小心翼翼看向卫显:“卫大人?”
“我刚刚想起,今日实在是不宜见血,”卫显摆手:“这二十鞭,就先欠着吧。”
余秋继续征询他的意见:“那宁司业的事……也等之后再审理?”
“不必。”
“不必!”
卫显跟宁襄同时开口,不过语气不同,卫显语气平淡,宁襄语气却有些着急——
“人证物证俱在,还等什么呢,”卫显神色如常:“这般品行败坏之人,怎么能为陛下尽忠……按律例判处吧。”
余秋看了宁襄一眼又看了看卫显,应了,却有些为难——
“余大人今日仓促出门,身边没带人,”卫显适时开口:“我身边的缇骑借余大人吧。”
“如此……多谢卫大人,”余秋面上悲悯,看了看宁海,叹了口气:“有劳卫大人了。”
“不必如此,”卫显摇头,轻轻一笑:“都是为陛下做事而已。”
他说完话,朝身边的人点了点头,几个缇骑便上前抓住宁海,宁海来不及喊冤,便被捂住了口鼻发不出声来,镇抚司这些人干这些事,倒是驾轻就熟干脆利落得很。
宁海被带离,卫显重新看向宁襄,他的目光如同刀,仿佛要将宁襄灵魂都搜刮一遍看出她底细,宁襄低着头,并不看他。
卫显看了她半晌,又看向宁襄身后的姚嬷嬷:“那幅卷轴便是要进献给陛下的?”
宁襄点头:“是的。”
卫显便问:“可曾想过如何献给陛下?”
宁襄摇头:“未曾。”如今她也并没有什么途径可以接触到陛下。
“既然是献给陛下的,”卫显随口道:“不如我替你拿给陛下吧。”
他说着让人走向姚嬷嬷,宁襄摇头:“这东西还不能给陛下。”
“为何?”卫显盯着宁襄:“宁姑娘不会是扯虎皮做大旗狐假虎威拿陛下做由头好让余大人审案有所顾忌偏向你吧?”
“卫大人多虑了,”宁襄摇头:“这东西迟早都是要献给陛下的,只不过不是现在。”
“这卷轴不是成品,”宁襄神色平静:“当初先母阖然长逝,东西还未完成便过世了……所以这卷轴……还需要有人将它完成。”
“是谁,”卫显就这么看着宁襄,眼神锐利:“沈家一脉人都死绝了,还有谁能做这事?”
“自然有人能完成,”宁襄不直接回答,沉声道:“待得绣品完成后,只怕还得劳烦卫大人帮忙进献给陛下。”
卫显只是盯着宁襄,不再开口。
“宁姑娘离京十二载,当初离京也不过是幼童,小孩子不记事,”卫显起身:“宁姑娘离京时,那幅绣品应该还在宁家……就算是宁姑娘身边的下人,应该也不会知道这绣品最后送到了陶家。”
“宁姑娘一回京,便知道令堂遗作在陶家……”卫显凤眼轻轻眯起:“看起来,宁姑娘并非什么简单之人吧。”
“那本官便等着沈家的这一大作了,”卫显起身,不再多看宁襄一眼,也不看其他人:“宁姑娘,我等着你。”
“宁姑娘——”他顿了顿:“你可千万别让本官失望啊。”
“本官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这一幅大作了,”卫显终于转身,径自带着人离开:“希望宁姑娘不要令本官等太久。”
宁襄看着卫显离开,低头沉思着。
姚嬷嬷走过来:“姑娘?”
宁襄回过神来:“姚嬷嬷。”
姚嬷嬷抱着卷轴:“怎么了姑娘?”
“姚嬷嬷,假如你想做一件事,不得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宁襄声音嘟囔着,几不可闻:“那该怎么办?”
姚嬷嬷果然没有听清:“姑娘在说什么?”
宁襄摇摇头,她本也没想从姚嬷嬷这里得到回答,看了看姚嬷嬷手中的卷轴:“我们走吧。”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