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
这座名副其实的“魔都”,以其光怪陆离的繁华、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处不在的机遇,迎接着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霓虹灯光彻夜不熄,黄浦江上游轮穿梭,外滩沿岸人流如织。这里的一切,都与源江县那个安静缓慢的小城截然不同,真正是“花花世界迷人眼”。
然而,置身于这片令人目眩神迷的海洋里,黎予却像一艘安装了精准陀螺仪的小船,并未随波逐流,更没有迷失方向。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而来,肩上背负着怎样的期望,以及内心对改变命运的何等渴望。
华旦大学的学习强度和竞争压力远超高中。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子,黎予没有半分怯懦,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她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被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迷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相反,她保持了甚至比高三更规律的作息。清晨,当许多室友还在睡梦中,她就已经出现在图书馆或静谧的湖边,伴着初升的朝阳背诵外语或预习功课。
课堂上,她永远是坐在前排、眼神专注的那一个,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深夜的自习室,也常常有她伏案疾书的身影。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一个学期结束,她的绩点就稳居专业前列,此后一直保持在专业前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霸,也顺利拿到了校奖国奖等各种奖学金,为拮据的生活减轻了不少负担。
她深知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人格、拓展视野的舞台。
她鼓起勇气,面试加入了曾经觉得神秘的心理协会,在那里,她学习倾听与沟通,尝试理解人性的复杂,也悄悄疗愈着自己内心深处不曾示人的伤痕。
她也出人意料地加入了女子篮球队,尽管起步晚、基础差,但她肯吃苦,愿意一遍遍地练习运球、投篮,在汗水和奔跑中释放压力,锤炼意志,也收获了珍贵的团队情谊。
只要是感兴趣的讲座、活动,她都会尽量参加,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汲取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和顶尖学府所能提供的一切养分。
姐姐黎樰虽然承担了她的生活费,但黎予不愿让姐姐负担过重。
入学不久,她就通过学校勤工助学中心找到了家教工作,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耐心的态度,很快就在家长中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她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学习、社团、打工,像精准咬合的齿轮,推动着她不断向前。她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除了不能像本地同学那样经常回家,享受家庭的温暖之外,她的大学生活充实、忙碌,且充满了积极的成就感。
一切都按照她预设的轨道稳步前行,可谓是学习、爱好、勤工俭学三不误。沪市的繁华于她,更像是一幅流动的背景画,她穿梭其中,目标明确,心无旁骛。
她正在用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搭建通往理想未来的阶梯。
……
第一个寒假来临,校园渐渐空荡。黎予拖着不算沉重的行李箱,踏上了返乡的列车。近乡情怯,当熟悉的县城景象再次映入眼帘时,她心中涌起的并非全是喜悦,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走到家门口,她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才想起自己并没有家里的钥匙——
去上大学前忘了这茬。她敲了敲门,里面没有任何回应。把耳朵贴在冰冷的门板上听了听,一片寂静。
妈妈不在家,可能出门了,也可能……去了别处。姐姐黎樰,这个时间肯定还在上班。
黎予放下行李箱,靠在门边,一时不知该去哪里。犹豫了一下,她干脆提着箱子,转身走到了楼梯间。
这里依旧堆放着一些邻居的杂物,带着陈旧的气息。她走到那扇熟悉的、布满灰尘的窗台前,将箱子放在脚边,像过去很多次那样,趴在了冰凉的窗台上。
窗外,是县城熟悉的、略显杂乱的景象,低矮的楼房,纵横的电线,与沪市的天际线恍如两个世界。寒风从窗户的缝隙钻进来,带着南国冬天特有的湿冷。
她就这么静静地趴着,看着楼下偶尔走过的行人,看着远处穿城而过的江。
明明才离开一个学期,却感觉像是过了很久。沪市的忙碌和充实,与眼前这份熟悉的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这个字眼,对她而言,似乎总是缺少了点应有的温度和归属感。她像一只暂时归巢的候鸟,却发现巢穴依旧冰冷,而远方,虽然充满未知与挑战,却更让她感到一种掌控自己命运的踏实。
她轻轻呵出一口气,在蒙尘的玻璃上晕开一小片白雾,然后又看着它慢慢消散。等待,似乎成了这个寒假开始的第一个主题。
楼梯间里冰冷而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和楼下模糊的市井声响。
黎予不知在窗边趴了多久,直到感觉手脚都有些冻得发麻,才听到楼下传来略显沉重的、熟悉的脚步声,伴随着塑料袋窸窣摩擦的声响。
是妈妈回来了。
黎予直起身,下意识地理了理衣服和头发,心里带着一丝微弱的、连自己都唾弃的期待,或许……或许妈妈看到她回来,会有点高兴?
脚步声在楼道里停下,钥匙串哗啦作响。妈妈一抬头,就看到站在家门口、脚边放着行李箱的黎予。
她脸上没有任何惊喜,反而瞬间蹙紧了眉头,嘴角向下撇着,像是看到了什么麻烦东西。
“杵在这儿当门神呢?挡着路了!”她语气极其不耐烦,粗鲁地用肩膀挤开黎予,手里的钥匙串叮当作响地捅向锁眼,动作带着一股显而易见的火气,“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死重死重的门……”
门“哐当”一声被推开,带起一阵灰尘。妈妈一边把手里装着廉价蔬菜的塑料袋扔在玄关,一边头也不回地继续嚷嚷,声音尖锐而刻薄:
“哟,这不是我们家的‘高材生’吗?从那个大城市回来了?怎么样,那花花世界好吧?是不是都看不上咱这小破地方了?我还以为你去了就舍不得回来了呢!”
黎予抿紧了嘴唇,拖着行李箱默默跟了进去,刚想开口叫一声“妈”,就被接下来更刺耳的话堵了回去。
“我告诉你啊,黎予,”女人转过身,双手叉腰,上下打量着女儿,眼神里没有丝毫温度,“别以为你放假回来就是享福的,我们家里不养闲人,假期可不是让你在家里白吃白喝的。包吃包住?想得美!”
她冷哼一声,手指几乎要戳到黎予鼻子上:“想在家里待着,就自己出去找活干!打工去!赚了钱,还得交生活费,不,交‘房租’!听见没有?这么大个人了,还想赖在家里啃老吗?我可没那个闲钱供着你!”
“房租”两个字,像两把冰冷的锥子,狠狠扎进了黎予的心脏。
她感觉浑身的血液似乎都凉了一下,胸口闷得发疼。她垂下眼睫,掩去眼底翻涌的酸涩,低低地应了一声:
“……知道了。”
她不再看母亲那张写满嫌弃和不耐烦的脸,拖着沉重的行李箱,逃也似的快步走向那个属于她的小房间。
推开房门,一股混杂着灰尘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更让她心寒的是眼前的景象——
房间里像是遭了贼,又或者只是被人毫不在意地彻底翻检过。原本收拾整齐的书架变得凌乱不堪,几本书掉在地上,封面沾着脚印,衣柜门敞开着,几件她没带走的旧衣服被胡乱扯出来,揉成一团扔在床脚。
书桌的抽屉半开着,里面她珍藏的一些小玩意儿、以前的笔记本、同学送的生日礼物,都被翻得乱七八糟,有些甚至散落在地上,蒙着一层灰。
这哪里还像是一个“家”?连她最后一点私密的、可以喘息的空间,都被如此粗暴地践踏。
黎予站在门口,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一种混合着愤怒、委屈和巨大无力的情绪几乎要将她淹没。她死死咬住下唇,才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她一言不发地放下行李箱,开始默默地收拾。她蹲下身,一本一本地捡起地上的书,小心地拂去灰尘,按照记忆中的顺序重新排列好。
她把散落的衣服一件件叠起,虽然陈旧,但那是她仅有的。她将那些被翻出来的、承载着记忆的小物件,一样一样地捡起来,擦干净,重新放回抽屉深处……
整个过程,她做得异常缓慢而专注,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又像是在用这种方式,一点点拾起自己破碎的尊严,重新构筑起内心那道被轻易击垮的防线。
等她终于将房间恢复成勉强能看的样子,窗外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家里静悄悄的,母亲没有叫她吃饭,或许自己已经吃过了,或许根本就没做她的份。
黎予没有出去询问。
她筋疲力尽地倒在床上,床板发出吱呀的声响。房间里没有开灯,黑暗中,她睁大眼睛望着模糊的天花板,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母亲那些冰冷刺骨的话语。
“房租”……
“包吃包住”……
“啃老”……
每一个词都像鞭子抽打在她的心上。她以为考上大学,努力自立,就能换来一点点理解和尊重,哪怕只是一点点。
可现实却如此残酷,在这个所谓的“家”里,她仿佛永远都是一个多余的、需要被计算成本的负担。
沪市再大,竞争再激烈,至少在那里,她的汗水与收获成正比,她的努力能被看见,她的独立是被鼓励的。而回到这里,她却要为自己争取一个最基本的、不被驱赶的容身之所而“支付租金”。
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在胸腔里弥漫开来,是苦涩,是冰凉,是深入骨髓的孤独,还有一种……对“家”这个概念彻底的失望。
她蜷缩起身体,将脸埋进带着霉味的枕头里,无声地,任由那复杂的、沉重的情绪将自己彻底吞噬。这个寒假,才刚刚开始,却已经让她感到无比漫长和寒冷。
如果…
算了,没有如果。
最近降温注意保暖喔~[菜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4章 沪市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