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 26 章

夏末的日头,威力不减,但风中已悄悄捎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爽利。田里的玉米秆子挺立着,穗子包裹在渐干的外衣里,预示着又一季秋收的临近。李家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绿得深沉,蝉鸣依旧聒噪,却仿佛多了几分力竭声嘶。

“坳里香”的生意,如同这三伏天的温度,持续升温。三轮车的轮子滚过更多陌生的乡镇,高军和李行光的脸膛晒得更黑,眼神却愈发锐利精明。他们不仅成功将辣酱铺进了几家羊肉烩面摊、早点铺子,还发展了两个邻镇的固定代销点,甚至开始有县城的小商贩主动找上门来批货。

铁皮钱盒换成了一个带小锁的木匣,汪红霞拨打算盘的手指愈发灵巧,那“噼啪”声里透着一股当家主母的沉稳与底气。她甚至开始学着记账,用李静教她的简单符号,记录下每一笔原料采购、每一处销售点的往来。

然而,发展的浪潮也带来了新的涟漪。

村里开始有更多的人家,明里暗里地打听李家种辣椒的“秘诀”,也有人试探着问汪红霞,能不能也教教他们做辣酱。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说:“红霞,你现在可是咱村的‘财神婆’了,带着大伙儿一起发财呗!”

这话传到汪红霞耳朵里,她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又有些为难。她本性善良,并非不愿帮衬乡邻,可“坳里香”是全家人的心血,那熬酱的“标准”更是她和女儿一点点摸索定下的根基。她去找李静商量。

李静正在灯下预习新学期的功课,听母亲说完,放下笔,沉思片刻。

“妈,帮衬乡邻是好事,但不能乱了章法。”她声音清晰,“咱的‘标准’不能轻易外传,这是咱的立身之本。但咱可以换种方式帮。”

“啥方式?”

“比如,咱可以优先收购那些按照咱家指导、种出好辣椒的乡亲的原料,价格可以比市场价稍高一点,让他们知道,跟着规矩走,就能得实惠。这样,既保证了咱的原料品质,也实实在在让乡亲们得了利,比单纯教他们手艺更长久。”

汪红霞听着,眼睛渐渐亮了:“是这个理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静妮儿,还是你脑子清楚!”

更大的涟漪,来自一封意外的远方来信。信是寄给高军的,落款是省城。高军拆开信,看着看着,手微微颤抖起来,脸上是难以置信的激动。

“叔!婶子!静妹子!你们看!”他把信纸摊在桌上。

信是一家省城的食品公司写来的,他们在某个展销会上,偶然从一个来自本县的参展商那里尝到了“坳里香”辣酱,对其独特的风味很感兴趣,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并询问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这封信,像一块巨石,投入了李家看似平静的池塘。

“省……省城的大公司?”汪红霞声音都有些发颤,那是她只在收音机里听过的地方。

李行光激动地脸通红:“军子哥!咱这是要发达了?!”

连一向沉稳的李修胜,也凑过来,仔细看着那封信,虽然他不认识几个字。

高军是最激动的,他在南方打工时,深知品牌和渠道的力量。“静妹子,你看这事……有戏吗?”他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李静。

李静心中也涌动着波澜。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正规公司合作,意味着对品质、规模、标准化的要求会更高。

“军子哥,机会难得。”她压下心中的激动,冷静分析,“但咱不能冒进。首先,得回信,诚恳地介绍咱的情况,强调咱是家庭作坊,用料实在,手艺传统。其次,咱得把自家的‘标准’再完善,确保每一批货都稳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合作条件得谈清楚,不能让人家牵着鼻子走,丢了咱的根。”

她条理清晰的话,像一阵凉风,让兴奋的家人稍稍冷静下来。

“对,静妹子说得对!”高军用力点头,“咱不能一看是大公司就晕了头,得稳扎稳打。”

爷爷李铁柱一直安静地听着,这时才开口,声音沉稳:“静妮儿这话在理。有多大碗,吃多少饭。机遇来了,是好事,但脚得踩在实地上。别忘了,咱这香味儿,是从这山坳里的灶台上飘出去的。”

夜深了,李静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稀疏的蝉鸣,心潮难平。省城来信,像一道来自远方的光,照亮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也映照出前路更复杂的挑战。她意识到,“坳里香”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仅仅是改善家庭生计,而是真正开始与外部世界接轨。

她想起白日在村里听到的议论,想起母亲脸上的为难,想起高军哥眼中的渴望,想起爷爷语重心长的叮嘱。这一圈圈的涟漪,从家庭内部,扩散到整个村庄,再到遥远的省城,都在推动着她,必须更快地成长,更稳地掌舵。

她翻身坐起,就着窗外透进的月光,在那本厚厚的日记本上写下:

“夏末,波澜起。

内有乡邻观望,外有机遇叩门。

‘坳里香’如溪流入河,水面渐宽,暗流亦生。

需持守本心,完善内功,方能借风远航,不负这缕来自故乡的醇香。”

合上日记,她深深吸了一口气。前方的路,迷雾与星光并存,但她知道,只要家人同心,根植厚土,便无惧任何风浪。这个夏天末尾的涟漪,终将推动着他们,驶向未知却充满希望的远方。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