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 27 章

省城来信带来的激动与忐忑,尚未在李家小院完全平息,一个更具体、更迫切的议题便被摆上了桌面——联系。与省城那家食品公司的后续沟通,仅靠缓慢的邮政信件往返,显然效率太低,也显得不够正式。高军和李行光在外奔波时,也愈发感到没有即时通讯工具的不便,遇到急事,只能干着急。

“叔,婶子,”晚饭桌上,高军放下碗,神色郑重,“我看,咱家得装部电话了。”

“电话?”汪红霞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看向家里那个结实的木匣子。装电话,在她印象里,那是镇上干部和少数富裕人家才有的“奢侈品”,初装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每月的月租费。

李行光却立刻附和:“对!装电话!军子哥跟省城联系方便,我在外头跑,有啥事也能及时往家递个信儿!再说了,咱现在生意做开了,有个电话,也显得正规!”

李修胜闷头吃饭,没吱声,但耳朵明显竖着。

李静心里清楚,电话是这个时代连接乡土与外部世界最直接的桥梁,势在必行。她放下筷子,声音平和却有力:“爸,妈,装电话是笔投资。看起来花钱,但能帮咱赚更多的钱,也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奔波和耽误。省城那边,机会不等人。”

爷爷李铁柱慢悠悠地呷了一口面汤,开了口:“以前在队伍上,通讯靠腿,靠号子,耽误多少事。现在有这先进家伙,是好事。贵是贵点,但该花的花,眼光得放长远。”

当家人李修胜沉默良久,直到一顿饭吃完,他才磕了磕烟袋锅,对汪红霞说:“你明天,去邮电局问问章程。”

装电话的过程,几乎成了李家洼的一件新闻。邮电局的工人拉着线进村时,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孩子们好奇地跟着跑,大人们则聚在不远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瞧,修胜家真装电话了!”

“了不得呦,这得花多少钱?”

“人家现在可是‘坳里香’的老板了,能没钱?”

“有个电话,就是气派!”

汪红霞听着这些议论,心里既有几分自豪,也有几分压力。她按照工人的指导,选了堂屋墙壁上一个最显眼的位置,看着那台奶油色的、带着转盘的电话机被稳稳装上,接上线,仿佛接通的不是线路,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电话装好的那天晚上,一家人围着那部崭新的电话机,像看什么稀世珍宝。李行光跃跃欲试:“咱给谁打一个试试?”

高军想了想:“给我以前厂里一个关系好的工友打一个?他村支书家好像有电话。”

找来号码,李行光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拿起听筒,按照高军指点的号码,一下下地转动拨盘,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全家人都屏住了呼吸。

“喂?是强子吗?我,行光!”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李行光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听着听筒里传来清晰、仿佛近在咫尺的远方声音,一家人脸上都露出了惊奇而兴奋的笑容。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但那种跨越空间即时交流的奇妙感受,深深震撼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电话,迅速成为了“坳里香”事业不可或缺的“神经中枢”。高军用它和省城公司进行了几次有效的沟通,对方对李家这种“小而美”、品质稳定的模式很感兴趣,约定秋后派人前来实地考察。李行光在外跑销售,遇到需要临时补货或者价格变动的情况,也能及时通知家里。甚至有周边村镇的代销点,开始尝试打电话来订货。

汪红霞也渐渐习惯了电话铃声的存在。起初,铃声一响,她还会吓一跳,后来便能从容地接起,用带着乡音但愈发清晰的语调应对:“喂,你好,这里是‘坳里香’。” 她甚至学会了在算盘旁边放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电话里来的订单和信息。

一天傍晚,李静放学回家,刚进院子,就听见电话铃响。汪红霞在灶房忙活,喊道:“静妮儿,快去接一下!”

李静快步走进堂屋,拿起听筒:“喂,你好。”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省城口音的、干练的女声:“你好,请问是‘坳里香’的李静同学吗?我是省城兴华食品公司的项目经理,姓陈……”

李静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稳住心神,用尽量沉稳的语调回应:“陈经理您好,我是李静。”

对方显然有些意外接电话的是个声音稚嫩的少女,但很快便调整过来,就着之前通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又询问了几个关于原料把控和生产流程的问题。李静凭借着对家里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清晰的逻辑,一一作答,言谈间既不卑不亢,又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挂断电话后,李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微微出汗。她走到院中,夕阳的余晖给一切都镀上了金色。那根黑色的电话线,从屋檐下延伸出去,越过院墙,通往看不见的远方。它像一条坚韧的藤蔓,将这座农家小院与山外的广阔天地紧紧相连。

她知道,这部电话,不仅带来了机遇,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严格的考验。但它更是这个家庭,在她的引领下,主动拥抱时代、叩响未来之门的有力见证。山坳里的香味,正沿着这根细细的线,更加清晰、更加自信地,飘向更远的世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