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无鸿鹄之志但尽进绵薄之力

林薇婉言谢绝了皇后留膳的邀请,与一众医官一同告退。

刚出殿门,刘婕妤的人便上前拦下她,言语间既有对“太祖太宗遗泽”的好奇与拉拢,也隐晦地想打探些“未来消息”,好为自己和家族谋利。

尽管官家明令不得打扰林薇,但刘婕妤自觉颇得圣心,只要不触碰底线,官家总是会宽待她的。

林薇心中警铃大作,立刻搬出正事:“婕妤娘子厚爱,只是官家与皇后娘娘嘱托,需与太医们仔细商议孕期与新生儿照护细则,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民女这便要去太医署了,告退告退。”

说罢,几乎是脚底抹油快步溜走,将刘婕妤探究的目光甩在身后。这种后宫纠葛,她半点都不想沾染。

她小跑着追上医官们的队伍,来到钱乙身边,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身后跟着的女官连忙提醒:“县主,您慢些,仔细脚下。”又示意随行的小宫女赶紧跟上。

这位女官姓沈,约莫三十岁年纪,行事稳妥,言语得体,是官家特意指来照顾并提点林薇的。除了沈姑姑,还有两个十三四岁、机灵乖巧的小宫女。

原本按县主的仪制是会有更多仆役的,但范纯仁劝谏官家说,林薇这段时间住在范家,洒脱不喜拘束,出门基本不带仆役,是个自在性子,且她身份有异,人多了反而不便,恐其多心。

官家想起了她在端王府的“丰功伟绩”前科,便只安排了这三人,既照顾起居,也稍作规范,免得她再闹出“舆图”之类让人哭笑的事,纵是无心之失,也确实麻烦。

一行人来到太医局,众人落座后,林薇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各位先生都是经验丰富、医术精湛的大国手,论年岁、论见识都远胜于我。我唯一的优势,是来自后世,知道一些千百年来无数先辈总结下来的医学常识,以及后世发展出的、能提高‘望闻问切’效率和诊疗效果的工具与方法。”

“我没什么宏图大志,只想着,若能将这些粗浅见识分享给大家,或许能在诸位救死扶伤的时候,提供一点点微末帮助,那就算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她话音落下,厅内一片寂静。

片刻后,翰林医官使王太医正站起身来,郑重地向林薇躬身行礼。林薇慌忙避让。

王太医正肃然道:“县主,这一礼,您当得起。我等行医之人,虽常言济世为怀,然亦难免有门户之见、敝帚自珍之时。县主身负异禀,却毫无保留,愿将如此珍贵的学识公之于众,此等胸襟与觉悟,老夫等自愧弗如,唯有敬佩!”

林薇被夸得脸颊发烫,连连摆手:“王太医正言重了!我真的没您说的那么高尚。我懂的这些,在后世很多都是常识,并非什么不传之秘。不过是站在了时代积累的巨人肩膀上,占了点便宜罢了。”

不想再继续这令人脸红的互相推辞,她赶紧切入正题:“今日时辰尚早,我先大致讲讲思路,回去后我再系统整理一下后世关于医药诊疗方面的内容,弄个小册子供大家参考,如何?”

众人自然称善,又是一番由衷的赞叹。

林薇心中感慨,医生这个职业是自带救死扶伤光环的,她本就心怀敬意,更何况面对钱乙这样的儿科圣手,以及这群皓首穷经的老医官呢?谁知道他们中间还隐藏着多少她不知道的医学大咖?

她只是觉得,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又亲身经历过底层挣扎的苦楚,知道活着,好好活着有多不容易。

别的领域或许力有未逮,但在医疗方面,后世实在是领先太多了。

哪怕她只是帮着普及一下喝开水、勤洗手、伤口要消毒…这样的基本常识,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一条性命,那也很值了。

不再多言,林薇准备开始。却见有小药童推来一面屏风…

林薇:……

行行行,你们都通用这招了,当白板用是吧,还好她习惯了随身带笔了。

掏出心爱的钢笔,走到屏风前,不好意思地说:“各位见谅,后世为了普及教育简化了汉字,所以我的字可能有些缺笔少画,我也不太熟悉繁体写法,整体上是不影响理解的,个别有歧义的地方我们再具体讨论。”

说罢,她在屏风上写下四个大字:器、术、法、道。

众人凝神看去,虽觉这与传统医论表述不同,但框架清晰,层次分明,不由得颔首沉思。

林薇解释道:“后世医学,其实是融合了中医精华与西方医学的现代医学体系,涉及化学、生物学、药学乃至信息技术,非常复杂。但大致可归入这四方面。”

“咱们大宋的中医博大精深,讲究辨证论治,追本溯源;此时西方各国的医术却还是简陋得近乎巫术。但也正因如此,后来他们借助工具和实验,在化学制药、外科急救、病原研究等领域发展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形成了一套擅长处理急症、重症,见效较快的法门。二者各有长短,可互为参考。”

“首先我来说‘器’,即工具。中医多用针、药、手法,较少依赖外物。而西医因早期基础薄弱,特别注重借助工具提升诊疗效果。比如:显微镜、手术器械、听诊器等等。”

“显微镜,我最近也在思考琢磨,它比较类似老者用的‘叆叇’,都是起到放大物体的作用,但是显微镜更精密些,它通过镜片组合,能将微小之物放大数百上千倍,使我们能亲眼看到水中的虫卵、血液里的细胞,从而帮助大家更精确判断病因。”

“手术器械有很多,大宋可以制出的,比如特制的手术刀、缝合针,对锋利度、光滑度、清洁度要求极高。但处理痈疽疮疡时及有用。大家应该都有经验,外伤患处的切口越平整光滑,越利于愈合。羊肠线则是用于缝合创口,帮助伤口愈合,对伤口也不那么刺激。”

“听诊器,顾名思义,辅助探听患者身体之物,一个简单的喇叭形器具,中间连接软管,两端有耳塞。可将患者心、肺、肠鸣等体内声音放大并传导至医者耳中,辅助诊断。”

……

仅仅一个“器”的范畴,已让在座的内行们两眼放光。立刻有医官按捺不住起身提问。

一位擅长外科的医官急切地问:“县主,这羊肠线具体如何制作?又如何确保其洁净无异物呢?”

另一位负责内科的太医对听诊器极感兴趣:“此物构造看似简单,但其传导声音之理,与材质、形状关系极大,不知可有更详尽的图示或原理说明?”

还有人追问:“除了这些,可还有类似简便易得、却能大幅提升诊断效率的器具?”

……

林薇又补充介绍了体温计、简易血压计的概念,甚至提到了手术的无菌操作和基础高温蒸煮、酒精擦拭的重要性。她仿佛回到了现代办公室,与项目组成员热火朝天开研讨会的情景。

直到沈姑姑轻声提醒:“各位老先生,时辰不早了,县主已饮了好几盏茶…是否改日再议?”

太医局王太医正这才恍然,连忙致歉:“是我等太过投入,竟忘了时辰,实在劳累县主!”

林薇忙说无妨:“诸位先生求知若渴,是百姓之福。不过我提到的这些,多是后人总结的,我哪里好贪功?说不定我说的某些方法,将来就是在座哪位或你们的传人研究出来的呢!”

众人被她逗笑,气氛融洽。

林薇眼珠一转,想到更深一层:“诸位先生多在太医局服务,医术高超。但民间亦有诸多良医,他们的经验同样宝贵。今日所谈肯定无法尽述,下次我们能否换个地方?比如找间宽敞的医馆或茶楼,设上白板,邀请民间大夫一同参与讨论?彼此交流经验,岂不更能集思广益?”

钱乙因出身民间,深知民间医生多有独到经验却缺乏交流平台,立刻表示赞同:“县主此议甚善!医学之道,贵在交流印证,闭门造车,终是局限。”

另一位姓李的太医接话道:“李某家中在汴京开有一间‘济世堂’,得百姓认可,也算小有声名,场地也还宽敞。下次可由在下做东,广邀京城同仁前来,共襄盛举。”

他心中有几分热切,这样的聚会犹如文人的文会、讲经,若定期举行,不仅对提升医术大有裨益,整个杏坛的影响力都会悍然拔升。

林薇开心极了,她喜欢这种纯粹学术交流的氛围。

自己虽然知识有限,额,估计会很快被这些大国手掏空,但可以发挥她项目经理特长啊!,调度资源建平台,促进交流。

“太好了!我们可以定个章程,比如每旬或每月一次。等我这点存货抖落完了,大家也可以自己定主题,轮流分享心得,甚至可以会诊一些疑难杂症,搞成‘医学研讨会’或者‘年度杏林论坛’!嗯,到时候还可以出个杏林期刊呀!”

著书立言……时人所追求的不正是此等成就么?

这个提议让众医官看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医学发展之路。

最终敲定的首次民间医学交流便定在十日后,于李太医的“济世堂”举行。

林薇心满意足。

林薇:打工的时候觉得老板是初生,现在财务自由的,天天想着带项目[小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无鸿鹄之志但尽进绵薄之力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