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还没挂牌就升职了

几位相公尚未到来,高楼之上,哲宗皇帝手持那双筒“千里眼”,兴奋之情难以抑制,对着四方远景不断眺望。

镜中所见,汴京郊外田舍阡陌、河流农田尽收眼底,他心中豪情万丈,仿佛已看到大宋雄师凭借此等利器,洞察西夏敌情,纵横驰骋于西北疆场。

自他亲政以来,虽志在继承父志,扭转对夏战略上的颓势,但前线战事时有反复,虽有小胜,却难有决定性突破,常令他感到掣肘与焦灼。

如今,这“千里眼”让他看到了彻底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希望,开疆拓土的雄心在这一刻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正当他心潮澎湃之际,镜头无意中扫到一队正在行宫外围换防巡视的禁军。只见那队军士在交接完毕后,并未立刻散去,反而聚在一处说笑打闹。

哲宗脸上的兴奋瞬间沉了下来,他放下望远镜,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问随侍的大押班:“今日此处当值的,是哪一指挥麾下?”

一旁的林薇心中为那队禁军默哀了三秒。好家伙,这以后要是领导时不时拿这“高空监控”扫一扫,底下的人可是有的受了,简直是提前体验被领导“实时关注”的酸爽呀。

压下那点不快,哲宗转过身,脸上重新露出笑意,对林薇感慨道:“天佑大宋,太祖太宗眷顾,才将永安你送到了朕的身边。你才是真正的大宋祥瑞啊!”

林薇一听“祥瑞”二字,顿时有点尬住。祥瑞?你们老赵家还真是好这口…那位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还去封禅的宋真宗,可是搞祥瑞的“集大成者”。

哲宗话一出口,大约也想到了自家祖宗那不太光彩的前科,轻咳一声,顺势转移了话题:“郡主献宝有功,然此事关乎重大,不宜张扬。朕便对外称,你于太医署提供良方,助益后妃衍育皇嗣,于社稷有功,特晋封你为永嘉郡主。”

升职加薪就在当下呀,陛下真是个好领导,林薇连忙谢恩,“谢陛下!我那县主府还没装修好挂牌呢,没想到升职…哦不,晋封来得这么快!”她这实诚话把哲宗也逗笑了。

哲宗温言道:“依你之功,治理黄河献策,进献健身之法助朕康健、惠及皇嗣,更有舆图之助,原本议定的也是着封郡主。只是此前虑及舆图之事影响未消,恐一下赏赐过高,引人侧目,若招致外邦探子对你不利,反为不美。并非朝廷不记你的功劳。”

林薇点头表示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她不着痕迹大量着哲宗,他最近大概是有好好关注运动饮食,看起来结实了不少,不像原来那么单薄苍白。

哲宗又道:“此次‘千里眼’之事,对外亦不会提及,郡主勿要介意。”林薇自然连连摆手表示毫不介意,她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为免继续在封赏问题上客套,她灵机一动,说道:“陛下,苏公觉得‘千里眼’之名过于直白,易让敌人窥破玄机。还请陛下您为此神器赐一名号。”

苏颂适时补充,语气沉稳:“陛下,此物原理,说破实则不难,难的是这巧思与点化之妙。然外邦琉璃工艺不俗,若‘千里眼’名号泄露其用,恐被揣摩仿制。故需一名号,既能保密,亦可彰天威,最好能混淆视听。”

哲宗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道:“既如此…此物能远察秋毫,如神物谛听,洞察先机,朕便封它一个‘谛听将军’的虚职,让西夏、北辽看看,我大宋可是多了位能‘听’千里之外的神算将军。”

说话间,章惇、曾布、蔡卞、范纯仁等重臣已登楼。哲宗兴奋地招呼他们:“诸卿快来!认识认识永嘉郡主与苏公为朕带来的‘谛听将军’!”

范纯仁心道这名字起得妙,果然是天家风格。

而章惇、蔡卞等人则是一头雾水,刚刚来的路上,蔡卞还阴阳过范纯仁,说他在殿内那般说话,定是早知内情。

范纯仁唯有苦笑,他宁愿不知,这短短三日,与苏辙反复推敲奏疏,头发都愁白了几根。

见人多,林薇便挤到曾布身边,悄悄塞给他一个单筒的“谛听将军”,小声道:“曾枢相,这个虽不及陛下的双筒,但也是苏公优化过的,清晰得很!”她最近对曾布格外热情,曾布自己都有些莫名。

其实主要是林薇得知曾布与文坛巨擘曾巩同族,且与苏家还有层拐弯的亲眷关系,她自己又很喜欢曾二奶奶,加上曾布是枢密使,是她接下来培训项目的顶头上司,先搞好关系总没错。

当然,也不全是功利的献殷勤啦,曾布处事相对持重,之前在开国策一事上,对她捅的篓子都没有太过责备她,林薇觉得他虽然严肃却某些激进派好多了。

众臣轮流试过谛听将军之妙,无不惊骇。

蔡卞激动得脸色涨红:“有此神器,何愁边患不靖!待西军将领入京,定要好好筹谋一番!”

曾布压抑着兴奋道:“正是!结合郡主所倡的地理之学,配合这‘谛听将军’,可谓如虎添翼。臣为陛下贺!为大宋贺!”

见众人如此激动,林薇也倍感欣慰,她在大宋过得很好,对这个时代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她知道战场是很残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并不是虚言,但在这个时代,就北宋这个形势下,巩固国防,减少未来更大灾难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

想到未来,她心中隐忧又起,趁着众人热议对夏策略,她深吸一口气,开口道:“陛下,诸位相公,如今大宋的心腹之患,确在西夏与北辽。可诸位应该记得我之前提过的,真正迫得大宋南迁的是金人。”

“不出三十年,现在兵强马壮的北辽便会被东北方的女真,也就是金人打得土崩瓦解,残部西逃,如果不是耶侓大石建立西辽,他们可以算是宗庙倾覆。而西夏也是,直接湮灭在历史中。”

她顿了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神色,继续道:“女真部族现在大概还是辽国奴役的蛮荒部落而已,只是给辽人捕猎海东青、采集东珠的奴仆,但女真族人骁勇善战,弓马娴熟,后世更是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说。”

“我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但是算算看,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此时或许已经在辽东开始整合部落了。一旦成势,连善战的辽军都被他们打的抱头鼠窜、难以抵挡。这个潜在威胁,哪怕现在还不怎么强大,可是不得不防啊。”

她心中暗叹,明末崇祯何尝不是认为关外那些人不过的“疥癣之疾”,结果如何?尽管我们后来是讲民族融合,但在当下的大宋,任何可能崛起的强大敌人,都必须警惕才醒。

这番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众人先是惊骇,看辽与西夏的国力,远未到倾覆之境,仅三十年间,强盛如辽夏,竟不过转瞬即逝。

曾布沉吟道:“女真…此前郡主提及后,臣着人收集过辽东情报,确有其事,多为辽人奴役,然其势未成。看来,需遣人细加探查。”他对北方的情报网有所了解,但深度不够。

哲宗面色凝重:“郡主提醒的是,绝不能顾此失彼,遗祸将来。”

范纯仁出列奏道:“陛下圣明。正因有了‘谛听’与舆图之利,我军已占先机,更应谋定而后动。对外,可抢占战略要地;对内,务必强民生、固后勤,减轻战事对百姓的负担。”

这也是他和苏辙商议后认为的稳妥之策。在如此巨大的技术优势面前,一味反对战争已不现实,且他深知年轻皇帝的雄心不可强行压制,不如引导其采取更稳健、更可持续的战略。

章惇同样激动,他作为激进的务实主义者,立刻想到了具体执行,接过话头,语气铿锵:“陛下,曾枢相主持军务,臣必全力保障后方!此等利器之用,必伴随大军调动、粮秣转运、民夫征发。若行动规模扩大,后勤压力骤增。臣以为,当立即着手盘点府库,规划转运路线,甚至需预先在边境囤积物资。既要雷霆万钧,亦要根基稳固,方能战则必胜!”

曾布也表示认可:“优势在手,更需稳扎稳打,力求战则必胜。待西路军将领入京,再详细部署。”

这时,林薇想起一事来,拉了拉曾布的袖子,小声问:“曾枢相,这次培训,折家可有人来?”

曾布笑道:“怎么,郡主又想如见苏子瞻那般‘景仰先贤’了?”

林薇嘿嘿一笑,不好明说真实想法,转而道:“其实是想问问,能否让边军带几位医官同来?我最近在和太医署商讨决定在汴京组织医学研讨会,主要针对的便有外伤处理和外科手术,这不正是军医需要的嘛,如果能同来参与讨论学习,不是极好嘛?”

章惇闻言,立刻皱眉训斥:“胡闹!边军医官本就紧缺,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岂能轻易离岗?若此时西夏来犯,军中无医,如何是好?再者,来人学习,是学徒还是主治?一来一回数月,边防漏洞谁人填补?”他一连串问题砸下来,语气严厉。

林薇顿时尴尬,意识到自己想当然了,习惯了现代社会有新知识新技能马上搞培训导入的做法,忽略了这时代的交通、通讯和人员调配的极限。

她连忙诚恳道歉:“章相公教训的是,是我欠考虑了,未曾顾及现实难处。”

章惇见她态度端正,语气稍缓:“郡主心系将士是好的,但需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当谨言慎行才是。”

苏颂在一旁温言安慰:“郡主仁心,此念若成,于士卒确是福音。大规模调人集训虽不可行,但或可编撰医书册子下发各军,亦可择机选派精干医官赴边军重点传授。”

章惇颔首:“此议倒是可行,可着人办理。”哲宗也点头认可,命章惇负责此事。

随后,哲宗举起“谛听将军”,对众臣道:“诸卿,且随朕回殿,好好议一议这位将军该如何助阵,方能最大程度惠及边防。”众人躬身领命,下楼往大殿而去。

林薇则欢天喜地告辞了,接下来不用她参与,陛下又赏赐了不少东西,直接送往她的永嘉郡主府。

她决定这就去看看自己的新家——那座她还没来得及仔细打量,就已经原地升级的府邸。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