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乘船进京

第二十五章 乘船进京

雕花大船行驶在六月的河面上,两岸风景如画。

岸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轻拂着水面,似在与碧水低语。稻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那层层稻浪如绿色的锦缎翻涌。

近远处,白墙黑瓦的民居分布的错落有致。戴着草帽的农夫三三两两在田间劳作,他们的身影在绿意里时隐时现,像是一副天然的水墨画。空气中弥漫着稻子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清新的水汽,那味道沁人心脾,仿佛将江南的灵秀与温润都凝聚在了这六月的河岸。

朱允炆立在船头,一袭月白锦袍,腰间玉带缀着青玉蟠龙佩,清俊如竹。黛玉则斜倚雕栏,穿一身天水碧纱裙,衣袂绣着银线折枝梅,发间只簪一支珍珠步摇,素净如画。

黛玉和允炆欣赏着两岸美景,他们时而交谈,时而对着两岸的景色指指点点,欢快的笑声不断传出。

"姑娘快看!"轻红指着岸上几个浣纱女子,"她们都瞧呆了呢。"

果然,岸边行人纷纷驻足。有书生折扇坠地而不自知,老妪眯眼叹道:"莫不是仙子下凡?"几个孩童追着船跑,被浪花溅湿了衣角也不顾,只顾仰头望着船上那对璧人。

允炆侧首,见黛玉正凝望远处青山,侧脸如瓷,长睫投下淡淡阴翳。他轻声道:"妹妹可喜欢金陵?"

黛玉还未答,忽闻岸上一阵琵琶声。原来是个歌女坐在柳树下,信手拨弦唱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水天之间,大船载着满船清梦,缓缓驶向落日熔金的远方。

此情此景和原著中黛玉盈盈带泪的情景绝然不同了。此时的黛玉文学武功兼备,心境也是开朗活泼,她带着自己的目的前行,早已不是原来多愁善感的黛玉了。

黛玉是第一次出远门,看到这样的美景心境更加开朗。脆声吟道:

“六月江南韵万千,沿河两岸景无边。

风摇翠柳千丝舞,水映青山万叠绵。

舟荡清波心自远,云行碧宇意犹迁。

凭栏遥对千山秀,独放幽怀向碧川。”

允炆赞叹:“好诗,好一个凭栏遥对千山秀,独放幽怀向碧川。”

随即和道:

“六月江南画卷开,临河凭眺意悠哉。

风梳翠柳千条韵,云绕青山万壑怀。

舟举遥瞻心向远,烟浮漫品思无埃。

豪情且付清流去,笑对山川逸兴闲。”

两人吟罢相对一笑,黛玉这一笑犹如牡丹初放,绝色倾城,允炆只觉心头一荡,为之迷醉。

朱允炆现时十二岁,已初解风情,这几天和黛玉相处,被黛玉的绝色容貌和惊世才情所折服,心中一直在感叹:今生何其有幸,能认识黛玉这样的奇女子,已经有了非此女不娶的想法。

而黛玉才九岁,对男女之事还一窍不通,她只觉得允炆温润如玉是个谦谦君子,对他颇有好感而已。

这天大船即将到达金陵,允炆终于和黛玉说起了皇家的一件丑事。“说起来,我们皇家和贾家还是二重亲戚关系呢!”允炆说道。

洪武十五年春,紫禁城繁花似锦。

洪武帝最宠爱的女儿朱璇玑正值及笄之年,生得雪肤花貌,眉间一点朱砂痣艳如血玉。她自幼聪慧绝伦,却性情恣意,不喜宫规束缚。

一日,马皇后见她又在御花园赤足戏水,叹道:"这丫头哪里像公主?倒像山野里的精怪!"

朱元璋却大笑:"朕的女儿,便是把天捅个窟窿又如何?"

那年端午,璇玑公主随驾至护国寺进香。她在佛殿前遇见一个年轻僧人——了尘。那和尚不过二十出头,眉目如画,手持念珠立于菩提树下,阳光透过枝叶在他白僧衣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犹如仙人一般,把个璇玑看呆了。

"小师父,你念的什么经?"璇玑故意将团扇坠在他跟前。

了尘拾起扇坠却不抬头:"《般若心经》。公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自那日后,璇玑公主竟日日偷溜出宫去护国寺。

她换了民女装扮,躲在藏经阁看他抄经。了尘的笔锋如刀,写"无挂碍故"四字时,手腕悬空三寸,墨迹却力透纸背。

"你若还俗,我让父皇封你做驸马。"璇玑将一朵芍药别在他衣襟。

了尘突然捏碎手中佛珠:"公主可知前朝高阳公主与辩机故事?"璇玑一愣,随即嗤笑一声毫不在意,还是每天去看了尘。

消息终究传到朱元璋耳中。那夜乾清宫烛火通明,皇帝摔碎了和田玉镇纸:"朕能杀尽天下贪官,却管不住亲生女儿!"

璇玑公主跪在乾清宫的金砖上,乌发散乱,凤钗斜坠。她死死攥住朱元璋的龙袍下摆,指甲几乎掐进金线绣的龙鳞纹里。

"父皇!儿臣心里只有了尘,儿臣宁愿剔骨还父,也要随了尘去!"

朱元璋背对着她,手中朱笔"咔嚓"折断,墨汁溅在《大明律》"僧道娶妻"的条款上。殿外惊雷炸响,照亮他铁青的脸:"朕能杀尽天下贪官,却杀不净你这孽障的痴心!"

马皇后匆匆赶来,见璇玑额头已磕出血痕,慌忙去扶。却被皇帝厉声喝止:"让她跪!跪到护国寺的钟敲响子时,看看是她的膝盖硬,还是朕的刀硬!"

暴雨冲刷着宫墙,了尘的九环锡杖被扔在阶下,沾满泥泞。

有人献计:"这等丑事如果传出去,有碍皇家名声。不如宣称璇玑病逝,暗中送到金陵秦业家寄养。他刚死了女儿,又是太子旧属……"

洪武十七年冬,秦淮河结冰的日子,一顶青布小轿悄悄抬进秦府。

璇玑——如今叫秦可卿了,裹着素白斗篷站在阶前。秦夫人见她容貌绝色倾城,不由为她可惜,自己女儿刚去世不久,对秦可卿到是十分照顾。

"姑娘记住,你父亲是工部营缮郎秦业,生母早亡。"宫中老嬷嬷掐着她手腕说:"若泄露半字,护国寺的和尚立刻人头落地!"

可卿脸色苍白点点头。渐渐的可卿在秦家学会伪装。她白天跟着绣娘学针线,夜里却偷读《西厢记》。某次被秦业发现,这位养父竟没责备,反而叹道:"你这样的品貌,将来不知是福是祸……"

后来在一次宴会上,秦可卿被贾赦相中,聘为长孙贾蓉之妻。成婚那日,宁国府摆了十里红妆。可卿戴着九凤金冠,喜服下却藏着本《妙法莲华经》——那是了尘当年手抄的。

洞房夜,贾蓉醉醺醺掀开盖头,吓得倒退三步:"你……你怎像画里的仙女?"

可卿垂眸浅笑,眼角泪痣却似泣血。

她很快成为宁国府最特殊的存在。贾母夸她"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王熙凤赞她她"行事温柔平和",和她成了好朋友。

黛玉听后恍然大悟:怪不得秦可卿死后皇家都要派人路祭,原来她是当朝公主啊!当然还有一重便是贾妃娘娘,当时她还只是洪武帝的一名妃子。

原著中可卿的身世扑朔迷离,因此给她一个明确的身份,和以后她的死和葬礼的隆重有直接的关联。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5章 乘船进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