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城外。
作为浙西重镇,扼守浙赣皖三地咽喉的城市,金华城从北宋开始快速发展,南渡之后更是日渐繁华。
经济繁荣、水运发达带来迁客骚人,成就鼎盛文风和大量古迹。
金华城中有八咏楼,金华城外有双龙洞。
金华下属的永康、缙云则有黄帝传说,朱熹书院。
美丽的风景,前代文人的寻访,一层层的增加着后人追寻的趣味。
双龙洞,以水陆混合,奇石和洞中瀑布闻名。唐代就已经成名,到了大明,这里寺观林立、香客游人往来,金华城的有钱人也喜欢在这附近置办避暑的别业。
从双龙洞再往西,金华城的平原地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千山万壑,重峦叠嶂。在群山之间,河流、湖泊交错,养育出一个个河谷和沿河而生的城镇村落。
浙西密布的水网是这里生存之本,而当洪水季又成了两岸生灵的梦魇。
一个月前,浙江大雨连绵,雨下了半个月,最终变成了洪水,河流和湖泊失去阻挡,村庄瞬间消失,辛辛苦苦的春耕成果也化为泡影。
不少人失去了最后的生计,扶老携幼,乡里成群,走向县城,希望在繁华一点的地方能找到一口饭吃。
在城中有亲友的尚且能有赞住之地,接下来去找一份活计,总能勉强吃上饭。若是一点关系没有,或者亲友不愿接济,就只有在街边乞讨为生。
钦差按察使巡视浙西,金华府为了体现自己的治理能力,要求街道整洁,井井有条。
流民当然又不整洁,又不井井有条。
他们被驱逐出城市,连讨饭都成了奢望。
这些人早已用完了最后一枚铜板,吃光了家里带出来的一点点干粮,他们没有回乡的能力,只能在村镇边缘找破庙废屋寄身,白天去村镇找找打零工的机会,乞讨一些残羹冷炙勉强维生。
在据说受灾不算太严重的金华府,仅仅金华城外就聚集了数百这样的流民。
几个人走在城镇里,这天是这个镇的大集,四乡的人都带着各种东西来交易,穷困的书生也在集上摆个摊卖字画和代写书信。这几个挑着一个幡子,上面的字告诉众人他们的职业——游方郎中。
为了照顾不识字的人,一个壮硕汉子一边走一边吆喝,专看疑难杂症,家有祖传秘方。
没一会儿就有人过来咨询,负责看病的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个,三络长须,眉目端正,整个人一身的书卷气,看着就像是个饱读艺术悬壶济世之人。
走到一半还有人跑过来喊,作揖行礼请他们跟着走,对方只是含笑摇头,这一拉扯,一会儿就围上了一群看热闹的人。
众人很快就明白事情原委,来找人的是镇上富户的家仆,许多人都知道这家的老太太病重,家主从金华城找了大夫来都无济于事。
昨天他们看到这游方郎中,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请了进去试试,没想到对方一次施针就让老太太缓了过来。留下的方子,主家抓了药,老太太三剂服下去已经能坐起来了。
主人家大喜过望,生怕老太太病情反复,请他回家住几天,诊金好说,甚至表示可以帮他在这里开个医馆。
这位大夫毅然拒绝,他的从人表示我们家老爷有医馆,在老家有钱有地位,我们出来是因为老爷发过愿,每年都要游方一段时间。你们不要说了,老爷不会住到你们家里去的,老爷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这么一来,这位游方大夫更加被围得寸步难行。
大部分的镇上是没有医馆的,村庄更不用说。生活在乡下的人想要看病,要么花大价钱大时间到县城去请,要么就是找乡里懂一点医术的人或者神婆神汉,能遇到游方郎中都是福气,更别说遇到一个镇上大老爷都要请的医术高明的郎中。
大夫索性在集市上摆下摊子,等着问诊的人排了长队。他的从人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和人闲聊。
他们说大夫游方天下是行善积功德。本来这次是往丽水那边去的,走到路上听闻金华就决堤,水灾过后容易生疫病,灾民聚集之地条件艰苦,温饱难维系更容易引发瘟疫,老爷说这首才是用得上医生的地方。
“对了,你们这里有没有灾民聚集的地方?有的话指个路,我们老爷去看看,如果有瘟疫,那得早治,要不然传开了大伙都要遭殃。”
集市上有读过书的人,纷纷表示这位大夫说的太对了,他们这里虽然没有决堤,但是洪水冲下来很多动物,当地士绅也组织大家填埋这些动物尸体。可是天气越来越热,已经有人出现了疫病,他们担心的不得了,当地士绅也说要找县太爷说说。
大夫问诊之余,给他们普及了防疫的诀窍,还留了方子,又让他们有条件的每天喝点绿豆汤或者乌梅水等等。
乡民也说了几个灾民聚集的地方,大夫连连点头,让随从记下,他们要去看看。
问了一圈,集市也差不多要散了,这时候之前一直看热闹的一个老人家走了过来:“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有灾民聚集,只是……”他表情纠结,双眉紧锁。
“老人家请说”随从的一个汉子含笑道:“我们老爷是来游方做好事的,走哪儿都一样,能帮上人就好。”
老人家说了两句赞美的话,转到正题,说距离这里二十多里,有一个荒废的寨子叫做“聚金寨”,之前到底是山民生活的地方还是盗贼聚啸之所,他们也说不清楚,留了不少房子,周围几个村子的人平常上山找山货,或者赶路之类的也会去那边歇脚,大伙还凑人力重点维修过一些房子。
他们发现最近有一批人住进了这个寨子,人数还不少。
“就是,这些人古怪的很。村子外头一个破庙里也有灾民,他们每天要么找零工,要么挨家挨户乞讨。但是上面这些人,根本不和村民打交道,往山上一钻,好多天都没下来。我们之前只觉得他们古怪,现在听大夫一说,该不会都得了疫病吧?我们村子的水源都从那山上下来,要是疫病泛滥了,会不会脏了水?”
双龙洞再向西十余里山路,山名“元宝”,曾经也是一座风水宝山,名刹道观皆有,春来满山杜鹃,秋日红叶如火。
永乐年间,唐赛儿起义,各地白莲教徒和绿林豪杰纷纷响应,其中有一支就以元宝山为根据地。
官军清剿之时,走入末路的义军放火烧山,数百年历史的寺庙宫观尽数被毁。
半座山被烧为白地,偏偏这群绿林盘踞的寨子安然无恙。
此后这个寨子又陆续被几股势力盘踞,不过都不成气候,到了正统初年,彻底荒废。
这个寨子建在陡峭山壁上,周围开垦不了梯田,也就没有乡民移居。寨子门口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聚金”二字,当地人就称此处为“聚金寨。”
早晨时光,阳光灿烂,本当是忙生计的时候,聚金寨的人却在空地上三两闲坐,或聊天,或玩游戏,全然不把大好光阴当一回事。
几个人缓缓上山,距离聚金寨还有一段路寨中就有人发现了,一阵喊叫,屋子里出来一个中年汉子,朝着空地上的人挥挥手。
闲散的众人懒懒散散起来,赌钱正热的一群人一边收东西一边骂骂咧咧。那汉子一皱眉,又吼了几声,这些人才加快脚步,他四下环顾一圈,这才朝着寨门口走去。
此时,三人已经走到寨口,他们高高挑着一个幡子,上书“悬壶济世”,看到这里有人,站在门口喊:“看病开方,可有需要看病的人?”
其中最年长的那个径直朝着寨子里走过去,没走两步就被人拦住。
“没有要看病的,走吧走吧。”
“没有吗?我看他们几个都需要大夫。”
他指向的是正在院子里干杂活的几个人。
此时原本懒散优先的场景已经变了,院子里有两个女人在浆洗衣服,她们蓬头垢面,动作迟缓,露出来的手上满是伤痕,听到声音头都不抬一下,仿佛整个世界就只剩下面前这两大盆衣服。
还有几个人在扫地和晾晒被傉,同样枯瘦,脸色蜡黄,那大夫说话的时候,正好一人猛烈咳嗽起来,咳得撕心裂肺,整个人佝偻成一团。
“山阴、临水、树林茂密,这位兄弟,你们这里本来就容易滋生疫病。若是人多,吃不饱穿不暖,更容易传播。我们几个发愿行医济世,不收诊金。”
来阻拦的这个人脸色好看了点,整整衣衫,认认真真行了个礼:“多谢这位大夫,不过我们这里真没有人得什么疫病。大家风餐露宿,他得了风寒,我们这里也有懂医术的,在山上摘草药给他治了。先生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你看看我们都是遭了水灾逃难出来的,村子里不让进,只能到山上住,即便你不收诊金,我们也没抓药的钱。这种时候,生死有命吧。”
大夫长叹一口气:“老夫带了一些防疫病的药,可以送给各位,还有——”
话没说完,又过来两个汉子,他们倒也没有动粗,但是三人品字形站位,缓缓向前推进,分明就是赶人的架势。
外面大夫的一个从人喊:“老爷,人家不欢迎就算了,我们走吧。昨天某员外再三来请,今天既然空下来了,还不如去他家走走。”
大夫骂他们两个只贪图享乐,总是忘了他们出来的初衷,虽是在批评,到底还是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等他们的背影彻底消失在山路上,后面出来的一个汉子看了两眼之前那个咳嗽的老人:“大哥,这两个老家伙会不会真的得了疫病?要不——还有那两个婆娘也没用了,不如再去弄两个精神的上来。”
最初出来的那个人一瞪眼:“笨蛋!”
“怎么了,怎么又骂人啊。”
“看看你们,一个个膀大腰圆,吃的脑满肠肥,哪有一点象逃难的灾民。不留着他们几个,再有人来如何应对?”
另外两人互相看看,嘿嘿一声。
“不可!之前那样的零散路人倒也罢了,若是村子成群结队,或者地保这些上来,难道也动手?这里可是浙江腹地,走漏了消息,我们这些人难道还能突破千军万马逃出几百里地去?”
“这些人都给我留着口气,选两个机灵的,到时候能应付村民官府。”
那两人应了,过了一会一人又道:“大哥,还得等多久啊。这日子太没趣了,没吃没喝没乐子,还不如之前。”
“最多一个月,等那个时候,要什么都有。到时候,我们可以换几条大船,带炮的,哈哈哈哈。”
作者最近三次元事情有点杂,加上第五个故事进入线索收拢阶段,想要重新梳理一下,我们下周五或者周六再相见。
感谢伙伴们的耐心陪伴,么么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5章 第 135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