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 136 章

山路上,游方大夫和两个随从不紧不慢的向山下走去。

“大人……老爷,这群人不对劲。”

“嗯。”

“若是灾民,他们并非长途挣扎,应该男女老幼都有,这些人……看着是青壮年为主。而且,除了那几个院子里干活的,剩下的人都太壮实了。”

大夫——微服私访的按察使轩輗点点头:“卫校尉说的有道理。”

赵捕头立刻跟上:“那三个人身上有匪气。”他瞟了卫堇一眼:“我等和悍匪打交道惯了,什么人是良民,什么人是匪徒,一眼就能看出来。”

“大人,您要找的就是这些人么?”

他们跟着轩輗出来微服私访,这位按察使大人没有明确说目的,只是带着他们穿镇走村,四处探问流民聚集点,然后以送药问诊的名义去查看。轩輗尤其注意这些灾民的结构,他们身体状况,当下的生活状态,每一次都会看似随意聊天一样的打听“是否有过的比较好的?”

“可是有假灾民混迹其中?这些是山匪?”

卫堇之前没有查案的经历,但是听他们一说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他听说过之前发生过最类似自然灾害之后,盗匪混迹灾民潮之中,进了县城忽然发难,杀死地方官,劫掠城市的事情。

“这些人恐怕不是‘山匪’那么简单……”轩輗回看了一眼聚金寨的方向,淡淡道。

半天之后,聚金寨所在的山下又迎来了几个人。

他们牵马带刀,衣服窄袖紧身,典型的江湖人打扮。其中一人抬袖擦了擦汗,长叹一口气:“你们轩大人怎么那么能跑啊。他出去也就四五天吧,这是不眠不休么?”

这三个人为首的是楚亭月,剩下两人是何书安和王实。

那日楚亭月把情况一说,路英很认可。轩輗微服私访前让路英代他行事,包括装作他还在的样子正常开拔前往湖州。他立刻重新进行了安排,开拔还是得开拔,不能因为一点风险耽误了臬台的正事,但是留下蒋知恩这批去过枕水园的官兵。同时命杨和协助金华府抓捕枕水园案的凶徒,阵势要大。

楚亭月则被分出来寻找轩輗,做出这个安排只有一个原因——她是这群人里面武艺最好的,也是最精通追踪术的。

做这个安排的时候路英也一言难尽的表情,按察司、上百官兵外加浙江司,一群大老爷们,却让一个十六岁的姑娘去做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

楚亭月倒是接受的很好,还挺开心。杨和看她笑吟吟地样子,笑骂了一句“傻丫头”,却也能理解她的心情。

她愿意走上这样一条路,就不是来寻求保护和优待的,认可并信任她的能力,赋予重任,才是对她最大的尊重。

路英之前没有和轩輗打过交道,幸亏轩大人还留下了一个亲信——何书安。

何书安果然知道他此行的目标——查看金华城附近流民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流民聚集情况。

按察司这次巡视规模浩大,浙江各地官员早就听到消息,一个个急着摆出河清海晏的样子,端着官架子是别想知道真相。

她表示,行,那我们就和轩大人一样,寻找流民聚集点,一个个找过去总能找到。

何书安还给了一个重要情报“轩大人会以游方大夫的身份私访”,看看他们的表情,又道:“我们大人医术高明。”

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这个目标还是“医术高明的大夫”,他们追踪的难度少了很多,造成这事困难的核心就是——轩輗太勤奋了。

他们循迹追踪,已经找了五个地方,分布在方圆三十多里。他们轻骑快马问清楚就走都累的要命,轩大人还是步行,每到一处还要问诊开方。

楚亭月再次感慨一声——不愧名吏,名不虚传。

别管她和这位轩大人有多处不来,当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她愿意以身为剑,为他斩妖除魔,护他平安一任。

两天后,他们追踪到了聚金寨所在的元宝山。

此时,他们和轩臬台隔了一座山。

轩輗从靠近寨子的山阴登山,他们在山阳。

山阳当然也有村子,不但山下有,半山的山坳中还有几个。山阳坡面平缓,半山有天然湖泊,有大片能开垦农田的缓坡和岙里,大大小小四个自然村,有一百多户。

楚亭月经过的时候,有两个村子的人聚拢在一起,青壮年们拿着农具和狼筅正嚷着要去对面讨个说法。

这两个村子在这半个月丢失了五个村民,四女一男。有些事上山干农活就没回来,有些是去镇长赶集一去不返,还有一个小媳妇去对面的娘家,说好了五六天回来,到了第三天小舅子上门来找,才知道她根本没有到家。

元宝山并不荒僻,当地民风混合了淳朴和彪悍两种特征,整体不好惹、敢拼命,宗族村寨意识异常强烈。这种彪悍的民风下,普通流寇盗匪一般都不在这里找事,毕竟村民敢反抗,打了一个来一群。

在山阳这几个村里的记忆中,十来年都没发生过这种事情了。

前一天山阳下头的镇赶集,他们在集市上遇到才发现不光他们,还有其他村子有丢失人口的事情,无一例外都是在半个月内。大家七嘴八舌一合计,有人便说“都是山阴那个寨子被人占了之后才发生的事。”

这一说,大伙又合计一番,越想越有道理。这两个村子丢的人最多,回来和村长一说,当即决定集合青壮年去那个寨子问问。

楚亭月看他们一个个武器在手,心说你们这可不是“问问”的样子,口上却说:“可有报官?”

村民看看她:“有钱人家的小哥吧?”

“人口丢失,官府应该帮助寻找。”

“得了吧,我们这里的县太爷才不会管,除非死了人,见了尸体。丢了人那都是自己想办法。”

有人说:“也会找,上次某某的孙子丢了,官差集体出动,两天就找回来了。”

另外一人马上说:“人家花了一百两银子,一百两!给我们一百两,我们也把方圆百里给他一寸寸地翻过来找。”

“我和你们一起去。”

村人瞪大眼睛,村长上下打量了他们几个,过来行了一个礼:“三位是官差吧?小伙子们出现不逊,请官爷原谅。”

他们几个笑了笑不置可否。村长又想了想,不再坚持问身份,又恭恭敬敬行了个礼:“劳烦各位了。”

聚金寨一天之类迎来了第二波不速之客,那个管事的汉子明显心情很差。

这群人比之前那波更不好对付,之前只有三个人,吃饱了撑着做好事的大夫,打发起来很容易。现在这批有二十多号人,各个都是青壮年,还有提着锄头棍子的,虽是农民,往那里一站颇有规矩。

这群人自然就是山阳来找人的两个村子的小伙子们,临行前听楚亭月的建议,他们放下了那些更能被称作“武器”的东西,这会看上去更像是寻常农村的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尽管在聚金寨那人眼中他们的纪律性和看似随意,实际藏着攻守阵势的站位已经很不“寻常”。

他们说村子里丢失了好些人,都是在这半个月内丢失的,他们这里素来安全,半个月里唯一的变化就是你们这些占了寨子的外来人。

想让他们放心也行,让他们好好搜查一下,若是冤枉了各位,事后我们送米和菜上来赔罪。

如果不让查,那就别怪他们不客气,这地方容不得外来户盘踞。

这边人多势众,那边寸步不让,结果可想而知。

双方很快从吵架变成了斗殴,出乎村民意料的是,这些人一点不象是他们平素看到的面黄肌瘦的灾民,相反一个个膀大腰圆,比他们这些天天干农活的棒小伙子还能打。

最后,村民丢下“等着,我们找更多人来收拾你们”的威胁后,有点狼狈的离开了。

整个过程中,楚亭月三个人换了农家的衣服,跟在里面划水。

这也是他们预先和村长商量好的,幸亏当地虽然民风彪悍,但是宗族村落意识强烈,村长、族长的话比什么都好使。

等回到村子,两边村长大惊,没想到那些“难民”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流民潮最终会变成暴民潮,年长的村长当然知道,甚至亲身经历过。正因为经历过,他们也就知道这次洪水的影响和流民规模不足以造成那么严重的破坏。

洪水不同于旱灾,水退后很快就能重新种植庄稼,逃难的多是田园房屋遭受毁灭性损害的,数量相当有限。金华城周边加起来满打满算几百人。

“村长,这些人不是难民。哪有出来逃难全是精壮汉子的?”

“口音也不对,他们根本不是金华府这边的口音。哎,你听过这种口音么?”

一人摇头:“没听过,他们说的有些话我一点也听不懂。”

还有一个青年一直在思索,等众人七嘴八舌说的差不多了才道:“我看到阿青的东西了。她身上挂着一个小玉坠,我在院子边上的地上看到了,断了,但是肯定是她的。这是她阿爹在外头做工赚了钱给她买的,她那几天见人就让看,高兴的不得了。”

顿时,所有人都炸了。

有人喊:“刚刚怎么不说,我们弄死那群畜生!”

王实开口了,他沉声道:“你们打不赢。他们没出全力,既没有出全部的人,也没有出全部的力气,更没有动用兵器。老何,你说对不对?”

何书安点点头,紧接着抛出一个惊雷:“他们不是流民,也不是一般的盗匪。是——倭寇。”

一众村民完全懵了。

两个刑捕司的人震惊看着他。

“刚才冲突过程中,有两个人下意识地说了几句话,用的是倭人的语言。之前轩大人在浙江清军,曾和倭寇打过交道,我也见过被俘虏的倭人,出于好奇,学过一点倭人的语言。”

何书安能被轩輗带在身边,让他破格提升军官,当然是很有一点特别的地方。除了武艺高强,做事勤快,他还有特别的语言天赋。

这个没读过书,也就是跟随轩輗后才勉强识点字的汉子总是能很快学会方言。他每到一个地方,用不上三个月,一开口能让当地人以为土生土长在此。平素在外行走,遇到谁都能让对方视他做老乡。

“其中一人说的是‘都杀了吧’,另一人骂他‘笨蛋,闭嘴’。”

“后一人难道是那个出来应对之人?”

“是。此人一口闽北一代官话的口音,不知道是倭人还只是会说倭人话而已。”

楚亭月的脸色沉了下来。

大明建国后不久,东南沿海就时不时遭遇倭寇袭扰,说是“倭寇”,其实是倭人和海盗的混合,明人海盗的比例更大。他们大多数时候依然是海盗的传统生活,以袭击商船为主,要是这段时间生意不好,也会偷袭沿海城镇。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攻陷城池。

作为海盗,大海是他们的退路,倭寇袭扰的都是沿海地区,进入内陆五六十里已经是胆大了。金华距离大海数百里,别说金华,就是更东面的几个县也从未遇到过倭寇袭扰。

倭寇再凶悍,到底是匪,从人数、装备到训练上都不能和正规军相比,一旦在内陆被包围那就死定了。

故而倭寇里也有一个特点,越是敢于深入内陆的越是疯狂血腥。

“楚巡司,如果这些人真的是倭寇,他们晚上可能会屠村。”

备注:明代倭患在嘉靖朝达到顶点,但是倭寇问题在明朝初年就开始了,一直困扰东南沿海,明朝初年就为此设置了“备倭军”。不过一直到正统朝,倭患的影响都仅限于骚扰沿海百姓,直到嘉靖朝开始出现了大规模贡献城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6章 第 136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