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回到原点开始

金秋的阳光把柏油路晒得暖融融的。我揣着刚到手的项目获奖证书复印件,从四川的项目现场回广州休假。连续加班半个月后突然闲下来,倒有些无所适从,便沿着熟悉的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榕树的气根垂下来,风一吹轻轻摆动,扫过我的脸我都没察觉,抬头竟已站在了老小区的铁门前。广州金秋精致的夕阳铺在楼宇间,我却无心欣赏,就这样错过了。

门卫室的玻璃窗敞开着,张阿姨正坐在藤椅上择菜,蓝布围裙上沾着细碎的水珠。她抬头看见我,手里的豆角“啪嗒”掉在竹篮里,立刻笑着起身朝我挥手:“哎哟!这不是念祖吗?好久没见,都成大设计师了!”她嗓门还是那么亮,隔着半条小巷都能穿透秋日的安静。说着就快步走过来,伸手想拍我的胳膊,又想起什么似的缩回去,在围裙上擦了擦:“刚从外地回来?快跟我上楼,你叔叔昨天还念叨你呢!” “好的,阿姨。”我嘴上答应,脚步却不由自主地走向院子里那张石台。

我把钥匙和手机放在桌上,坐了下来。后来干脆蹲在石桌前,表面上是帮张阿姨调整棋盘位置,指尖蹭到桌面被岁月磨圆的边角——这是当年和覃晓冬一起设计的弧度。就在这时,树影随风晃动,远处传来熟悉的白色身影,是她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巡查。我们两人视线在空气中碰了两秒,她笑着点头,像打招呼,也像道别。没有停下脚步,没有多余对话,她的身影消失在楼栋拐角。

我低头看见石桌下藏着的半片稻穗壳,是去年社区丰收活动时留下的,忽然想起那年送她稻子花束时…… 那也是金秋深夜的车里,我从清远赶回来,副驾放着刚扎好的稻子花束,专程去欧家梯田给她摘的,稻穗上还沾着露水。她坐进来,低头抱着花束,手指轻轻拨弄稻粒,没看我:“下次再消失,我就……”话没说完,却把脸往花束里埋了埋。我闻到稻花的淡香混着她的香水味,没敢接话,只盯着仪表盘上仿佛还在跳动的里程数。

张阿姨也看见了她,打了个招呼,随即又看了看我,欲言又止,抿了抿嘴,怕我发现又赶紧朝我摆摆手:“快上楼吧,茶要凉了。” 我应了一声,起身时才发现手心已被石桌的余温烫得发热。

楼道里灯光昏黄,我敲开门,张叔笑着把我迎了进去。屋里陈设典雅,客厅两面墙都是书,书香气息浓厚,书柜中间一张茶台配四张椅子。张阿姨一边给我夹点心,一边细细地问起我妈和女儿百灵的近况。我其实对张叔他们家很熟,也清楚张叔家的情况。张阿姨问话的声调一直没降下来,我始终笑着回答“挺好的”。张叔微笑不语,任凭张阿姨主导话题,仿佛她是家里的一把手,不好插话——可我心里明白,张叔才是真正拿主意的人。他用眼神示意我坐下,自己转身走向一面装有玻璃门的书柜。其他书柜都是开放式的,唯有这面带玻璃窗,里面放着张叔一辈子教学的教案、设计草稿手稿。他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退休教授,张阿姨则是原街道主任,如今也已退休。玻璃柜里除了这些资料,还有几张用精致木相框装裱的黑白照片,除了他们家的全家福,还有一张是张叔夫妇和我父母的合照。张叔比我父亲低三届,大学毕业后下乡,分配到了我父亲所在的中学。我父亲学数学、教数学,张叔学建筑、教物理;我妈在卫生院工作,张阿姨在镇政府任职。因都是省城大学毕业的下乡知青,又是同龄人,在异乡的日子里,他们工作上互相鼓励,生活上互相帮忙,感情格外好。

张叔打开玻璃窗,从资料的角落翻出一盒单枞茶。他是潮州人,独爱单枞,这盒茶能放进玻璃柜,足见是他最珍视的藏品。这时,张阿姨也问完了家常,见张叔拿出茶,便轻声说:“你好好陪你叔聊聊天,今晚就在家吃饭,我去准备菜。”说完又对张叔道:“老头子,我去厨房了。”张叔笑了笑没吭声,拿着茶叶罐摆了摆手示意她去。接着,他打开茶叶盒,用手轻轻捏了一把茶叶放进茶碗,不多不少,刚好在碗里堆起小丘,随后仔细包好茶叶罐。他按下烧水键,等水烧开的间隙,动作有条不紊、不慌不忙——我知道,这才是他要正式和我谈话的信号。

“大姐(我母亲)身体怎么样?”他先开口问。“我妈心脏不好,现在不敢让她操劳,也不敢让她操心。”我答。“是该这样,”他点点头,“找个时间,我和你阿姨去探望她。”停顿片刻,他又问:“百灵在北京念书还适应吗?”“适应得挺好,她说终于能远离我,高兴坏了。”我笑着说。张叔听完哈哈笑起来:“百灵这丫头,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读书比你当年强多了。”“确实,这方面她比我厉害。”我附和道。这时水开了,张叔洗茶、沏茶,分了三杯,端给我一杯,笑着说:“驾爹(潮州话‘喝茶’)!你回来就好。这茶啊,别急着喝,先闻一闻香。人也是一样,话别急着说,先把心定下来。”他顿了顿,指了指窗外:“你看那榕树,气根看着乱,扎进土里就稳了。你们年轻人,路多,别怕绕。” 我点了点头,嘴上应着,心思却不时飘回院子里的那张石台,飘回树影里那双安静的眼睛。我端起茶,先闻了闻——单枞特有的清香直沁心扉,是顶级的鸭屎香。抿一口,茶香在舌尖散开。屋里很安静,我知道,有些话不用急,今晚先把这盏茶喝热。张叔自己也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忽然转了话题,问起我获奖设计的事。我从书包里拿出获奖证书复印件,双手递过去。张叔顺手接过,看了看,先道了声“恭喜”,接着说:“其实早有预感,对你来说,也是时候了。”他没把话说透,但我懂他的意思。我再次端起茶杯,喝完剩下的茶,张叔又给我递来第三杯:“喝茶趁热。”我没有推辞,接了过来。张叔看着我,缓缓说:“这次获奖的设计,从一开始你找我聊想法、谈思路时,我就觉得你成熟了,也从以前的阴影里彻底走出来了。”听完这话,我心里一阵触动,茶杯端在半空,看向张叔慈祥的脸,感激的话堵在喉咙里,竟一时说不出来。

张叔是我设计道路上的领路人,他是华工建筑系的教授,我当年没考上华工,却一直受他指点。他为人谦逊,还格外尊重张阿姨——现在住的老房子是张阿姨的房改房,当年华工也给了他房改房名额,他却选了这里。只因老城区教育资源好,张阿姨为了儿子翰林的学业坚持选这儿,而且离她当时工作的街道办也近。为此,张叔每天回华工上课要走很远的路,却从没抱怨过一句,反而乐呵呵地早出晚归。当然,他们后来在珠江新城买了同一小区的两套房,一套给翰林当婚房,准备“筑巢引凤”,另一套方便日后照应儿子。可翰林至今没结婚,那些计划也还停在计划里。张叔夫妇其实早习惯了老小区的生活,干脆“以不变应万变”,继续住在这里。他也不像老家的亲戚那样,喜欢回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去,也只是暂住。反而在南昆山租了间农民房,改造成一个“不像自家住宅”的空间,他管那儿叫“公共空间”,有空就约行业知己、学生去那儿交流探讨,做些建筑领域的先锋探索。他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开阔的心胸,教育上也秉持“有教无类”——我就是常受他点拨的人之一。我喜欢密斯·凡德罗“Less is more”的理念,张叔却帮我挖得更深:“这不是简单的‘少’,是‘严谨的少’。”他还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推崇冯纪忠先生设计的何陋轩,曾专门带我去上海现场教学。他还总提醒我:“不要仓促着急,很多时候事缓则圆。”他说过,何镜堂院士45岁前没出作品、没**文,照样成了中国建筑界的大师。

所以我后来做“大流域文旅项目”时,从他的教导里提炼出“轻”的概念,也不放弃“轻”的对立面“重”,而是巧妙地把这对矛盾有序结合——这都是我沉下心来慢慢琢磨的结果,也是张叔没说透、我却懂的那层意思。张叔没在这个话题上多展开,只提醒我:“在落实层面要多注意细节,还要更多地为未来的经营内容考虑。”我明白这句话的分量,默默记在了心里。

他忽然又转了话题,说:“今天好像是中网开赛,有郑钦文的比赛,央视应该有直播。”说着就拿起遥控器,对着书架旁的电视按了电源键,调到中央5台——正好在直播中网,正是郑钦文的比赛。张叔知道我喜欢网球,他自己也爱,以前有大满贯赛事,我们总会一起看。电视里,球赛打得焦灼,网球多拍对抗的清脆声响彻屋内。而我的思绪,又不经意间飘到了曾经的网球场——那是我第一次和晓冬认识的场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