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关于海外医疗
陈思齐的话提醒了陈静,对啊,为什么不去美国看呢?
这个念头一旦种下,便在心中迅速生根发芽。
对于去国外看病,陈静并不陌生,这想法其实早已潜藏在她意识的某个角落,只是此刻被彻底唤醒。
2000年的时候,陈静还在上大学,为了补贴家用,寒暑假期间总会去旅行社做英文导游。
那时社里有个比她大几岁的姐姐,两人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带外国游客团。
有一次在去长城的路上,那位姐姐说起她母亲的肩关节置换手术是在美国做的,语气中满是庆幸。
“当时国内能做这个手术的医院寥寥无几,连关节假体都得全部进口。”那位姐姐感叹道,“要不是我大姐早年移居美国,根本不可能把妈妈接过去做这个手术。”
那时陈静听着,心里却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1996年母亲林淑华的脑瘤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不可避免地损伤了小脑神经,导致平衡感大不如前,一切动作都受到影响,只能提前办理病退!
如果当时有条件去美国的大医院做手术,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
这个念头在当时只是一闪而过,毕竟对于还在上大学的她来说,海外医疗遥不可及。
如今,这个想法重新浮现,带着一种紧迫感和可能性。
陈静给陈波打了电话,对他说:“年底出版社很忙,我实在走不开。你得带妈去派出所办理护照。”
陈波有些惊讶:“护照?你真的在考虑带妈去国外看病?”
“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陈静语气坚定,“等护照出来,我会抽时间办理美国签证的相关手续。万一需要去美国治病,我们随时都能出发。”
陈静说:“你也办过签证,知道美签时间尤其长,虽然医疗签证基本不会拒签,但我们不能等到病情危急才着手。现在先把所有手续办好,有备无患。”
陈波答应找时间去办。
由于陈家有两个孩子,不符合独生子女父母随迁的规定,林淑华和陈建川的身份证依然是老家的。
不过陈静心思缜密,每年都会按时为父母更新北京居住证,确保他们在城市里的各种权益不受影响。
隔天,陈波特意请假,带着林淑华去办理护照。
北京的政策还是比较便民的,不一定要去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也可以选择住房所属的派出所去填报拍照。
排队的人不少,大多是年轻人。都是打算出国期间出去旅游的。
小张推着林淑华的轮椅,大家在派出所的大厅等待。
“妈,放轻松,只是办个护照。”陈波轻声安慰。
林淑华叹了口气:“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要办护照出国,从来没想过。”
“这是为了您的健康考虑。小静说美国的医疗技术可能更先进。”
林淑华摇摇头:“我就是怕花太多钱。你们姐弟俩挣钱都不容易。”
陈波握住母亲的手:“钱的问题您不用担心,我有!健康最重要。”
办理过程很顺利,工作人员态度友好,还称赞林淑华这个年纪办护照出国的少见。
陈波笑着回答:“是为了健康之旅。”
与此同时,陈静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美国的医疗体系。
一有时间,她便打开电脑,在昏暗的台灯下仔细查询美国的知名医院。
梅奥诊所、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这些名字在医学界如雷贯耳,但对陈静来说却是陌生的领域。
她一一记录下每家医院的特色和专长:
梅奥诊所以其综合医疗服务和多学科协作闻名,前央视知名的主持人就曾经赴美就医,可惜他去的太晚了!梅奥诊所也只是延长了他一年的生命;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全球顶尖的癌症专科医院;
丹娜法伯与哈佛医学院关系密切,在癌症研究和治疗方面领先;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不仅是医疗圣地,更是医学教育的殿堂;
麻省总院作为哈佛大学最大的教学医院,拥有悠久历史;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心脏科全球闻名……
陈静越查越觉得信息庞大,需要系统整理。
她创建了一个详细的表格,包括医院名称、所在地、专科排名、国际患者服务、预估费用等项目。
随着研究的深入,陈静还发现国内有好几家海外医疗中介机构,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医院选择、病历整理与翻译、预约、签证辅助、行程安排等,但需要支付额外服务费。
陈静权衡利弊,决定先自己尝试联系医院,如果过程太复杂,再考虑找中介。
晚上,她继续在网上搜寻资料,无意中进入了一个海外医疗论坛,里面有很多亲身经历者的分享。
陈静花了几个小时阅读这些真实案例,有的令人鼓舞,有的则让人扼腕。
一个帖子特别引起她的注意,是一位带父亲去梅奥诊所看病的女儿写的详细经历。
她提到,美国医院非常重视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不仅仅是延长生存期;他们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陈静认真记下帖子中的要点,包括如何准备病历摘要、哪些检查最好在国内先做以节省时间、在美国看病的注意事项等。
陈静在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美国医院国际患者服务的网页,上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预约、需要哪些医疗记录、如何办理医疗签证等信息。
她如获至宝,仔细阅读起来。
“在看什么呢?”丈夫张文斌走到她身后,轻轻把手放在她肩上。
陈静指了指屏幕:“了解一下美国的医院,也有可能需要去美国看病。”
张文斌俯身看了看:“需要我帮忙吗?我公司有个同事,他父亲去年去了休斯敦的MD安德森治疗肺癌,效果不错。”
“真的吗?”陈静眼前一亮,“能帮我问问具体情况吗?比如流程、费用、住宿等等。”
“没问题。”张文斌爽快答应,“明天上班我就去问。”
这个信息让陈静振奋不已。有熟人经验参考,远比自己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查找来得可靠。
陈静给几个医院都发了英文邮件,详细写明母亲的状况。
三天后,她竟然收到了MD安德森医院的回复邮件!竟然是中文的!
原来,MD安德森医院建有专门的中文服务小队,大部分是在美留学的中国籍学生及志愿者。
读后,陈静才知道去美国看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需要准备好完整的病历资料,包括影像片子和病理报告,翻译成英文后发给目标医院的国际部。
医院会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接收。如果接收,就会发出邀请函,这对办理医疗签证至关重要。
在美国,如果病人没有国际医疗保险,前期的各项检查以及病理检测的费用都会非常高昂!
医院给的建议是最好提前在国内把这些检测都办好,到美国只要支付看诊的费用,甚至有些经济不宽裕的病人只要拿到医生处方,可以回国开药服用,这样费用可以控制在最低。
MD安德森与国内的不少医院和医生都有合作,能够转诊到国内,再接着治疗。
除非需要在美国进行手术,才会需要其他的费用。
中美两国的治疗差异是对某些疾病的精准判断、治病的思路、以及相当多的新药研发。
尤其是在癌症靶向药新药部分,国内要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阶段新的靶向药才能上市,但可能几年时间就过去了!
但在美国各种新的靶向药上市更快,种类也更多!
但现在陈静面临一个难题,在美国看病,必须有准确的病理报告,否则医生无法接诊!
MD安德森医院对于病理标本也可以出具手续,方便病患及家属携带并顺利通过美国移民局的安检。
林淑华目前就没有病理报告,也没有任何病理组织。
这可怎么办?
周末,陈静特意回父母家吃饭。
饭后,她拿出整理好的资料,向家人介绍自己的发现。
“根据我这些天的研究,美国顶尖医院通常都有国际患者服务中心,专门接待来自海外的病人。他们可以提供翻译服务,协助安排住宿。”陈静有条不紊地介绍。
父亲陈建川皱眉问:“费用应该很昂贵吧?”
“确实不便宜。”陈静实话实说,“但我和哥还是可以承担的。最重要的是,如果国内治疗不理想,我们还有别的选择。”
林淑华默默听着,眼眶有些湿润:“难为你们这么为我操心。”
“妈,您说什么呢!”陈静握住母亲的手,“您为我们辛苦一辈子,现在是我们回报的时候。”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希望似乎变得更具体了。
又过了一周,张文斌从同事那里得到了详细的信息。
那位同事的父亲在MD安德森接受了新型靶向治疗,效果显著,目前病情已得到控制。
整个治疗过程约四个月,总费用高达二十多万美元。
“确实挺贵的!”陈静听到这个数字,不禁感慨。
“不过,”张文斌继续说,“同事说,医院会根据情况提供费用预估,还可以协助寻找附近的住宿,有些公寓专门租给患者家属,价格相对合理。”
几天后,护照办好了。
陈静拿着那本深红色的护照,登录美国驻华使馆的官网,查询有关医疗签证的注意事项!
城市的夜景一如既往地璀璨,但此刻她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她想起多年前那位同事姐姐的话,想起母亲手术后漫长的康复过程,想起父亲日渐花白的头发,想起侄子担忧的眼神……
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珍贵。
面对疾病,人们常常感到无力,但至少,他们可以尽力去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案。
海外医疗这条路或许崎岖,或许昂贵,但至少是一条可能带来希望的路。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清辉洒落,仿佛在无声地守护着这个不眠之夜和其中蕴含的深切亲情。
陈静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只要有希望,就值得全力以赴。
费用:
申请护照:120元
知识点:海外医疗
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但仍应认识到,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以癌症治疗的靶向药为例,癌症是当前死亡率和发病率均超高的病症,在国内很多人心中,癌症几乎就是绝症,没有任何希望能够治好。
但欧美国家在癌症海外医疗技术上的进步非常明显,包括新药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遥遥于中国。
往往一种新药在国外已经成功应用好几年才在国内上市,价格高不说,出了专利期以后国内的仿制药进度也很缓慢,效果也不佳,更不用说癌症治疗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方面,国内更是非常缓慢。
比如说现今癌症治疗的主流方向之一——海外医疗靶向治疗,在这方面中美差距就非常巨大。
美国市场现在已经上市了很多癌症靶向治疗药物,其中只有25.4%已经在中国上市,另外74.6%的药物不知要多久才能在国内市场上使用。
这只是一组海外医疗整体数据上的体现,具体到某个病种比如膀胱癌、软组织肉瘤、前列腺癌等癌症,国内更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都没有,这对于这些病种的患者来说实在有些残酷。
中国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尤其农村地区看病难现象凸显;
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重。
从全球范围看,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不同国家的医疗优势,选择合适的国家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了许多患者的就医新选择。
海外医疗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0-2010年的患者自发式阶段,此时“治疗”是唯一需求和目的,极少数患者选择出国求医,是“富人专利”期;
2011-2014年的会所式阶段,市场上寥寥数家会所式海外医疗公司,将客户定位为高端小众,吸引高消费能力的高端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海外医疗服务依然是少数人的专享;
如今,依托交流日益频繁的海内外市场,和更加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化海外医疗服务商如雨后春笋,海外医疗旅游覆盖面空前增加,全民可选的时代来临,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自由组合选择海外医疗项目。
比如,不少患者意识到美国医疗费用高昂,会在抵达美国做完诊断后,选择回国或者转去日本治疗;
也有些患者在日本体检,根据医生建议,去印度购买廉价仿制药进行治疗。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