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 17 章

第17章

青山书院在城郊之外,而孙家私塾在安南县里面,所以孙永清带着几个学生出发得早,准备了两架马车出城。

钱思齐来这个世界这么久,还从来都没有出过安南县城,是以,一出城门,不顾马车摇晃颠簸,掀开帘子贪婪的往外面看去。

城门口有不少附近的农妇手里提着鸡蛋,背着粮食,或者拿着家中制作的一些小物件随着队伍,准备进城,

还有一些一看就是有些力气在身上的中青年汉子,什么都没有带,穿着简单的粗布短打,脖子上挂着一张破旧的帕子,早就被汗水侵蚀,发黄破旧了。

这些人明显就是来安南县找些活干,赚点钱财,填补家用。

还有些小商人,小摊贩,杂货匠人,或背背篼,或肩挑着两个框,里面放着些小东西,什么头绳,绢花,刨花水,瓜子,糖人等。

出了城门口这一段接着往前面走,只见青草依依,绿树戚戚,粉色,杏色,嫩黄色,红色等等各色的花色夹杂其中,微风吹过,花瓣漫天漂荡,正是一副晚春景象。

杨景荣一见这景,赶紧说道:“今天这文会,这春日的景色是一定要被叫来作诗的,我们趁现在,多准备几首,到时候好用。”

钱思齐看向同一架马车的外公,只见他眼睛微闭,将睡未睡,将醒未醒的样子,就知道,他是默认自己几人提前准备了。

马车不大,钱思齐的动静非常明显,杨景荣钱思齐看向夫子,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小声的说道:“思齐,你不用担心,你之前很少参加这样的文会,所以不知道,这种事情很多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其他私塾的人甚至会写好之后请人润色修改,有那不讲究的甚至诗都是不是本人写的。”

钱思齐猛然发应过来,像这样的文会,必然会涉及到写诗作词,涉及到的人多,为了公平起见,必然会限定同一个主题。

主题就这么多,春天就写春景,夏天就写夏景,文会上是赏花宴,就写几首赏花诗准备上,

如今正是春天,青山书院又在山上,加上这文会的目的,主题就很好猜测了,大差不差的就那几个。

写春景,写山景,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景色,表达众多大家对青山书院的向往,对自己未来科举成就的向往,或者,表达一下自己将来一定要效仿先贤,为官爱民,清白做人的志向。

想通此节,钱思齐打定主意,之后多写出一些诗词来准备好,请外祖父帮忙修改好,要是写不出来,大不了模仿那些古诗,

明清诗词虽然不像唐宋那样出名,但是也有非常多的好诗好词,想办法总结一下规律,模仿一下套路。

钱思齐毫不心虚的打算好之后要打擦边球,搞仿写。

马车上的其他人都不知道钱思齐心里的打算,只是在讨论这诗词如何写,绞尽脑汁的想出几首,然后大家互相帮忙着修改,

钱思齐家见状,赶紧想了几首,然后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修改,幸亏原主学过诗词的格律,平仄,钱思齐努力的仿了几个大诗人的诗词。

比如清代高鼎的《村居》,人家写草长莺飞,钱思齐想办法写了一个花开蜜蜂飞,人家写儿童散学,钱思齐就写自己几人去参加文会,再按照平仄格律修改,达到和谐自然通顺。

钱思齐自认为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有些匠气,就像小时候仿写的那些优秀作文一样,没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所以钱思齐上高中的时候,语文的成绩一直被作文拖累,

因为钱思齐的作文打基础的时候都是《小学生优秀作文》,《新概念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优秀作文100篇》这些文章的仿写,

她生活的小山村非常穷,学校经常会有社会上的好心人捐献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名著,作文书,学习资料。

山里的教育资源一般,老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钱思齐作为钱思思之所以能读出大山,自己的努力和天分占据了很大的部分。

那个时候,她写作文突出的原因,就是仿写,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到初中一直都凭借这点,在作文上获得不错的成绩,直到上了高中。

钱思思的高中是县重点,虽然是贫困县,但是毕竟是县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完全不一样,对钱思思的作文非常不满意。

多年以后,钱思思还记得那句话,“作文套路化,匠气太重,里面没有丝毫的感情,全部都是各种高考作文材料,满分作文的套路的堆砌。”

很长一段时间,老师都想办法帮忙钱思思改掉这个毛病,在保留自己的优点的情况下,融入个人的感情。

钱思齐想,要是高老师知道她想尽办法纠正的套路化写文的习惯,自己又捡起来了,只怕要被气死。

不想,钱思齐自己觉得都是毛病的诗词,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就连孙永清也睁开了微微闭起的双眼。

“齐哥儿,拿过来我看看,我听你这首诗倒是不错,进益不少。”

孙永清开口,钱思齐赶紧将手中的小册子递过去,他不像其他同窗一样,舌头一舔,口水一粘,就着毛笔上的残墨,就在纸上写字,

钱思齐自知做不到,路不好,马车又没有弹簧,毛笔还软,这样的场合,写字是一件难事,至少钱思齐做不到。

早在之前,钱思齐就自己准备了一个小册子,方便出门记点东西使用,将墨条加一点点水,敲碎,揉软,搓成细条,

再将一根小木棍劈成为两半,中间弄出一个细小的槽,将细条卡紧在里面,将另外一半边卡上,用细绳弄紧,就是一根磨条铅笔了,

这东西已经在钱家杂货铺子上了,读书人买得不多,倒是不少需要出门是商人看中了,铅笔和特制的厚纸做成的小册子,随身携带,实在是方便。

孙永清拿着小册子,也感受到了这册子的方便之处,钱思齐这次到私塾,自然是带了这份礼物的,只是孙永清不太喜欢,所以放置到一边,如今拿起来,才意识到,这样的东西,在有些场合,还是得用的。

顾不得夸奖这巧思,孙永清的注意力完全在钱思齐的诗上,“你们几人都无什么诗才,我教得也浅,不想你这诗词不错,想来,回家这段时间,当真勤奋了。”

其他的几个学生也都纷纷跟着赞扬起来,对孙永清说大家无诗才这点,众人也都接受良好,毕竟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钱思齐有些愕然,没想到这样匠气的诗竟然得到了夸奖,

其实这是钱思齐一叶障目了,他的年纪不算大,又学作诗不久,能将诗词格律表现出来,词句通顺,也就达成目标了。

毕竟孙家私塾的众人,都还是半大小子,下场科举考试的人只有一两个,也可以说,都是一群菜鸡。

钱思齐模仿的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流传下来的诗词,这样的诗词,岂会一般,真正的一般的诗词,都不会流传下去,

就像现在今天这场文会,除非出现特别好的诗作,不然根本就流传不出去,时间久了,连作诗的本人都忘记自己做过这么一首诗。

钱思齐却因为上辈子读到的那些诗词的定性思维原因和对古人的一些滤镜,认为他们的诗词都是非常好的,其实不然,古代那么多人,那么多读书人,流传到后世的诗词又能有多少呢?

脑海里面思绪万千,表面上,钱思齐羞涩的接受了大家的夸奖,“外祖父,应该说夫子,你帮忙我仔细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我修改的吗?”

孙永清细读,然后修改了一两个字之后,将册子还给了钱思齐,“要是有思绪,再写几首,你们写的也都拿来我看看。”

既然已经给外孙修改了,其他的学子也自然要一起修改,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

众人纷纷将受上的文章递给孙永清,孙永清同样帮忙修改了几个字,然后品评讲解,一时之间,众人都有所收获。

钱思齐则是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又写了几首,然后请孙永清帮忙修改,

到达青山书院的山脚,众人下了马车,想着刚刚做的诗词,心里都有了底,欢天喜地的提前长衫衣角,准备爬山。

孙永清则是在淡定的抚摸着胡须,跟在几个学生的后面。

“孙兄,等等我,你这么早就到了啊。”一行人正走着,忽然听到后面传来声音,钱思齐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男子快步走来,后面跟着十多人,一看就是其他家私塾的人。

钱思齐等人齐齐行礼,“学生见过王秀才,”对面王家私塾的人也在给孙永清行礼,

王秀才,名叫王学而,是孙永清的的同年,钱思齐长期住在孙家,见过是王秀才很多次,其他的学子也都见过认识。

孙永清笑着说道:“王贤弟,你也不晚,”

两人顺势并排往前面走去,两家私塾的学生也都打起招呼来了,钱思齐之前比较内向,都不太认识,干脆拉着孙志杉和杨善荣一起帮忙介绍,如此才慢慢融入大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