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7章-春秋

秋冬到来,图书馆窗外的银杏叶已落了大半。林知砚抱着书走向老位置,心跳却漏了一拍——那个靠窗的角落,沈凇已然在座。

林知砚屏息,如常在沈凇斜后方坐下,目光却无法从那个挺拔专注的背影上移开。片刻后,沈凇起身去接水,经过她的桌旁。林知砚下意识地抬头,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沈凇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半秒,随即平静无波地移开,走了过去。

没有点头,没有问候,只是那半秒的停留,已让林知砚的心跳失了节奏。一种微妙的、被“看见”的雀跃悄然蔓延。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注意力拉回书本,但余光却悄悄地瞥向那道背影。

此后,这场安静的“偶遇”成了林知砚心照不宣的日程。她甚至会计算好时间,以期能在楼道或茶水间“巧合”地碰上。几次擦肩而过后,一次,在摆放回专业书时,林知砚正巧站在了沈凇想取的那本书前。

“抱歉。”林知砚立刻侧身让开,声音有些紧。

“没事。”沈凇伸手取书,目光掠过她手中那本《计算机系统结构》,她的视线在书名上停留了一瞬,随口问了一句,“计组的复习题?”

“嗯…”林知砚点头,鼓起勇气追加了一句,“感觉存储器层次那部分有点难。”

沈凇翻书的动作没停,语气平淡如常:“重点理解Cache映射和替换算法,真题喜欢考那几种经典模型。”

话语简短,甚至没有多看林知砚一眼,却让她内心涌起巨大的、克制的狂喜。“谢谢学姐。”她轻声道。沈凇已拿着书转身离开。

短暂的交谈,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林知砚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她将这份微不足道的交集,反复回味、小心珍藏,视作一种来自“高处”的无声认可,一种值得纪念的“被注意”。

这种被认可的错觉,带来一种温暖而充盈的欣喜,悄然抚平了她往日里那份紧绷的焦虑。沈凇的存在,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前路,仿佛也让沿途的风景变得鲜活可爱起来。林知砚感到一种久违的、对生活本身的渴望在悄然复苏。

于是,当某个下午,林知砚学习效率尚可时,一种新的念头会悄然浮现:她不想再把自己全然囚禁在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代码里。她合上书,决定提前离开。

她想去感受午后稀薄却温暖的阳光如何短暂地驱散空气中的寒意,想去踩一踩干枯落叶发出的清脆声响,甚至只是去路过飘着烤红薯香甜气的校门,感受那片刻滚烫而朴素的烟火气。

林知砚沉溺于这种靠近光亮后衍生出的、对生活本身的温柔期待。

她怀着一种轻盈的满足感度过了一个多月,却未曾察觉,在拥抱“人间美好”的同时,她正在与自己学术深处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硬骨头渐行渐远。脚下的基石,正在这份过于惬意的松弛感中,悄然变得松软。

美好幻象的破灭,发生在林知砚真正开始系统刷期末真题的时候。她信心满满地翻开一套去年的计组试卷,前面基础题顺利通过,直到一道综合应用题出现——它需要清晰的概念脉络和严谨的逻辑推导,需要用到多个模块的知识,综合考察,设计精妙。

笔尖在草稿纸上停滞了。

林知砚试图拆分题干,却发现第一个的概念应用就模糊不清。她试图绕过,却发现下一个论证需要前一个结论的支撑。那些林知砚以为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在复杂的综合应用前露出了虚浮的原形。推导链条彻底断裂,林知砚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一股冰冷的战栗瞬间窜过她的脊背。

过去一个多月的“努力”在这一刻现出了原形——那不过是为了维持“靠近沈凇”这份感觉而精心构筑的空中楼阁。真正的学习,需要的是沉下去的痛苦打磨,而非浮于表面的、自我感动的陪伴。

更深的恐惧随之扼住了林知砚的呼吸。

沈凇。

那个理性、冷静、相信绝对实力的人。如果她知道她这份“勤奋”之下竟是如此虚浮的内里,会如何看她?那次短暂的交谈,会不会变成一种洞悉一切的、冰冷的嘲讽?

虽然理性知道沈凇根本不记得她是谁,更无从得知她学习的好坏,但林知砚无法忍受的是自我形象的崩塌——那个她在沈凇面前,甚至在自己心中小心翼翼构建起来的、值得被平等看待的、勤奋刻苦的形象。

恐慌和自我厌恶像潮水般涌来。她浪费了黄金般的一个多月。期末考试已逼近眼前。

林知砚在图书馆呆坐了许久。直到闭馆音乐响起。巨大的悔恨几乎将她淹没。

深秋的寒风卷过枯枝,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林知砚如行尸走肉般机械地吃完晚饭,回到寝室。室友们还未回来,空荡的房间寂静得可怕。

她瘫坐在书桌前,目光空洞地盯着面前摊开的、几乎是一片空白的真题卷。它们在嘲笑着她过去一个多月的轻浮与自得。

“来不及了……”

这个念头像魔咒,在她脑中反复盘旋。

落下的内容太多了,像一座沉重的大山。

而现在距离期末考,只剩短短几周。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而她,却挥霍了整整一个多月去追逐一个虚幻的影子。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攫住了林知砚,仿佛无论现在做什么,都只是徒劳的挣扎。结局似乎已经注定——像上学年一样,得到一个马马虎虎、毫无竞争力的分数,甚至彻底失去保研的可能。

恐惧和懊悔像两只冰冷的手,死死扼住林知砚的喉咙,让她几乎无法呼吸。胃里一阵翻搅。林知砚捂住脸,一种黑色的、粘稠的情绪,正在将她彻底吞噬。

就在这绝望几乎要将她压垮的瞬间,一个遥远却清晰的画面猛地撞进她的脑海。

林知砚想起了上一次这样的情绪扑面而来的时候。

是高三那间拥挤的教室,空气里是嗡嗡叫的空调轰鸣和试卷的油墨味。她捏着刚刚下发的高三统练化学试卷,手指冰凉,和现在一样的恐慌与无措。她也是这样的绝望:距离高考只有不到300天,她只能考七十多分。这意味着她与理想的大学无缘了。

但后来的她呢?

后来的她,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怨天尤人。她只是在那天晚自习结束后,回家找出了高一高二的所有教材,从高一的第一个化学方程式开始,像解一个纠缠不清的麻线团一般,耐心到近乎固执地,一个一个地去梳理、去理解。

她没有一次次去看试卷上的分数,也没有一遍遍地想那很有可能的、恐怖的结局。她只是默默地从基础题里总结知识点,用逻辑和推理一点一点地做压轴题。那时的林知砚摒弃了烦躁的情绪和不靠谱的直觉。她强迫自己相信,一切都还大有可为。一个空都不会,再到会一半的基础空,再到只有一两个小问没做出来。她记得那段日子很苦,很枯燥,但心却异常平静。最终,高考化学查出的97分,帮助她迈入了梦校。

“是的……那时可以,现在……也一定可以。”

这个念头像一根细弱却坚韧的丝线,将林知砚从情绪的泥沼中猛地拉出。

林知砚深吸一口气,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虎口,疼痛让她涣散的目光重新聚焦。

她猛地睁开眼,扯过一张空白A4纸,拿起笔。

笔尖重重落下,写下两个字:“现状。”

她开始冷酷地、一条条罗列自己已经确认的知识漏洞,像医生开具诊断书。然后是“目标”,她不再好高骛远,只写下“掌握核心考点,确保基础和中档题满分”。

最后是“计划”。林知砚不再按天,而是按小时来规划剩余的时间,她将厚重的课本和习题集分解成一个个必须啃下的小模块,精确到每一个上午、下午和晚上。

写到最后,林知砚笔尖的力道变得沉稳而坚定。

林知砚看着纸上那条清晰的补救路线图,胸腔里那股几乎要爆炸的恐慌和懊悔,竟奇迹般地开始消退。

林知砚将那张纸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

然后,她翻开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第三章,一字一句地重新读起。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