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童年的中馆驿
大货车喘着粗气,在高低不平的山间沙石公路上艰难地颠簸着,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一位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年迈老人,在痛苦地呻吟,每一声都撞击着我的心。
我望着渐渐远去的中馆驿,心中被依依难舍的情绪填得满满当当。那些童年的美好回忆,如同被按下了放映键的老电影,一帧一帧地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每一帧都带着温暖的色调,镌刻着我成长的足迹。
我的童年是在大别山下那个叫中馆驿的镇子上度过的。
中馆驿,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早在唐朝时期,它便是官方驿站,“光黄大道”“茶马古道” 曾如两条粗壮的动脉,纵横交错,贯穿南北东西。
那时候,马蹄声声,车轮滚滚,商贾们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各地的奇珍异宝往来于此;宾客们坐着马车,怀揣着梦想与期待云集在这里。街道上热闹非凡,叫卖声、谈笑声、马嘶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繁华的乐章。
著名词人苏轼途径此地时,被这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气息所吸引,挥笔留下千古名篇,那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赞美与眷恋;一代廉吏于成龙在此施政时,心怀百姓,清正廉洁,他走街串巷,倾听百姓的心声,为百姓排忧解难,勤勉为民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笔。
我幼儿时,中馆驿还完好地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踏入古老的街道,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街道两旁,是两层高的店铺,那些木板店门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富有质感,散发出淡淡的木香,仿佛在轻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历经无数行人车马的踩踏,石板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那是时光的印记,也是历史的见证。每一道车辙,都像是一个故事,讲述着过去的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奋斗与梦想。
镇四周环绕着青砖砌成的城墙,高大而坚固,每一块青砖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城门洞里,经常能看到河南和安徽的乞丐为了争夺地盘而争吵打斗,他们的叫嚷声在空旷的城门洞里回荡,那尖锐的声音打破了古镇的宁静,却也为这座古镇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城墙外,是一条清澈的护城河,河水潺潺流淌,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水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无数颗钻石在跳跃。
我们常常跑到护城河边玩耍,挽起裤脚,跳进河里捉鱼,那清凉的河水漫过脚踝,带来丝丝凉意。我们还会捡起扁平的石头,用力向河面甩去,石头在水面上跳跃,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欢声笑语回荡在河岸,那是属于我们童年的快乐音符。
离我家不远,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文昌宫,据说这里是唐代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史称 “段公读书台”。文昌宫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我上一年级时,放学后,总会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文昌宫前的石阶上做作业。
做完作业后,我会在文昌宫前逗留一会儿,仔细欣赏那精美的 “二十四孝” 浮雕。那些浮雕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鲜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们的表情、动作、神态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
可惜,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文昌宫与城墙一起被拆除了。拆文昌宫的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那里,看着曾经雄伟壮观的建筑一点点被摧毁,心中满是不舍和难过。
我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成堆的木头和砖瓦中寻找那些好看的浮雕,希望能留下一些关于文昌宫的记忆。我还发现,在那些古老的青砖上,刻着或印着文字和图画,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它们曾经的精美和独特。抚摸着那些青砖,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常常想,这座千年古镇如果没有被拆掉,即使还保持着我儿时的模样,那青石板路、古老店铺、城墙和文昌宫相互映衬,一定是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游览打卡胜地,吸引着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弟弟之瑜没回老家,他在中馆驿上的高中。他曾跟我说,他有个同学,是当地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曾计划重修古镇,我听后兴奋不已,满心期待着古镇能重现昔日的辉煌。那些日子里,我常常在脑海中勾勒古镇重修后的样子,想象着它再次热闹繁华的场景。然而,直到现在,也没有听到任何关于古镇重修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失落,那曾经的期待也渐渐变成了一抹淡淡的惆怅。
我家先是住在中馆驿的北正街,这里是全镇最繁华的地方,就像古镇的心脏,跳动着活力与生机。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天空,街上便开始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有挑着担子卖菜的农民,他们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担子上的蔬菜还挂着清晨的露珠,鲜嫩欲滴;有推着小车卖早点的小贩,热气腾腾的早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唤醒了人们的味蕾。
我家的商铺位于街的中心地段,占据着绝佳的位置,生意十分红火。在我的记忆中,店铺里有个很长很高的大柜台,柜台擦得一尘不染,反射着淡淡的光。柜台后面是一排货架,货架上摆满了绸缎布匹。那些绸缎色彩鲜艳,质地柔软,摸起来十分舒服,仿佛是云朵做成的。
我常常在这柜台上爬来爬去,把它当成自己的游乐场。妈妈说,我是在这个柜台上学会说话的。
我说话比较晚,大约快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拿起柜台上量布的尺子,微笑着问我:“子华,这是什么呀?”
我盯着尺子,眼睛睁得大大的,犹豫了一下,奶声奶气地说:“尺。”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说的第一个字。妈妈见我开口说话,高兴得不得了,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连忙跑到街上,逢人就说:“我儿子会说话了!”
妈妈说,她曾担心我是个哑巴,因为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早就会说话了,而我都快满两岁了,还一直沉默不语。那段等待我开口说话的日子,妈妈一定充满了焦虑和担忧,而我的这一声 “尺”,终于让她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我家有个后门,出后门就是一个露天剧场。这里是我们的欢乐天堂,经常有剧团来演出,有麻城汉剧团,也有麻城东路子花鼓戏。
每当有演出的时候,整个镇子都像被注入了兴奋剂,热闹起来。人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搬着凳子来到剧场占位置,生怕去晚了就看不到精彩的表演。一唱就是好多天,那些精彩的表演让大家如痴如醉。
我妈特别爱看戏,那时她几乎天天抱着我去看戏。戏台上的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画着精致的妆容,在灯光下翩翩起舞,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充满了魅力。我从小就被这种艺术氛围所熏陶,这大概也是我现在特别迷京剧的原因吧。
妈妈说,当戏台上出现花脸胡子生时,我就会被他们那夸张的扮相和洪亮的唱腔吓得哇哇大哭,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脖子,把脸埋在她的怀里;而当戏台上出现青衣花旦时,我又会被她们的美丽和温柔所吸引,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仿佛被施了魔法。
我幼儿时记忆最深的事情,就是跟着妈妈去看戏,那些精彩的演出,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街上的大孩子们也都迷上了戏,他们用五颜六色的纸做成盔甲,头盔上还插上两根长长的柳条当作 “地鸡毛”,手里拿着木头做的大刀,学着戏台上武生的样子,你追我赶,互相打斗。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仿佛自己就是戏中的英雄豪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孙悟空,就拿一根竹竿当作金箍棒,跟在他们后面乱舞一通。虽然我年纪小,动作也不太熟练,常常会摔倒或者打到自己,但我玩得不亦乐乎,心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和向往。每次看到孙悟空在戏台上降妖除魔,我都幻想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拥有神奇的本领,保护身边的人。
在中馆驿时,最开心的时光莫过于春节期间。
小年一过,整个镇子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着为自家的小孩扎鱼灯。
父亲心灵手巧,他给我扎的是鲤鱼灯。扎鱼灯的时候,父亲会坐在院子里,专注地摆弄着那些细细的竹子。他先把竹子削得光滑平整,然后用线仔细地绑在一起,形成了鲤鱼的形状。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认真,仿佛在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外面糊上一层薄薄的纸,再用颜料在纸上画上栩栩如生的鱼头和鱼身子,那大大的眼睛,仿佛在凝视着这个世界,充满了灵动和生气。鱼灯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灯座,上面插上一根小蜡烛。
一到晚上,我们北街的十几个小伙伴,每人手举一个鱼灯,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街道缓缓游走。我们一边走,一边唱着:“鱼灯大张口,给支蜡就走。” 那稚嫩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童真和欢乐,仿佛是一首最美的童谣。
每到一户人家的门口,这户人家早就按惯例准备好了小蜡烛,热情地送给我们每人一根。我们小心翼翼地接过蜡烛,放在鱼灯里点燃,那温暖的烛光透过薄薄的纸,照亮了我们的笑脸,也照亮了我们的童年。
一直玩到正月十六,玩鱼灯的**终于到了。我们举着灯,排着队,走出街口,穿过城门洞,来到护城河边。大家一起大声喊:“烧鱼啰!” 于是,我们一起把鱼灯一歪,十几盏鱼灯瞬间燃烧起来,火光冲天,映红了整个护城河。那一刻,我们欢呼雀跃,仿佛在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兴奋,那是童年独有的快乐和满足。
春节期间,我们最高兴的事情还有跟在大孩子们后面看他们 “劈甘蔗”。正月里,街上到处都是卖甘蔗的摊子,空气中弥漫着甘蔗的清甜香气,那香气仿佛是春节的味道,让人闻了就心生欢喜。大孩子们在甘蔗摊子前玩起了 “劈甘蔗” 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几个人依次同劈一根甘蔗,上场的人,先拿一根甘蔗立在场地中间,然后用刀口轻轻压着甘蔗头,接着把刀翻过来,用刀背压着甘蔗头,甘蔗必须稳稳地立在地上,不能倒下,否则就犯规了。这时,要猛地把刀翻过来,用力去劈甘蔗,劈下来的甘蔗皮用来比长短。几个人依次劈完后,就比谁劈下来的甘蔗皮最长,最长的为赢,最短的为输,输家就要拿钱买下这棵甘蔗。
他们忙着劈甘蔗,根本没功夫吃甘蔗,这甘蔗就归我们这些在一边看的小孩们吃了。我有一个亲戚安民大哥,他非常喜欢玩这个 “劈甘蔗” 的游戏,我就常常跟着他去看,每次都能吃到这不花钱的甘蔗。那些甘蔗又甜又脆,咬上一口,汁水四溢,甜在嘴里,美在心里,那是春节里最甜蜜的味道。
世界上的事物,人们在拥有它们的时候,往往感觉不到它们的珍贵,直到将要失去或一旦失去时,它们的珍贵才会突显出来。要离开中馆驿了,我真的舍不得离开街上众多的小伙伴!那些一起玩耍、一起成长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幼儿时的玩伴,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名叫小红的小女孩。她总是喜欢穿红色的衣服,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是她热情活泼的性格写照,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充满了活力。两个小辫子上扎着红蝴蝶结,随着她的奔跑跳跃,蝴蝶结也欢快地舞动着,仿佛两只红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她的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眼睛又黑又大,闪亮闪亮的,仿佛藏着无数的小星星,充满了好奇和纯真。
她家是开小食品商店的,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和零食,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宝藏,吸引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她非常大方,经常拿些糖果给我吃,我们天天一起玩耍,一起分享那些甜蜜的时光。有时,我们还会一起玩 “过家家” 的游戏,我当爸爸,她当妈妈,我们用沙子堆成房子,用树叶当作蔬菜,用石头当作餐具,玩得不亦乐乎。
在那个小小的世界里,我们演绎着属于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和快乐。有一天,她家突然搬走了,没有留下任何消息。从那以后,每天我都会来到街口小桥边的石头上坐着,静静地等待她回来。我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失落,希望能看到她那熟悉的身影,听到她欢快的笑声。
可是,她一直没有回来,每次都是奶奶把我从小桥边拉回来。奶奶心疼地说:“小红不会回来了,你别再在这里等了。” 但我始终不愿意相信,依然每天去那里等待,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有些人一旦分开,就很难再见面了。那段等待的日子,充满了孤独和失落,但也让我懂得了珍惜和成长。
终生都难忘也影响我终生的一件事,发生在我四岁多的时候。
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没有一丝云彩。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草的清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城墙下护城河边抽茅冲吃,也就是吃茅草花的嫩芽。我们欢快地奔跑着,像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在草丛中寻找着那些嫩绿的茅冲。我抽了一把茅冲,坐在护城河边,开心地吃了起来。那茅冲的味道淡淡的,带着一丝清甜,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礼物。
忽然,我发现旁边有一座小坟。小坟上有一张三条腿的破桌子罩着,桌子下的小坟被野狗掏了一个洞,里面的小骷髅和其他的骨头一起白生生地露了出来。我看到这些东西,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惧和悲伤。我想,我要是死了,也会变成这些东西吗?这个念头让我伤心极了,我忍不住哭了起来,越哭越伤心,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完全忘记了小伙伴,也忘记了回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恐惧之中,直到听到奶奶那尖利的呼唤声。那呼唤声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把我从恐惧的深渊中拉了出来。
回家后,好几天我都发呆,眼前总是像看到那些白生生的东西在晃。我想,人死了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什么也没有了,过些时候人们就会把他忘记,他就像没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当时我想,后来我也一直想,人怎样才能不死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上小学时,遇上一位好老师,他让我懂得人怎样才不会真正死去。他告诉我们,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精神和思想可以永远流传。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会被人们铭记,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从那以后,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大货车在公路上颠簸着,突然转了个急弯,把我放在身旁的书包抖弄开了,书本和文具散落一地。我急忙俯身,手忙脚乱地抱起书包,把那些散落的东西一一捡起。
抱着书包,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刚刚还在里面上课的学校。那间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斑驳的课桌椅,还有黑板上老师留下的板书,都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我是那么舍不得离开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同学们,那些一起在课间追逐打闹的日子,一起为难题绞尽脑汁的时刻,都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最让我割舍不下的,是我的两个结拜兄弟,任飞和刘文。我们三个小伙伴,从记事起就如影随形,天天在一起玩耍。玩累了,就在最先到的那家吃饭,大人们也从不介意,还总是热情地招呼着。
我们同年出生,任飞比我大一个月,性子沉稳,像个小大人;刘文小我三个月,性格活泼,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都痴迷于《三国演义》的小人书,那些精彩的故事和英勇的人物让我们深深着迷。一有空闲,我们就会偷偷溜进我父亲的书店,挤在柜台下,在昏暗的光线下,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小人书。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节深深触动了我们,于是,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摆上几枚铜钱当作祭品,对着天空发誓,结为了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
上学后,我们幸运地分到了同一个班。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每一次考试,我们三个都是全班并列第一,因为全班只有我们三个所有的考试各门功课都是5分。课堂上,我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我们一起讨论作业,互相鼓励,互相竞争。
任飞家是开车行的,宽敞的院子里停满了大板车、三轮车,还有锃亮的汽车,每次去他家,我们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在车子间穿梭。
刘文家开着药店,一走进他家,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药香。刘文的父亲是很有名的医生,总是穿着干净整洁的白大褂,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诊治。
后来,命运的轨迹却将我们带向了不同的方向。任飞的人生一路顺遂,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顺利前往日本深造,追逐他的梦想。而刘文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他的父亲突然自杀,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他们一家。紧接着,全家被下放到山区农村。后来听父亲说,刘文的太祖父曾是清朝的高官,深受慈禧太后重用,他的祖父也当过县令,或许是这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成了压垮刘文父亲的最后一根稻草。每每想起刘文,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担忧和牵挂,不知道他在山区的生活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我同样舍不得离开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郭兰英。她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年轻女老师,在我们这群孩子眼中,她就像仙女下凡一般。她有一对又粗又黑又长的大辫子,那辫子如同黑色的绸缎,随着她的走动轻轻摆动,快拖到地下了。她不仅外貌出众,还多才多艺,是个出色的女高音。她的歌声清亮甜美,宛如山间清泉,叮叮咚咚,清脆悦耳。她教我们唱《小燕子》时,那欢快的旋律从她口中流淌而出,仿佛带着春天的气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同学们都沉浸在她的歌声里,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春日田野。
记得1958年的国庆节,那时我刚上一年级。学校组织国庆文艺会演,我们班的节目是大合唱。郭老师对我十分信任,毫不犹豫地让我站在中间领唱。
为了这次演出,母亲特意为我做了新衣服。我以前总是穿背带裤,行动自如,这次母亲为我做的是西装裤,还配上了一条崭新的裤腰带。我从来没系过裤腰带,总觉得它勒得慌,行动也不自在。演出那天,舞台下坐满了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满怀期待。
当唱到一个高音的时候,我小肚子一用力,只听“嗖”的一声,裤腰带突然松了,裤子一下子就掉到了膝盖下面。我瞬间大脑一片空白,脸涨得通红,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先是一愣,紧接着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那一刻,我尴尬极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我咬了咬牙,急忙提起裤子,心里想着不能因为这点意外就搞砸了演出。于是,我红着脸,紧紧地提着裤子,继续认真地唱,每一个音符都唱得格外用力,一直提着裤子唱完了整首歌。
刚一唱完,郭老师就快步走上舞台,她的眼神中满是赞许和鼓励,一把将我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个小宝贝啊!”她温暖的怀抱让我原本紧张、尴尬的心情瞬间放松下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满满的关爱和认可。
几年后的一天,我回中馆驿看望奶奶,在熙熙攘攘的街上,我偶然遇到了郭老师。她还是那么漂亮,只是眼角多了些岁月的痕迹。她看到我,脸上立刻绽放出惊喜的笑容,热情地拉着我,还特意买了一棵甘蔗给我吃。我们站在街边,聊了许久,回忆着曾经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分别时,她还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打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郭老师了。
我一直很怀念郭老师,常常向麻城人打听她的消息。后来听说她在□□中吃了不少苦,被批斗、被下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她都坚持给孩子们上课,用知识的火种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凭借着对教育的执着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她后来成了麻城县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学子,也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