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 15 章

姜明从小没爹娘教,一不会烧火做饭,二不会针线女红。

王桂花使唤他干活,都是做的重活,下地收庄稼,上山砍柴割猪草。回家后,洗衣劈柴扫鸡屎收拾院子。

像是做饭烧菜的活,可轮不到姜明来做。王桂花一来担心姜明偷学她的手艺,二来怕姜明偷吃。一把米下到锅里,煮好后谁也数不清有多少粒。

倒是像地瓜这类数得清的粮食,王桂花才会头天晚上给到姜明,让他早早煮好当早食。

煮地瓜难不倒姜明。姜明拿了四块地瓜到厨房,升起火后把地瓜放到锅里煮。

像这样,守着灶火等饭熟,没有丧门星的责骂声,锅里的饭有自己的一份。灶堂里偶尔响起“噼啪”声,是干柴遇火发出的清脆爆裂声。姜明在“噼啪”声的温暖中昏昏欲睡。

直到地瓜清甜的香味飘满屋,姜明被饿醒,用筷子一戳能直接戳穿整条地瓜,地瓜便熟了。

姜明熄了火,出去见谢吉还没走又走回庖屋。

今年可真冷,姜明都想学谢行裹着冬被出门。反正冬日大伙猫冬不爱出门,也不怕人笑话。

姜明只有夏天两三件单衣,冬天一来只能把所有单衣套上去,只是依旧不保暖。北风一吹,冷得直哆嗦。前些年,朱家婆婆可怜他,让姜明采来芦花,把他两件单衣缝成一件,中间塞满芦花。总算能挡些风,算是一件正经过冬的衣服了。

谢行到时,姜明已经把四条地瓜的斑点都数清楚了。靠锅边的两条,一条大一条小,大的能有小条的两倍大。中间那两条看着差不多,姜明比较了好久,确信右边的那条大一点。

总的来说,右边的两条都大,左边两条小。等会谢行会分哪两条给自己?总不能都给小的吧?起码得给一条大的。最大的那条可以给谢行。

“番薯煮好了?”谢行走到姜明身边问。

番薯,什么东西?

姜明说:“只煮了地瓜。”说完,揭开锅盖。

热浪升腾起来,锅里只看到朦胧的四条地瓜。谢行饿了许久不怕烫,随手捞起两条,坐在小木凳上烤着碳火,边吃边含糊应道:“唔,就是地瓜。”

“真甜。”

捂过的地瓜,果肉绵软香甜,边吃边流下粘稠的糖汁。谢行不嫌自个埋汰,顺着手腕吸溜上去,把淌下来的汁水吸干净。

要是有烤箱就好了。烤着吃指定更香。

姜明气愤,桃花眼耷拉下来。天下男子一般黑。瞧这人,一出手就把两条大的地瓜拿走。但他又无可奈何,地瓜是谢家的,能给他留两条就不错了。哪还有挑得份?

在姜家,他没得挑,也没得吃。现在算不错了。

可是,姜明不服气。兜兜转转难道又是一个循环不成?

不行。要想个法子。

他要当家做主,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姜明拿起两条地瓜,搬来几块木柴坐下吃起来。

谢行毫无所觉,根本没发现几条地瓜有什么区别。他就是顺手拿了两条靠近他的地瓜而已。

再说,从物资充沛吃不完的地方过来,谢行还没转过脑子来,一口吃的有什么可计较的?

幸好姜明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然非得骂人不可。

对一个十几年来不知道吃饱是什么滋味,总担心被饿死的人来说,一口吃的有什么可抢的?

大山村祖祖辈辈都在为一口吃的熬着,也没见哪家多出一口吃的。

“你不扒皮?”谢行问。

“我洗干净了。”姜明把地瓜洗的干干净净才下锅的。两条小地瓜不够饱腹,哪舍得扒皮。

谢行对现在的生活突然有了一丝真实的感觉。古人缺衣少食,能吃的都不会浪费掉。谢吉与他说粮食不够吃,冬日不用干活吃个三分饱就行。谢行嗯嗯应着,实际左耳进右耳出。

现在看姜明如此,对现在的处境有了一丝担忧。

看来以后要多加注意,生活习惯行动说话要更符合古人才行。

姜明在咳嗽声中吃完地瓜。昨天喝了半碗药,晚上有被子盖,姜明感觉好了许多。

谢行担忧地看着他,突然感觉责任重大。若是放在他那个年代,哪有父母舍得让生病的孩子只吃地瓜。如今家里就他年纪大点,姜明又病着,可不得靠他了。

没关系,谢行安慰自己。谢迎能做到,他也可以。谢迎不但把他拉扯大,还把公司撑起来了。他只要能混到吃的,不饿死就行。

谢行从房间里找出剩下的两贴药:“我的病好了。不过,这风寒药倒是只剩两贴了。昨天情急之下喂了你半碗腰,感觉如何?剩下的两贴药你还要不要喝?”

桃花眼一愣,没想到谢行竟然愿意把风寒药给他喝。废话,有药喝谁不喝?他又不想死。倒是对谢行的印象好了点。起码比姜富强。

原本以为谢行喝药,他拿药渣再煮一遍喝着也行。没想到有意外惊喜。姜明觉得自己的选择不错。再怎么说,谢行也曾是县里少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就不信谢行一个铜板也没有。如今巴着他,好歹把今年冬天过完再说。

今年的天太不正常了,太冷了。到时还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朱家婆婆说,冬日的雪越大,来年的庄稼才长得好。可她又时时担心晚上被冻死。

姜明也有一样的感受。来年的庄稼长得如何与他何干,长得好王桂花也不会让他多吃一口。还不如好好想想怎么过冬才实际。他连吃饱都难,时时也只能想着几口吃的。

“要喝的。不喝药好不了,传染给你就不好了。”姜明说。

说完,好像怕谢行反悔,他麻溜地拿出药煲,拆开油纸倒进药煲里,加水上锅煮。拆开的油纸姜明没扔,仔细折好留在家里。以后可以拿来包些糖块什么的。

有了药,姜明的心情好了许多。

剩下的两贴药,姜明煮了又煮,直到煮出来的水一点味道也没有才舍得扔。他本来不想扔的,想着把药渣一并吃了,谢行劝说了很久才把药渣扔掉。幸好,吃完这两贴药,姜明好了起来。他很高兴,只有谢行一脸心酸,这日子太苦了。

姜明在煮药,谢行按照谢吉教的,整理吃食。他搜查了一番庖屋,空空如也,一点吃的也没有。

“没油也就算了,盐还是要吃的。”谢行喃喃。人类的身体可不能少了盐。

大少爷不知是真笨,还是不知道村里是怎么生活的。姜明不知从灶台哪个黑乎乎的地方掏出来一个同样黑乎乎的陶罐,打开后惊喜的说:“是盐巴。”

谢行走过去,看到半罐略微发黄,部分结成固体不不知放了多久的盐巴。就有点埋汰。

“有盐就好。”谢行说:“四叔说送过来的粮食不能按我们那样放。我去收拾收拾,你看着药。”

他们把粮食放进屋,粮食还是按谢家人送来时用麻袋装的。谢吉说这样会把粮食捂烂,要摊开房。谢行也想盘点下物资,春天还要三个月后才能来,就那几个小麻袋的吃食两人吃三个月,想想都犯难。

姜明的桃花眼滴溜溜转了一圈,开口说:“左右冬日无事,不急一时。正煮着药,我们一起烤烤火暖暖身子。等会我和你一起去,可别把你累坏了。”

谢行听完心中熨帖。虽然觉得收拾几袋粮食不累,但有人关心毕竟不一样。他不想浪费姜明的关心,于是应了下来。

姜明心中一喜,怕谢行累到就是假话,他恨不得活都给谢行干。但是收拾粮食可是大事,万一谢行趁他不在偷偷藏粮食呢。

姜明挪开一个位置,谢行坐在他身边,两人一起烤起火来。

谢行一坐下,姜明感觉空间都挤了。真不知县里吃的什么山珍海味,把人养得这般高。姜明就没见过这么高的汉子,就连村里的猎户都没他这般高大。

“村里一般怎么过冬的?”谢行问。

“外面太冷了,就窝在家里。”姜明说。村里人大多都是这样过冬的,他的事情多点,照样要去河边洗衣挑水。

“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怎么办?”

“粮食哪有够吃的时候?”姜明说。真是少爷不知人间疾苦。

“地里没庄稼了?”

“这么冷,庄稼活不了。倒是可以种些白菜,能拿去镇上卖,只是卖不上价。自家吃也是极好的。”

谢宝肯定不会种的,不能捡漏,现在种也晚了。所以,他们现在唯一的粮食就是屋里头那几袋。谢行想着,这要是吃上三个月,保准他的脸比绿叶菜还绿。最重要的是,那一点东西明显不够两个人吃上三个月。在谢行的观念里,自然是要吃饱的。

谢行听完心头一黑又一黑。大山村过冬没有技巧,全家勒紧裤腰带,只要饿不死就算顺利过冬了。

谢行又问:“山里有没有吃的?”不是说靠山吃山,冬天没有野菜野果,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

“落了雪,村里的猎户都不敢上山。山里的大野兽有时还会跑到村里找吃的,听说还咬死过小孩。”

姜明一脸不赞同,同时又害怕谢行让他上山找吃的,他接着说:“落了雪,里长不让人再上山。免得惹得野兽跟着下山,到时大伙一起遭殃。”

姜明没说谎,正是落了雪,村里的猎户才赶紧下山。这才发现村里的房屋塌了不少,喊醒大家,救了不少人。

因为这事,周猎户家的名声都好了不少。

周猎户的妻子白荷与谢行的母亲白莲沾亲带故,村民不敢惹里长,周猎户又不在村里,白荷可没少遭妇人闲话。

姜明去洗衣裳时没少听。

这些,自然没必要跟谢行讲。

谢行高高大大的,姜明捏捏自己的细胳膊,默默挪远一些,他可不敢惹他。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