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 12 章

四日前,周正与旧友喝酒,醉后不慎落入莲花池,淹死了。

姜暖不由地说:“这也太巧了。”

这几日周府来来往往都是来吊唁的人,他们选择暂时在附近的客栈下榻,唐枳则去当晚出事的酒楼探查。

酒楼内有一处莲花池,就修建在后面的雅居附近。池子里面栽种着睡莲,便于雅居的客人在花期赏莲。但是冬季花谢,这后方的雅居便甚少有客人来。

而周大人出事的那日,雅居内,只有周大人同他的旧友。

据店里的伙计说,周大人是在去茅房的路上不慎落水的。当时因为日落西山,莲池附近光线不佳,便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周大人的尸身。还是后来周大人旧友见周大人一直没回来,唤了小二去看,这才发现有人泡在水池子里,捞上来一看,才发现是离席久不归的周大人。

但救上来的时候,人已经没了。

唐枳在池边溜达了一圈,果然见到了一小块踩踏了的砖石。

可这处距离石板路尚有一段距离,也不知周正是如何走到此处,从而失足落水的。

或许,真是个意外吧。

……

到了第七日,也就是停棺的最后一日,沈晏才领着人前去吊唁。

管家远远地迎了上来,方才虽打眼一看是生面孔,但打头的那位公子衣服非凡品,且通身的气派不弱,想必是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客。

他微微躬着腰身,毕恭毕敬地询问道:“敢问贵客……”

唐枳上前一步掏出腰牌,报上家门:“我家大人是镇安司司使,路过青州时听闻周大人故去的噩耗,特意赶来吊唁,得送同僚一程。”

管家一听这名头,当即腿一软,哆嗦着忙将人恭恭敬敬地请了进去。

姜暖跟在沈晏身后,跨过垂花门,一路穿过庭院,便看到了设立在正房的灵堂。府中上下皆素,也很安静,只能听到下人们匆匆的脚步声,还有灵堂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呜咽声。

空气里飘的都是香火纸钱味儿,姜暖不喜欢地皱了皱鼻子。

“夫人、小少爷。”老管家步履匆匆,“昭宁城有贵客到。”

远远地,只见跪坐在棺椁前的一大一小的背影同时转过来。

左侧是周夫人,右侧则是周正的独子,今年不过两三岁的年纪,一双眼睛红红的,怯怯地盯着来人看,身体还往周夫人怀里缩了缩。

周夫人得知沈晏的身份,倒很是惊讶了一下。

镇安司司使,也是如今的安王世子。听说年前因为安王妃犯病,所以特南下去往漓州为母寻药。漓州与青州虽然比邻,但若要说路过,也有点牵强。

不知道这尊大佛今日来是为何?

待沈晏礼仪周全地上了一炷香,周夫人才如梦初醒,她吩咐婢女在东客间备好茶水,又来请三人移步,儿子则留在灵堂由奶嬷嬷照看着。

周府老爷去世,待客原本该由府中少爷接待。但小少爷刚满三岁,尚没有待客之能,便只能由周夫人亲自接待。

这位周夫人很特别,姜暖刚跟她打了个照面就注意到了,或者说很难不注意到。

因为这位周夫人虽身穿孝衣,但她的鬓边未戴白花,反而是戴了根花哨的海棠花簪,这实在不是一个刚死了丈夫的妻子该有的装扮。尤其在全府披麻戴孝的人群中,这艳红色的簪子也显得格外突出。

许是姜暖的目光停留在那根簪子上太久,周夫人脸上显露出了一些赧色来。

管家见状,立马躬身上前解释道:“世子莫怪,夫人此装扮皆是老爷千叮咛万嘱咐的缘故。”

这簪子原本是周夫人刚进门不久,周正亲手做的,想着是夫妻二人恩爱的见证,她便日日戴着。后来的一天,周正突然说道,若是日后他要是走在夫人前头,还请夫人在灵堂前戴上这根发簪。至于为什么,他却没多说,只是让夫人一定要答应。

周夫人一开始只当是说笑,并未听进去,哪儿有死了丈夫还在灵前戴这么个花色的簪子。还因为这事儿,周正跟她置了好几天的气。

后来周正又叮嘱了几次,甚至还把管家也叫到跟前特意交代了一番。周夫人心头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又拗不过他,便答应了。

姜暖听完管家所说,心道这夫妻二人还蛮恩爱的,周正想必是十分喜欢他这位妻子,刚才灵堂前除了夫人和公子好像也没见着有小妾。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古代,还能有这么纯粹的夫妻,也算是世所罕见了。

去客间的路不算长,但周夫人这一路上也在偷偷打量姜暖,与其说是打量,不如说是在确认什么。但眼下碍于沈晏的身份,她也只是多看了两眼,并未说什么。

姜暖察觉到了周夫人打量的目光,不过以为只是女性之间头一次见面多看了两眼罢了,便没放在心上。

众人行至客间的时候,婢女恰好将茶水备上。

姜暖与那奉茶的婢女打了个照面,那婢女顿时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置信的东西似的,眼睛微微瞪大,而后突然剜了姜暖一眼。

还未等姜暖反应过来,那婢女已经转过身走在她的前头,好似还有点生气。

姜暖怀疑是不是沈晏在外的名声不大好,连累他们这种下属平白无故遭人白眼。她侧头看了唐枳一眼,估计唐田唐枳平时没少遇到这种事吧。

唐枳:?

怎么,我脸上东西?

……

周夫人恭请沈晏落座后,下意识抚了抚头上的簪子,那位婢女则垂首立于她的身侧。

“世子远道而来,妾身怠慢了。”

沈晏端起茶杯道:“无妨。”似是不经意,视线在那根海棠簪子上划过。

“早些年,本王接任镇安司司使的时候,恰逢周大人到昭宁城述职。”细长的手指捏着茶盖转圈打着杯中的浮沫,却不急着入口。

“周大人便赠了本王一幅他亲手画的丹青,本王甚是喜欢。”

其实那画他就匆匆扫了一眼便扔进库房了,依稀记得是一幅仕女图。

周夫人愣了一下,缓声道:“夫君他,确实喜爱作画。”

她摸不准这位世子今日来的目的,也不敢妄自揣测,只想着将人恭恭敬敬地接待好,然后再安安稳稳地送出府。

只因这位安王世子的名声,她是听过的。

据说是克父克兄的煞命,安王妃也是为了躲他才去寺里清修,一住就是二十年。皇帝将人丢去戍边也是为了让他去军中压一压这煞气,谁承想,竟一下克死了三万将士。

造孽啊…夫君怎么招惹上他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两人说的都是些场面话,直到这位世子又把话题扯到了仕女图上。

“听说周大人一手写影图如人揽镜自照。”

周夫人搅着手帕,看了眼沈晏,又看了眼旁边站着的姜暖。难不成是这个世子是因为那幅画来的?这个丫鬟难道身份不一般?

心头计较一番,踟蹰着开口:“世子是因为这位……姑娘而来的?”

姜暖本来在神游,听到这句话,突然回神,人也站得直了一些。

沈晏眉头一挑,道:“夫人何出此问?”

周夫人惴惴不安道:“妾身今日一见姑娘便觉得有些眼熟。”

前些日子她在整理夫君的书房时,意外从一本泛旧的书籍里翻到了一幅女子的画像。那画像上的女子与眼前这位姑娘一模一样,连那眉尾的小痣都是一般无二。

她原本还以为是夫君从前的那个旧情人,而今日安王世子突然带了这名女子来府中,且话里话外都在提夫君的画暗示她,想必是知道了夫君和这名女子的关系。

只是不知道这名女子和安王世子是什么关系,竟然可以劳累安王世子亲自陪她跑一趟。

周夫人顿时心生悲痛,连忙用帕子点了点眼角。

“夫君如今已去,姑娘若是来要个名分的,只怕单凭一幅画是站不住脚的。”这安王世子再混账也断不能强行让她将这名女子抬进周府当个妾室吧。

姜暖听得眉头皱起,“哈?”

这从何说起啊,怎么突然被造了个黄谣?

她脚刚一动,唐枳眼疾手快地将她拉住了,摇头示意她不要轻举妄动。

“周夫人多虑了。”沈晏撂下茶杯,站起身来:“这婢子乃本王府里的丫鬟,一心寻找幼时失踪的孪生姐姐。年前周大人在昭宁城述职,偶遇了这丫头,将她认错了。”沈晏转过身,看着姜暖嘴角微微上扬,“后来这丫头回府越想越不对劲,便求到本世子这里来。”

“……”

姜暖虽无语,但还是配合着沈晏的表演,勉强做了个难过的表情。

“恰逢本世子南下办事,便带上她。想着事情办完便来府中相问,未曾想,在来的路上便听到了周大人意外故去的消息……”

周夫人听到此处,面上浮现一丝羞愧之色。“原来是这样。”她歉意地朝姜暖看过去,垂首道:“唐突姑娘了。”

“没关系。”姜暖继续难过着,假意揉了揉眼睛:“夫人可否将那幅画给我看看。”

“自是可以。”周夫人便示意婢女去拿。

不一会儿,那婢女捧着一本书进来。

沈晏将那书翻开,抽出里头的画像打开一看,画中女子果然和姜暖如出一辙。

只见画上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行走在烟雨中的拱桥上,眉眼间含羞带怯,宛如降临凡间的仙瑶。可见作画之人对女子包含着满心爱慕之意。

左侧有一行小字:承安二十六年,初见青衣。

下方是周正的落款。

“我与夫君成亲四载,竟不知他曾有过一个如此爱慕的女子。”周夫人摸了摸鬓边的海棠花簪,语气有些自嘲。

成亲前她便知道未来的夫君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擅长写影。但婚后夫君从未替她画过一幅画像。她也曾小心地问起,夫君却说他早已不画人像,如今只沉迷于山水。

想来,是因为他想画的人不在吧。

要不是她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画,说不定她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到死都认为她的夫君只爱过她一个女子。

周夫人哀伤的眼眸看向姜暖,虽然这对孪生姐妹长相酷似,但气质却有不同。妹妹已是玉骨冰姿之色,想必这位青衣姑娘更是千娇百媚。

姜暖看着画上的人像,心里突然生出一个很奇怪的感觉,她觉得这画里的人是她又不是她。更奇怪的是,她刚刚好像还看到了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刚刚沈晏从书里取画的时候,她在这本书上面看到了熟悉的英文字母。

姜暖眼珠子瞪得比牛大,好家伙,这给她干哪儿来了,这还是古代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