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晨曦如同薄纱,轻柔地披在太极殿的凌轩阁之上。微风拂过,凌轩阁四周的竹林沙沙作响,竹影在熹微的晨光中摇曳生姿,仿若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景元帝身着一袭玄色常服,腰间束着明黄色的玉带,独自一人伫立在竹林之中。
他负手而立,目光凝视着下方随风摇曳的竹林,思绪似乎飘得很远。最近朝堂之上,党争愈演愈烈,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搅得朝政乌烟瘴气。
而民间,黄河水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赈灾之事也困难重重。这内忧外患的局面,让景元帝心力交瘁。
就在景元帝沉浸在思索之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王安此刻却步伐匆匆,神色慌张地朝着景元帝的方向赶来。
王安来到景元帝身旁,确认四周无人后,才微微弯下腰,凑近景元帝,压低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地说道:“启禀陛下,虎门关传来紧急讯息,突厥十万大军压境!”
“什么!”景元帝闻言,不禁惊呼出声,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布满了震惊与忧虑。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突厥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他心中还残留的一丝平静。
“陛下,千真万确。快报刚刚送到,说是突厥军队来势汹汹,已经在虎门关外扎营,看样子不日便会发动进攻。”王安低着头,不敢直视景元帝的眼睛,声音中也带着掩饰不住的紧张。
景元帝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鹰,他迅速转身,大步朝着凌轩阁内走去。王安急忙小步紧跟在后。进入阁内,景元帝径直走到书桌前,猛地坐下,随手拿起桌上的毛笔,蘸饱墨汁,在宣纸上迅速写下几道旨意。
“立刻传朕旨意,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诸位军机大臣即刻进宫,到御书房议事!”景元帝将写好的旨意递给王安,语气急促而又坚定。
“遵旨!”王安接过旨意,不敢有丝毫耽搁,转身便疾步而去。
景元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突厥此次十万大军压境,显然是有备而来。虎门关乃大燕朝西北边境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突厥铁骑便能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将陷入战火之中,百姓又将生灵涂炭。
而如今朝中局势复杂,党争不断,在这关键时刻,能否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还是个未知数。
没过多久,诸位大臣便纷纷赶到御书房。众人一进门,便看到景元帝面色阴沉地坐在龙椅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众人心中皆是一凛,赶忙跪地行礼。
“陛下,不知紧急召见臣等,所为何事?”兵部尚书刘宏率先开口问道。
景元帝目光冷冷地扫过众人,沉声道:“刚刚接到雁门关急报,突厥十万大军压境,不日便会进攻。诸位爱卿,可有退敌之策?”
大臣们闻言,皆是一惊,面面相觑。片刻的沉默之后,户部侍郎周元上前一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若要应对这场战事,军饷恐怕……”
“哼!”景元帝冷哼一声,打断了刘大人的话,“事到如今,还提什么军饷!难道要眼睁睁看着突厥人踏破我大燕的国门吗?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筹集军饷,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吏部尚书赵大人也赶忙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派良将,统领大军前往雁门关御敌。”
景元帝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兵部尚书刘宏身上,“刘爱卿,你对朝中将领最为熟悉,你认为谁可担此重任?”
李大人思索片刻,拱手说道:“陛下,臣举荐二皇子。二皇子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且勇猛无比,定能击退突厥大军。”
景元帝沉默片刻,并没有出声。
此言一出,御书房内顿时陷入了更深的沉默。大臣们心里都清楚,这看似简单的举荐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复杂的利害关系。
若是二皇子高成焕出战,一旦战败,那后果不堪设想。
边疆战事本就严峻,若再吃一场败仗,敌军必定长驱直入,王朝的领土将遭受更大的损失,百姓也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不仅会让帝国的军事力量受到重创,更会极大地打击民心。百姓们对王朝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军队的强大和胜利。
一场败仗,可能会让他们对王朝的统治产生怀疑,民心一失,王朝的根基便会动摇。
而倘若二皇子高成焕出战并且胜利了,那同样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
二皇子高成焕,一直以来也是雄心勃勃。
他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对兵法谋略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旦他在这场战争中获胜归来,凭借着赫赫战功,他在朝堂和民间的威望必将如日中天。到那时,太子高成毅的地位就很容易岌岌可危。
皇位的继承向来是最为敏感的话题。
太子作为储君,虽已被确立多年,但储君之位未稳,觊觎者大有人在。
二皇子高成焕若立下大功,那些对皇位继承有不同想法的势力,必然会纷纷聚集在他的麾下。
他们会以战功为借口,为二皇子造势,要求重新审视皇位继承的问题。
而朝堂之上,本就存在着各种利益集团和政治派系,他们会根据局势的变化而选择站队。一旦二皇子的势力壮大,支持太子的势力必然会受到冲击,朝堂上的权力平衡也将被打破。
景元帝金乌西沉,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御书房的金砖地面上,拉出一道道长长的光影。景元帝疲惫地靠在龙椅上,轻轻挥了挥手,声音略带沙哑:“众卿退下吧。”大臣们面面相觑,虽有未尽之言,但也只能遵旨,鱼贯退出御书房。
待众人离去,景元帝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
窗外,宫墙高耸,红墙黄瓦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眉头紧锁,心中沉甸甸的。
突厥10万大军压境雁门关的军报,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虎门关乃北方重镇,一旦失守,突厥铁骑将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将陷入战火纷飞,百姓也会生灵涂炭。
夜渐深,万籁俱寂,唯有御书房内灯火通明。
景元帝坐在书桌前,桌上堆满了各地军情急报和地图。
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在地图上比划着,试图寻找破敌之策。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憔悴的面容,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帝王,此刻也被这严峻的局势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亮,景元帝便前往朝堂。
随着“皇上驾到”的高声传唱,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
景元帝登上龙椅,神色凝重。待众人起身,他缓缓开口:“突厥10万大军已压至虎门关,边关告急!”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震惊与惶恐。
“这可如何是好?突厥此番来势汹汹,我军该如何应对?”一位年迈的大臣焦急地说道。
“是啊,虎门关关系重大,若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这时,一位身着蟒袍的中年大臣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得力将领出征御敌。二皇子高成焕素有韬略,且武艺高强,多次随陛下狩猎练兵,深谙兵法之道。此次突厥来犯,正是二皇子为国立功、保家卫国的好时机,臣举荐二皇子挂帅出征!”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臣附议,二皇子英武不凡,定能击退突厥,保我边疆安宁!”“二皇子定能旗开得胜,扬我朝国威!”支持二皇子出征的声音此起彼伏。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面露疑虑。一位清瘦的大臣站出来,躬身说道:“陛下,二皇子虽有才能,但毕竟年轻,从未真正上过战场,此次面对突厥10万大军,责任重大,是否该再斟酌一二?”
“此言差矣!”先前举荐二皇子的大臣立刻反驳道,“英雄出少年,二皇子既有才学,又有胆识,正是因为年轻,才更有锐气,更能奋勇杀敌。若一味求稳,错失战机,才是大错特错!”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争论不休。
景元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透他在想些什么。他深知,此次出征将领的选择关乎国家安危,必须慎之又慎。
二皇子高成焕确实聪慧过人,平日里对兵法也颇有研究,但正如那位大臣所说,他缺乏实战经验。可如今朝中老将,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驻守在其他重要关隘,难以抽调。
这一番权衡,让景元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的目光在大殿内缓缓扫过,试图从大臣们的脸上找到更多的答案 ,这场争论还在继续,而最终的决策,将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走向。
大臣们心中各自打着算盘。
那些与太子关系密切,一直以来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太子绑定在一起的大臣,自然是不希望二皇子出战。
他们担心一旦二皇子获胜,自己的地位也将随之不保。
这些大臣平日里在朝堂上全力支持太子,为太子出谋划策,协助太子处理政务,他们的荣辱与太子息息相关。若是太子地位动摇,他们在朝堂上也将失去靠山,甚至可能会被新的势力清算。
而那些一直以来对太子心怀不满,或是与二皇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臣,心中则有着不同的想法。
他们或许希望二皇子能够出战,并且获胜。这样一来,他们所支持的二皇子就有了争夺皇位的坚实资本。
他们可以借助二皇子的势力,在朝堂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大臣在暗中观察着局势的发展,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表明自己的立场。
还有一些大臣,秉持着中立的态度。他们既不想轻易得罪太子,也不愿贸然支持二皇子。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太子还是二皇子,都是皇室成员,这场皇位之争,无论谁胜谁负,他们都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官位和家族的利益。他们深知,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一旦站错队,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他们选择沉默,试图在这场风暴中保持低调,等待局势更加明朗之后再做决定。
空气仿佛都要被这沉重的气氛点燃。
大臣们低垂着头,不敢直视景元帝的目光。他们心中清楚,此刻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可能被皇帝敏锐地捕捉到,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乃至家族的命运。
景元帝看着默不作声的大臣们,心中也在暗自思量。
他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些复杂的因素。作为一个皇帝,他既要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安全,又要平衡皇室内部的权力关系。
边疆战事紧迫,他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去抵御外敌;可他又不能不顾及太子的地位和未来。太子是他精心培养多年的接班人,他对太子寄予了厚望,不想因为一场战争而让太子的地位受到威胁。
然而,他也明白,二皇子高承焕确实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以往的一些军事演练和小规模的战斗中,二皇子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和勇气。若论领兵作战,二皇子或许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又让他犹豫不决。
“众爱卿,为何都不说话?边疆战事紧急,朕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为朕分忧吗?”景元帝终于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带着几分威严和急切。
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他是朝中的元老,历经几朝,威望颇高。“陛下,老臣以为,此事关乎重大,不可仓促决定。二皇子虽有军事才能,但太子乃国之储君,关乎国本。若此时派二皇子出战,胜败皆可能引发朝堂动荡。还望陛下三思啊。”
景元帝微微皱眉,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朕自然明白,可边疆战事吃紧,难道朕要坐视不管吗?难道朝中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将领能出征吗?”
这时,一位年轻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平日里与二皇子交往甚密。“陛下,二皇子一心为国,且军事才能出众。如今边疆战事,正需要像二皇子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至于太子殿下,他在朝中辅佐陛下,处理政务,同样不可或缺。此次出征,若二皇子能凯旋而归,那也是我朝之幸,并不会影响太子殿下的地位。”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一些大臣暗自点头,似乎觉得他说得有理;而另一些大臣则面露不满之色,认为他是在为二皇子造势。
“哼,说得轻巧。”一位支持太子的大臣冷哼一声,“二皇子若立下战功,朝堂之上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岂会善罢甘休?到时候,太子殿下的地位如何能保?”
两派大臣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御书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景元帝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愈发烦闷。他挥了挥手,示意大臣们停下。“好了,都不要再争了。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退朝吧。”
大臣们纷纷行礼,鱼贯而出。
御书房内,只剩下景元帝一人。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天空,陷入了沉思。
边疆战事、皇子之争、朝堂局势,这一系列的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将影响着王朝的未来走向。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景元帝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反复权衡着利弊,思考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他召来一些亲信大臣,单独商议此事,可得到的建议也是各不相同。
有的大臣建议他派二皇子出战,认为军事胜利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而有的大臣则坚决反对,强调太子地位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朝堂之下也暗流涌动。
支持太子和二皇子的两派势力,都在暗中活动。支持太子的势力,四处拉拢朝中大臣,试图巩固太子的地位;而支持二皇子的势力,则积极为二皇子造势,宣扬他的军事才能和为国效力的决心。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各种传言和猜测不绝于耳。
最终,景元帝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再次商讨此事。在这次会议上,他将听取各方的意见,然后做出最终的决策。
御前会议的那天,御书房内再次聚集了众多大臣。景元帝神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上,他扫视着众人,缓缓说道:“朕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边疆战事关乎我朝安危,不可不重视。二皇子高承焕,确实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朕决定派他出征。”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支持太子的大臣们面露震惊和不满之色,而支持二皇子的大臣们则暗自欣喜。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一位支持太子的大臣急忙站出来劝谏,“二皇子出征,胜负难料。一旦出现变故,后果不堪设想。”
景元帝摆了摆手,示意他停下。“朕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朕也相信二皇子的能力。”
听到景元帝的这番话,大臣们的议论声渐渐平息。虽然仍有一些大臣心中不满,但皇帝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们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