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就说到这里,下面说清朝。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华夏唯二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
清朝。
皇帝们骄傲的点头,他们人数那么少,却能入主中原,当上皇帝,可不得骄傲吗?
骄傲之后一冷静,什么叫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之后呢?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眸色微沉,之前是奴隶制社会,他们大秦是第一个封建王朝,那个清是最后一个,下面该是小辰主播所在的年代了吧?
《诗经·商颂·殷武》说“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封建,乃封邦建国。然而自大秦开始实行郡县制后,新出现的州、道、府、省都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的,就连主播都说后世依旧以省为单位。想必主播口中的封建和他所认知的封建有所不同,后世之人似乎不认同所谓的封建社会。
他摩挲着竹简上写下的“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包括大秦在内的这些朝代短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加起来有千年之久。所以后世之人口中的“封建”必有存在的价值,至少在现在是极为先进的。
嬴政好奇的是,那小辰所在的年代似乎离清不远,不知道经历了什么痛彻心扉的考验,能在百十年间创造出那么神奇的物件。
说白了,嬴政看上了东方辰的平板。祖龙他心动了,他想要。
【皇太极仿明朝建制,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与明朝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都察院就是最高监察机关,设有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负责监察诸王贝勒及百官;按省区划分设置了负责各省刑名案件和稽查任务并监察地方各级官吏的十五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对口监督,刚开始是独立监察机关,在雍正时期变成了都察院下属机构。】
[笑死了,对口监督,笑着笑着泪流了下来,我连对口工作都找不到诶。]
[没关系,就算找到对口工作,上班儿之后照样用不到专业知识,该另学还得学。]
[所以这破学非上不可吗?]
[是啊,就是非上不可。]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雍正?”所有人都看着胤禛。
雍亲王胤禛一如既往地冰块脸。
“别为难四哥了,谁知道是哪辈皇帝。”胤禩为胤禛解围,胤禛的脸更冷了。
【清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是省道府县四级,边疆设有特别行政区。刚才说明朝的时候不是说总督、巡抚变成固定官职名了嘛?这不就说到了?省的最高官员就是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因此也被称为督抚制度。清朝一般每个省设一个巡抚,两个省或三个省设一个总督,但是有的省份没有巡抚,总督就自动兼任巡抚,要把巡抚的事情给做了,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乱?但总督和巡抚都是皇帝心腹,设不设、设几个都是皇帝说了算,重要地区就多设,不重要的地区就可以松一些。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职能比较特别的总督,比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林则徐就担任过漕运总督。漕运很赚钱的,康熙都默许曹寅从漕运搂银子还他六下江南搞出的亏空,也是很君臣情深了。】
[我就只记得年世兰的哥哥年大将军年总督了。]
[谁?好熟悉一人。]
[居然没看过《嬛嬛传》吗?华妃呀!]
[哦哦哦哦噢!知道了,我就说怎么那么熟,年羹尧嘛。]
[嚣张跋扈年将军,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
[破次元了,还挺和谐。]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玄烨坐在上首,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面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天幕说的都是大实话,就是有些不好听。他六下江南可不是为了游玩,盐政、文人、民心、治水……哪一个不是为了巩固皇位,不是为了大清?子清会理解他的。
玄烨拨弄着拇指上的扳指,他的儿子不少,但能担得起皇位和大清的只有先前的保成,可是现在……玄烨看了一眼胤礽,心中又气又恼,失望中带着一丝羞愧。
清朝末年。
林则徐拭去眼中泪水,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后世人所说的国耻百年啊。
如果上天有眼,如果上天有眼……
【督抚之下,各省都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长官,分别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一个主管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一个按察使主管司法和刑狱,他们都是地方监察机构的一部分。清朝比较有意思的官职还有各省设置的提督学政,又称为学台。这一官职很灵活,只要你满足进士出身,那么不论你是侍郎、京堂、翰林、詹事还是科道及部属,你都有机会兼任提督学政。而你只要当上提督学政,那么不论你原来的官阶高低,在你充任学政期间,地位与总督、巡抚平行。不过你的职责仅限于教育和科举。】
[这个和明朝的提学御史有一点点像]
[大佬啊,什么都没听说过]
[贾政后来不就担任了学政?]
[我要向老师忏悔,四大名著我连猴子都没看。]
[我倒是看了猴子,但是青少年删减版。]
[谁不是呢?抹泪,现在想看再也静不下心来了。]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斯飞快地提笔记下这句话,他早觉得有什么朦朦胧胧的东西要破土而出,可一直想不明白。
忽然他站起身,连沉重的书案都踢歪了。
李斯很激动,小辰娘子乃至后世之人都有“教材”“课本”,学的也局限于上面的内容,许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感兴趣的才会另外拓展。他们没有小辰手中那种神奇的学习用具,那么是否可以仿照后世的方法建立学校庠序、规范教材,令百官百吏黔首六国遗民向学之人学习呢?
不过这得从长计议,李斯看着面前小小的天幕,感兴趣中带着警惕。小辰娘子似乎不知道他们这些先人可以看到天幕,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都是面向同为后世之人的“粉丝”“朋友”“宝贝”们的。
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天幕相当不可控。如果可以选择,李斯宁愿后世之人才是幕后黑手,毕竟看小辰娘子和那些字幕的主人对他们大秦尤其是陛下颇有好感,基本可以判定不会对大秦不利。
【我也好久没看名著了,连实体书都没怎么看,我连考研复习都用的平板——我说到哪儿了?督抚制度好像说完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清朝的道制,这块儿有点儿复杂,我都不太想讲。刚开始道是省级的派出机构,规制非常混乱,到了乾隆时期,道的地位大不同,有了固定治所不说,还成为了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监察制度大概就是这样啦,还有边疆特别行政区管理制度没讲,也等遇到有关的题再说吧,那块儿内容有些多,一说就停不下来了。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始皇牛掰!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不是说说而已哦~】
[不愧是我祖龙!]
[政哥牛掰!]
[那个男人太赞了!]
[wuli政哥!]
[我为祖龙打call!]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心情复杂,他的大秦没了,但千年以后的人还记得大秦,还在使用大秦的制度法规,也许是一件好事吧。
嬴政忽然笑了一声,可是现在大秦还在,他还在,未来如何还不确定。
汉,高祖九年(前198)。
刘邦难得地正襟危坐,他举起酒杯默默敬始皇。
“大丈夫当如是。”他一直不曾忘记在沛县的那一天。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轻哼一声,他也很厉害的好吗?后世怎么只夸嬴政不夸他呢?
记仇的刘彻还在膈应那个猪猪和发猪瘟,凭什么始皇帝就是那么好听的祖龙。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后世竟如此尊崇始皇帝吗?明明始皇帝和隋炀帝都既骄且逸[2],后世似乎只看到始皇帝的优点。
不消一会儿,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他又何尝不是只看到始皇帝的缺点了呢。
百代都行秦政法,郡县制、皇帝制……始皇帝为他们留下了太多东西。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是个行动派,当即下了一道诏书将嬴政的陵墓待遇[3]从三等提到了一等,顺便把刘彻的也提到了提。
祖龙、猪猪[4]、二凤,这三位都是后世喜爱的帝王,民间风向必然受到天幕的影响发生变化,那么朝廷对他们的待遇相应也要改变。
赵匡胤不由苦笑,秦皇汉武唐宗,他们哪一个不是武德充沛,他们大宋倒是文人多,天幕却评价“文人坏事”“又怂又宋”“三冗两积”,之后该怎么做才好?
[1]史实参考《中国古代史》、百度百科。
[2](贞观八年)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但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贞观政要》
[4]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太祖,晋武帝,后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户,岁一享以太牢;秦始皇帝,汉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玄宗、宪宗、肃宗、宣宗,梁太祖、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各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以太牢……(《宋史·卷一百五》)
[3]在宋代之前,虽然猪肉的地位也不算高,但并没有低贱的代表意义。唐代的时候官府就曾把猪肉当做官员的福利发放,《唐六典》记载,从二品官员到亲王,每个月发放二十只羊和六十斤猪肉,而二品以下的官员就只有羊,没有猪肉的福利了。这说明在唐代,猪肉并不是低贱的食物,相对羊肉而言,猪肉反而更加稀缺一些。
“檀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在边界处恢复正常贸易,草原上的大量牛羊得以被进口到宋朝,为宋朝的贵族得以使用羊肉打下了物质基础。
——中华网《猪肉到宋代为何沦落成“贱食”?皇室引领风尚,羊肉才是“真爱”》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地方监察制度·清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