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 15 章

【好了,扯的有点远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题目。B选项讲完了,来看C选项《春秋世论》,这道题考察明清思想家著作,我们看到选项中给出的书里比较靠前的朝代名就可以盲猜作者是王夫之了。】

[熟人呐,我记得他。]

[我也记得,反清复明就是他。]

[还有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高中政治题总是考。]

[这人太厉害了,说的都是对的,比“理在气先”“心即理”先进太多了。]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隐居于船山的古稀之年的王夫之看了一眼天幕幽幽地叹了口气,他对在位的鞑子皇帝不抱有任何幻想,但满清统治已成定势,连他的儿子王敔在三年前都参加了童子试成为秀才,他这把老骨头还能做些什么呢?且让他抱着大明遗民的身份被埋进土里吧。

【是的,“理在气中”、“气”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在永恒运动,这些都是王夫之的思想,考考大家,这三个观点分别代表了什么哲学思想?】

[不记得了]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具有客观存在性,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梦回高中]

[分科后就把这些东西忘干净了]

【我也是,当是哲学生活学的可痛苦了,可谁让考研要考政治呢,只能苦兮兮的重新捡起来。大家都挺厉害的,基本全答对了,给大家鼓掌!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就是这样先进,他批判心学,批判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也反对形而上学思想。这些思想稍微有些稚嫩,但和我们现在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差不是很大。他批判理学伦理道德,反对存“存天理灭人欲” ,提出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说法。我只想说一声大佬真牛,狗屁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东西自己搞搞就行了,被有心人利用成了女子的束缚,真是呵呵。要我说,这思想用来搞科举多棒,不需要有人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真理。】

[坏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人。]

[还是大怂太弱,要是放在祖龙和猪猪时候,这狗屁的思想哪有生长的土壤?]

[哇,格局打开了。]

[确实很合适诶,宋朝那么多科学家,可惜了。]

[浮于表面,不深入探索,不搞科研,都去研究没用的学问,大怂不弱谁弱啊。]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也被创得不想说话,他已经知道大宋很弱了,不想再被天幕一遍一遍提起。

宋,淳熙二年(1175)。

再次无辜被创的朱熹已经没有力气叹气了,陆九渊心有戚戚,他被创得也很难受。邀朱熹、陆九渊聚会鹅湖讨论学术的吕祖谦静静喝了口茶,他心里也不好受,他们同属于理学,只是分支不同,天幕从根本上否定了理学“理是万物的根本”的说法。

今日过后,他们得重新修订思想,为理学找一条新出路了。朱熹和陆九渊相视而笑,他们双方的说法都被天幕否定了,还有什么可争执的呢?以后很有可能还要携手共进,照着天幕的说法搞科研。科研是什么东西暂且不知道,大概和格物一般,能让天幕中人如此推崇的必定是好东西,科研能够强国么?但愿如此吧。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目光灼灼地看着天幕,他早怀疑朱熹的学问是错的了,害他白白格竹七天病倒,不过天幕似乎是推崇格物的,难道是他格的方法不对?天幕先前列举的明清思想家其中有一个叫王守仁的,他觉得那必定是他,就是这么感觉良好。

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平定宁王之乱的王守仁罕见地迷茫了,心学是错误的吗?碌碌无为的一生啊,今后该何去何从?帝王身侧佞幸环绕,他已不期望获得帝王赏识,只望活的有价值,不枉来这人世一遭。

【接着来说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一样先进,甚至远超时代。这人反对君主**诶,他说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人财产,应该归耕地的人所有。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黄宗羲、顾炎武也有类似的说法,他的思想似乎并不奇怪,但我还是觉得好牛掰呀!】

[真的很牛掰,叹为观止的那种。]

[可惜了,资本萌芽没发展起来,清朝还闭关锁国,挨了落后的打,痛彻心扉呀!]

[真的太痛了,想想就难受。]

明,洪武十四年(1381)。

“胡说八道!”朱元璋气坏了,这个王夫之居然是大明人,还反清复明,大明不需要这样的人。要他说,全天下的土地都是他这个皇帝的,他想用这些地干什么就干什么。

【害,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不忘国耻、奋勇争先。】

[怎么突然就燃起来了]

[感动]

[有点小作文的感觉]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烨背着手在殿内走来走去,他感到焦躁,东方辰说王夫之的思想很先进,多有夸赞,已经相当明确的告诉他们以后真的没有皇帝了。他大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国耻应该就在大清末年。穷则思变,玄烨思索着未来的道路,他不想大清重蹈覆辙,可是未来没有皇帝,玄烨觉得很糟心。

不只是康熙,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都不大愉快,后世人从国耻中站起来重新发展,能够使用在他们看来是神器的工具,却依旧不是国力最强盛的,那么外邦人又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介绍了王夫之这个人,也简单了解了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最后我们来看他的作品。刚刚我跟大家说过年轻思想家作品里有朝代名的基本可以才是王夫之嘛,这个可不是骗大家的哦。王夫之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四本书有三本都带着朝代。】

[???]

[不是只有两本吗?]

[周易也算吗?]

【周易当然也算啦,诗书礼易乐春秋嘛,易是《易经》,周易当然是周朝的《易经》啦~这样比较好记,毕竟要背那么多东西,没有一点技巧会背死人的。准确来讲,《易经》有三易,分别是《周易》《连山》《归藏》。但是《易经》成书太早,当时的书籍费用又很高,我们的历史太过漫长,《连山》、《归藏》很遗憾地失传于各种天灾**当中。《周易》虽然只是《易经》的一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混作一谈。】

[好有道理的样子]

[是这样吗?总觉得哪里有些怪怪的。]

[我觉得没问题吧。]

[涨知识了。]

[那就是一本书呗。]

[我们失传的东西太多了,心痛啊!]

[诗书礼易乐春秋,《易经》少了三分之二,《乐经》只剩下一个书名。]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本就在为已经去世的弟子悲伤,得知《连山》《归藏》《乐经》失传更难掩悲绪。但他能做的很少,只能让弟子广收门徒传授学问,就像天幕所说的那样,书籍太贵了,能读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他创办私学以前,读书认字是贵族的特权。

孔丘无声叹息,礼崩乐坏,他推崇周礼,却又不知不觉间做了礼崩乐坏的推手。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轻哼一声,这就是后世挖人坟墓的理由吗?浅薄!

不过他还是命令道:“赵高,令刀笔吏多多刻录书籍,赐众臣为陪葬品。”而后他又补充了一句,“赐喜整套,再另赐喜一块地做墓地,朕陵墓边角的陪葬坑也都换成书籍吧。”

远在咸阳的喜还不知道始皇帝陛下已经不讲究地惦记上了他的墓葬,皇帝的旨意从雍都到咸阳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他依旧受到了骚扰,他的同僚们似乎都想为他提供亿点点书籍作为陪葬品,就连一向严肃认真的上官太史腾也不例外。

【回到题上来,知道了王夫之的作品名称,这道题的C选项就不是问题了,刷题的时候遇到类似的把思想家改成哲学家的题也是换汤不换药,做法和思路完全一样。】

[了解]

[我感觉我曾经会过]

[高中肯定背过,只有那么一点点印象]

[这么多东西是怎么记住的啊!!!]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自得地呷了口茶,他都这把年纪了,跟个小姑娘置什么气,都不在一个时空,天幕上的人也就仗着比他晚生了几百年,一个一个的都不如他。至少背诵这东西对他来讲毫无难度,过目不忘就是这么骄傲。

【没办法,十几本书呢,只能说不要死记硬背。既然说到王夫之,顺便把刚刚提到的经常和他组合出道的黄宗羲、顾炎武也一起说了吧。这仨人是一个组合,叫做“明末清初三大家”,思想在某些程度上也有些相似,刚刚提到他们都反对君主**——反对君主**可不是反对君主制啊,千万不要错写漏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小辰放心,漏不了的。]

[哈哈哈我不考试,小辰加油!]

[同不考乐子人一枚。]

[打工人报到!]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冷哼一声,有什么区别?都是文人的胡思乱想,得亏这些人生得晚,不然他掘地三尺也得让这群人知道好歹。

明,崇祯元年(1628)。

朱由检挥退宫人,抱住脑袋,缓缓蹲了下去。他不知道王夫之是谁,也不知道顾炎武是谁,但听到黄宗羲的名字被列在“明末清初三大家”中,他就知道,大明极有可能亡在了他的手中。

黄宗羲是万历三十八年生人,而今才十八岁,只比朱由检大一岁。朱由检知道他是因为他在刑部会审时别出心裁地为父报仇,朱由检还称赞他是“忠臣孤子”,天幕说黄宗羲反清复明,他倒也不负这句夸奖。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见天幕提起老友,王夫之露出一个舒畅的笑容,而后又忍不住苦笑。老友本来就不停被朝廷征召,这下更不得闲了。

【刚刚说王夫之的书四本有三本都带着朝代名,黄宗羲就更了不得了,三本书都带有朝代名,它们分别是《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这些书名里出现的朝代名都是偏后的——欸?我们的D选项似乎已经出来了,D选项也被排除了。BCD都被排除了之后,就剩A一个选项。不得不说这个选项太有迷惑性了,记错一个字这题就只能靠瞎猜了。】

[那是一个字的事吗?那是完全不会呀。]

[明夷待访录的明是朝代吗?]

[应该是吧?明/夷/待访/录,好像是这么断的,大明和夷人嘛。]

[有道理。]

明,崇祯元年(1628)。

朱由检面色愁苦,他该何去何从?大名该何去何从?

小年轻黄宗羲终于意识到天幕说的很可能就是他,但他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如果天幕上那个和他同名的人是未来的他的话,那岂不是意味着他要眼睁睁看着大明灭亡?改朝换代是什么小事吗?更何况大明后面是草原民族间的王朝,想到汉人在元朝的窘境,黄宗羲打了个哆嗦。

【我们来看看黄宗羲的主要思想。首先哲学上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可以说是非常朴素唯物主义了,同时带有深厚的陆王心学的色彩。政治上刚刚也说了反对君主**,深刻揭露了君主**制度的害处,还把**帝王称作害民之贼,可以归纳为“民本君客”四个字。我们刚刚也说过,反对君主**并不是反对君主制,所以黄宗羲还主张提高相权以分君权,加强学校的舆论监督力量——舆论监督这个很新鲜,似乎只有黄宗羲这里有提到。另外他还提出工商皆本,这是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好先进的思想状态。]

[也亏得在乱世,不然黄宗羲迟早被人咔嚓掉。]

[没有皇帝能容得下这么不合时宜的思想。]

[可是他活到康熙朝了呀。]

[一直躲着吧?]

[没吧,黄宗羲那么出名,好像还被清廷征召了,但他没有应征罢了。]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烨摇摇头,不可思议天幕中后世人的孤陋寡闻,历朝历代都有几个反对皇帝**的,只是黄宗羲等人写明了而已。那些文人沟沟绕绕的,都有一个天下大同梦,希望能回到尧舜禹时期,那时候天下为公,可没有皇帝,要是皇帝在意这些,得把天下的文人都杀干净了。

【黄宗羲这个人也非常有意思,他的百度百科上这样介绍:“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这一看就是干实事儿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也去搜了搜,我去,他还是个少年侦探!]

[嗯?什么男主情节?]

[他还是黄庭坚的后代。]

[还有神话色彩呢,他娘生他前梦见麒麟入梦,所以黄宗羲有个小名叫麟儿。]

[泪目了,我妈怀我的时候总梦见冰糖葫芦,于是我的小名叫糖糖,关键我是个男的!!!而且我都快三十了,我妈还这么叫我!]

[心疼糖糖一秒。]

明,崇祯元年(1628)。

黄宗羲有些理解未来的自己的想法,再不实干兴邦大明就亡了啊!

宋,元祐八年(1093)。

黄庭坚嘴角抽搐了一下,突然冒出来个不知道多少代孙,太不真实,尤其是这个不知道多少代孙思想叛逆,但愿朝中没有蠢货以此生事。

黄庭坚抱着猫儿哼着歌,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信,他受到了惊吓,他需要写信向好友寻求安慰。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这些都忘掉忘掉,考试不考。我们来看明末清初三大家的最后一个人——顾炎武。他的主要著作有三个《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和《亭林文集》。顾炎武的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成分就比较大了,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道存在于具体事物中。政治上他也批判封建**主义,但他的措施不是加强相权,而是实行地方分权。他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思想,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做了区分。另外,他也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言,和顾炎武的思想非常相似。考试一般不考这么细,但该背的都得背,万一考到了就能把分数拿到手。】

[想起来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相权和皇权才是相对的,批判封建**的话,应该加强相权啊。]

[差不离吧,皇权**下,皇帝就是中央地方权力大了,皇帝权力自然会变小。]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无奈极了,后世的小辈忒不懂事,总是把分数和考试挂在嘴边,难道做学问不应该追求更高的层次吗?想当年他在琼州求学有多么不易,东方辰拥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真是让他老人家嫉妒啊。

[1]史实参考《中国古代史》、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明清思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