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十大家已经快说完了,我们依次介绍了邱濬、王守仁、王艮、李贽、明末清初三大家,几个了?】东方辰掰着手指数了数,【已经七个了,还剩下最后三个,我就顺道说了,说完就结束本次直播,一不小心唠嗑唠多了,我才写了三题,泪目了。】
[摸摸头不哭。]
[变相复习啦么么哒。]
[谢谢小辰讲解,非常有趣~]
【陈白沙,我刚开始还以为这人爸妈起名太敷衍,后来才知道人家本来的名字不叫这个,而是叫献章,名字挺好听的,称他为白沙先生是因为他是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古代都喜欢这么叫,就像王阳明,他是余姚人,也可以称呼他是王余姚。陈白沙是宣德年间生人,宣德帝就是朱瞻基,如果不知道他是谁,那么堡宗总知道吧?宣德帝就是堡宗他爹。如果陈白沙入朝堂的话,他的人生经历应该很丰富,毕竟叫门天子就那么一个。】
[我就想问,怎么会有猪骑镇这么奇葩的皇帝?]
[瞧你说的,那不是还有宋徽宗和完颜构吗?堡宗只是综合了两个极品而已。]
[已经呼吸不上来了,妈的,想骂人。]
[完颜构是谁呀?赵构赵跑跑呗。]
[就是他把岳飞杀了啊?不愧是天下第一卧底,当了敌方老大。]
[还有猪骑镇,丢了皇位就丢了吧,关键是他又坐上去了。]
[不行,想想就生气。]
[是啊,真的很无语。]
[历史比戏剧更加戏剧。]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面色涨红,简直气不打一出来,这么一会儿已经有人将天幕透露出来的皇帝谱系呈上来了,朱元璋找不到堡宗本人,就冲堡宗祖宗下手,干脆利落地冲朱棣就挥起了蒲扇大手:“老四,你的重孙!看他干的好事!被后代嘲笑成这样!”
朱棣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呢,就被追着绕着柱子跑:“爹!什么我的重孙!你这是**|裸的迁怒!”
朱棣一顶嘴,朱元璋更气了,“你还敢顶嘴!你敢说他不是你重孙子!”
朱棣倒想否认,但他时尚的藩文名着实害惨了他,“大哥救命啊!!!大哥呢?!”明明刚才还在的。
朱元璋嘿嘿冷笑两声,“小兔崽子反了天了,你哥身体不好,你就不能让他少操点心?我早把他支走了!”
朱棣跑得更快了,简直是无妄之灾无理取闹啊!朱棣在心里大声唾骂了天幕两句,就近找了一根柱子爬了上去。
父子俩表演了一番“你下来”“我就不下来”“你到底下来不下来”“就是不下来”的亲子小游戏,被相携而来的马秀英和朱标打断了。
“妹子,标儿!”
“娘,大哥!”
“这臭小子多大了还那么淘气,我就教训一下。”
“我没犯错我爹无故打人。”
朱元璋和朱棣对视一眼,决定休战。
明,景泰元年(1450)。
朝中臣子苦笑,能活着就是幸运,谁敢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呢?要是照天幕说的那样,正统帝重夺皇位,他们的经历就更丰富了。好在天幕提前透露,正统帝已然没了机会。不过朝中似乎没有名为陈献章的官员啊。
朱祁钰垂下眸子,他想,也许他可以做些什么。
【哈哈哈感受到大家的怨气了,所有事情都要交个但是,我现在就要说了,但是,陈白沙屡试不第,于是就潜心学术了。他的著作就叫《白沙子全集》,非常简单好记。毕竟是宣德年间的人,时间比邱濬还早】
明,景泰元年(1450)。
大臣们舒了口气,屡试不第呀,怪不得朝中没有此人。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刚还为大明皇帝脸红,就听到东方辰说了这么一句话,气得忍不住指天大骂:“老夫是永乐年间生人!东方辰你不要胡说八道!”
邱濬的儿子无奈奉茶,不住让年迈的老父消消气。他爹脾气就没有小过,今天几次被气到脸红都没有大声骂人,他还挺担心来着,总算发泄出来了。
东方辰不知道她出现了疏漏,还在继续讲题,毕竟考试不考,连生僻的知识点都算不上,【因为出生时间早嘛,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明末那么蓬勃,陈白沙的学术思想受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又承接后面的阳明心学,他的思想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起的作用还挺关键。他以陆九渊“心即理”为宗旨,糅和了禅宗、老庄之学,讲究的就是一个“静”,怎么个静法呢?就是依靠静坐达到静悟自得的精神境界。真的好有禅意,我背的时候就觉得一股寺庙味儿。】
[我就好奇了,怎么做到的?]
[一直在那儿坐着不困吗?我觉得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所以叫参禅啊,一般人不懂。]
明,成化二年(1466)。
年方三八仍在国子监求学的的大龄青年陈献章身边围了一堆人,叽叽喳喳讨论天幕上说的人是不是他。
陈献章一点说话的**都没有,是他如何?不是他又如何?他宁可天幕上说的陈白沙不是他陈献章,可同祖籍同名同字出生年份相近的人有多少呢?但他真的想中进士!而心灰意冷去研究佛老庄思想的陈白沙他一辈子都没有考上!!!
【王艮的泰州学派之后还有一个学派,叫做颜李学派,顾名思义,这个学派是一个姓颜和一个姓李的创建的,这两个人名字分别是颜元、李塨,明清十大家是我自己称呼的,实际是十一个人,大家可不要被我带歪了。颜李学派主题就是反对宋明理学,颜李二人是清朝初期的,比明末清初三大家还要晚,而且这个时候清朝文人还没被文字狱荼毒成行尸走肉,所以一看这个时期我们就知道他们主张研究实际问题,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空谈性命、不谈实际的空疏学风。】
[本来想说点儿啥,打字打一半放弃了,姓李的那个人名不会打!]
[那个字就念gong,往后多扒拉扒拉就能找到了。]
[按时间排下来,他们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好多承上启下或者是相近的。]
[颜李是不是明末清初三大家的继承者?]
[应该是吧?思想那么相近。]
宋,嘉佑元年(1056)。
程颐程颢相对无言,学派之争由来已久,后世怎么就盖棺定论了呢?不过后世随便一个女娘都能拿出类似于天幕的神物,大约也是能够验证理气之辩吧?
东方辰讲题讲得随意,程颐程颢却不能随意,学问的核心要不要改、怎么改、改成什么程度都是接下来要操心的问题。
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和陆九渊也苦笑连连,天幕说科学和哲学不一样,但天幕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他们答案,他们还能将错就错吗?大宋的未来和隐患已经被天幕犀利地指出,今后该当如何还要看上位者的意思。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眨眨眼,天幕说的被反对的“陆王心学”中的“王”不会是他吧?他成的这个圣和孔子的圣不一样啊,这才过了多久他的学问便不合时宜了?
不对,那学问不是他的,王守仁重新燃起斗志,他要超越自我,做一个比王阳明还要圣的圣人!
【明末清初三大家的继承者?书上没写,我也不太清楚,实际肯定受到了影响,但颜李学派是打着延续南宋事工学派的名头,以复周孔正学为旗帜的。也不能说人家的口号不对,毕竟孔夫子嘛,也是非常讲究有用的,他给不同的学生和君主的建议都不同,而且孔子还脚踏实地周游列国了,反正后代那些儒家学子都不如他。就像大家经常说的那样,孔子看到这些学问肯定认不出它们是儒家的东西。】
[这时候就要喊口号了。]
[什么口号?]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无奈地笑笑,如果将这些后世人的著作摆在他面前,他可能只会隐隐约约感到些许熟悉,让他承认这些是正统的儒学著作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个人叫戴震,他反对宋明理学,书上给我们的大多是一些哲学思想,首先他认为道是物质实体,而且物质规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认为物质是感觉的来源,这些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我们学政治的时候都要背的。对了,他还强烈尖锐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对此我只能说批判的好!】
宋,嘉佑元年(1056)。
程颐程颢很无奈,他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希望自上而下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两人思来想去也没有发现本意有什么疏漏,如果通过“理”可以约束统治者的贪婪**,从各种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可后来这句话究竟被歪曲成了什么样子?让天幕唯恐避之不及?总之,这句话要改,但本义不能改,得换个浅显一点不容易被误解的说法。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戴震的著作,他代表作有《声韵考》《孟子字义疏证》,单从书的名字看,这两本儿感觉有点偏字典那样的工具书,不太像思想著作。前面那个确实不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音韵集注,后面那个是通过解释孟子的词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从里面抽一段话让你分析阐述戴震的思想观点。不过还是那句话,考试不考,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但古文嘛,是真的很无聊。】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戴震冲前来斥责他的好友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他能怎么办呢?他的书确实有点不太合事宜,万一惹了皇帝不高兴可能会掉脑袋,但那又怎么样?天幕夸他了!凭这一句夸奖的话,他就不会遇到危险,不过接下来他估计要经常面圣了,他这把老骨头也不知道能活几天,书也写完了,能享受多久是多久吧。
东方辰看了下时间,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惊觉聊天聊太嗨,刷题任务没完成,干脆利落的决定下播。
【我知道直播间里大多数宝贝都不考研,但还是听我罗里吧嗦的说了这么多,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等我考完研,我们就恢复正常直播内容,考研前可能还会直播几次做题,不嫌弃的遇上了记得来玩儿~拜拜,我抓紧时间刷题去啦!】
[拜拜拜拜]
[小辰下次见]
[我不考研,但看小辰讲题还挺有意思的]
[期待下回直播]
*
随着东方辰关闭直播间,每个人的随身天幕都变得漆黑一片。
各个朝代反应不一,大多数朝代的皇帝都在天幕播放时召集好群臣,天幕已结束,一个朝会大礼包安排妥妥的。小老百姓们都兴致勃勃地三五成群聊天幕新鲜事儿。
但总有一些皇帝不走寻常路。
比如离安史之乱没两年的唐玄宗正醉卧贵妃膝,醉得不省人事。
比如沉迷修仙的嘉靖皇帝,天幕一出现就让人设立祭坛,结束时正好祭拜天幕。
东方辰对这些朝代的存在一无所知,只有系统默默监测着被唤醒的这些位面的能量波动,然后选择性地断开链接、连接链接。
一些位面受东方辰影响比较严重,比如某几个位面的唐玄宗已经被赶下皇位,比如某几个位面多了本不应该存在的农民起义推翻皇权……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唤人呈上天幕的记录,从头到尾回顾了一遍,心中各种滋味交错,难以排解和言语。
东方辰把朝代更替当做寻常和规律,嬴政却不行。大秦奋六世之余烈,方才一统天下,嬴政骄傲到自以为比肩三皇五帝,将名号都改为了始皇帝,还没得意多久就被别人告知秦二世而亡,嬴政的心情可想而知。
嬴政不是没有看到大秦的隐患,只是看到还不够,还要有解决隐患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某一瞬间他曾怀疑自己,但又立刻坚定,也许原来的嬴政做错了,但已经拿到标准答案的他绝不会再错一次。汉承秦制,呵,既然天赐天幕给大秦,那么这个所谓的汉朝就永远别出现了。
比起自信满满的嬴政,李斯就不是那么胸有成竹了。作为非常了解始皇帝的人,他很轻易就能猜到嬴政的打算,无非是暂缓修建陵墓、宫室和赤道,并且模仿汉朝轻徭薄赋罢了。这样对大秦确实很好,但对法家却是一次剧烈的冲击。李斯脑筋急转,努力思考能完成嬴政目标的同时保住法家在秦国的无上地位。
因为早有准备,李斯在嬴政问策时提议,“何妨参考一下后世的考试制度呢?”嬴政将李斯的建议纳入考虑范围。至于考试内容,李斯和嬴政谁都没提,反正法家绝对占大头。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也在回味天幕中的内容,生在一个事死如事生的年代,刘彻从来不避讳死亡,更何况他还没有到畏惧衰老和死亡的年纪。他想,汉武帝,武,多么美好的一个谥号,他要让自己更配得上它。
刘彻目光灼灼的看向卫青,无声询问,朕的大将军,你准备好了吗?
卫青斗志昂扬,向刘彻行军礼,向他的君王表达他的必胜决心。
李广很酸,但他识趣地什么都没说。这场宴会是庆祝龙城大捷的宴会,可是和他关系不大。
刘彻拍拍卫青肩膀示意他站起来,君臣相对共酌,其他人也其乐融融的样子,默认暂时不谈公事,一时间宴会氛围达到了顶峰。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捏着鼻子翻看他能干的臣子们飞速写完的奏疏,从这些奏疏他能看出爱卿们都花了不少心思,但天幕出现得太突然,消失得也很突然,但没消失干净,每个人的随身天幕都还在只是无内容了而已,也不知下次出现天幕会是什么时候,会对大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早在天幕出现时,他就派遣了文臣、大将和军队去安抚民心、平定民乱,远的地方暂时反应不及,但京畿地区必然无忧。
李世民放下奏疏,盯着长孙皇后看个不停。
“观音婢,朕觉得天幕是个好东西。”李世民牵住长孙皇后的手。年前长孙皇后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开春以来她更是精力不济,连宫务都一一交托出去,而今天长孙皇后不仅陪李世民看完了整场天幕,留下来陪他看奏疏也不露疲态。李世民猜观音婢的好转一定是天幕破碎时落入身体的那道白光的作用。
长孙皇后拍拍他的手,笑说:“妾确实感觉好了很多,还是唤太医来看看为好。”
不一会儿太医就到了,顺便帮李世民也看了看,很快得出结论,长孙皇后不仅恢复了往年的康健,连顽固的气疾都被治愈了,李世民更是壮得像头牛。
“天幕一定是上天送来的好东西。”李世民喃喃道,难道这就是神明的力量?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太医来的怎么这么慢?”朱元璋不停催促着。
“叫那么多太医干什么?叫一两个就够了。”马秀英劝道。
“不行,咱不放心,刚刚那个太医太年轻,生怕他不靠谱。”
“人家很厉害的,把昏迷的你轻松弄醒不够厉害吗?”马秀英戏谑地笑道。
“妹子,你别笑咱了,这不是不敢信吗?那道白光就这么厉害?”
“怎么?你不想我活的长久?”
“这话可不能乱说,妹子,这么多年了,咱头一回这么怕,妹子标儿英儿都走在咱前头,干脆死了算了。”
朱元璋和马皇后互诉衷肠,朱标和朱棣兄弟俩自觉悄悄退场,那俩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来他们的存在呢。
[1]史实参考《中国古代史》、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明清思想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