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十四章 大哥

鲁王府一行,除了王宛,大家都很高兴。景色美,食物佳,加上世子妃和县主都待人和气,世子妃是将门之女,处事透着股直爽,狄氏不过跟她聊了半天话,已是非常欣赏她。王宜几个多得柔嘉照顾,亦觉得柔嘉大方又体贴。

只有王宛,她今日特特打扮了好久,想着在王府里艳压众姐妹,岂不知这种小女孩的心思,外露太明显,世子妃觉得好笑,柔嘉县主则是不喜这样的做派。况且赏景、用膳的时候有点过于讨好主人,实在落了下乘。因此,王宛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瞩目,回来的时候脸色很差。

临走的时候,鲁王府给王家女眷每人送了盆菊花,姑娘家们得的都是玄墨,外头一层花瓣是粉色,四散开来,中间有些黄色,往里卷曲,里面花蕊是白色,虽不如人间仙境那么珍贵,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王宜喜欢得不得了,让知书精心养在窗台下。她想着自家大哥最是喜菊,这几日也就回来了,正好可以借花献佛,不枉大哥常年给自己带的好东西。

谁知,午睡醒后不一会儿,惜元堂的琉璃就来了秋爽苑,说是四少爷的车架已经进了大门,先去给老太爷和几个老爷请安了,一会儿就进内院了。

孟氏忙带着狄氏、王宜跟效哥儿去了惜元堂,跟季氏一起等王政。虽一边说话,一边喝茶水,狄氏明显有点心不在焉,她已有半年多未曾见过长子,心里想得厉害,碍于长辈在堂,不好表现出来。

王宜也很高兴,大哥疼爱自己不说,还是个美少年,玉树临风、温润如玉绝对不是谦辞,很像书里走出来的翩翩君子,十分赏心悦目。效哥儿也知道经常给自己带好玩的大哥回家了,安安静静坐在姐姐身边,眼珠一眨不眨地盯着门纱,以便能第一个看见大哥的身影,好说给娘听。

一盏茶后,门口小丫鬟打了门纱,脆声道:“四少爷来了。”

只见一个中等个头的少年稳步迈过门槛,银白衬袍,头戴唐巾,眼若桃花偏偏身带正气。因连日奔波,稍带风霜,气色却极好,尤其看见祖母、母亲与弟妹,眼神极亮。他几步走到季氏、孟氏身前,俯身便跪,磕了三个头:

“孙儿见过伯祖母、祖母。”

季氏忙让玲珑扶他起来,“政哥儿回来了,路上可还顺利?你祖母她们可想你想得紧,快去给你祖母问个安。”

王政遂又给孟氏行礼,孟氏未等他俯身便拉他到身旁,一叠声的问:

“路上累吗?王仁伺候得可还精心?见了伯祖父跟伯父们了?给你爹请过安了?”

王政笑着一一答了,狄氏在一旁已经眼带泪意,看着渐已成人的长子如此优秀,不免心绪难平。

等回了老太太们的话,王政才到狄氏身前跪下叩了个头,轻微哽咽道:

“儿子给母亲请安,多日不见,母亲可还好?”

“好好好,一切都好,地上凉,快起来!”

狄氏起身拉起儿子,细细看了又看,觉得儿子瘦了不少,想他还小,已一个人在齐州读书考功名,身边也没个仔细人伺候,到底心疼得厉害,说话间已落了泪。

“娘偏心,哥哥回来便只顾着哥哥了,都不理我跟效哥儿了。”王宜见娘亲大有飙泪之势,赶紧起了话头拉开,狄氏这才用帕子拭了泪。

王政转身看见了牵着效哥儿的王宜,大半年未见,弟妹都长高了不少,尤其效哥儿,个头已到宜姐儿下巴了。他轻轻刮了刮王宜的小鼻子,笑道:

“就数你淘气,哥哥跟母亲最疼的就是你了,偏还这样不知足。”

他这一笑,恍若桃花盛开、落英纷纷,王宜只觉眼前都是星星,晕乎乎的,不由暗想:得亏王政是自己的哥哥,且自小立身很正,不然随便使个美男计,怕是无人能挡。

一旁的效哥儿先给王政行了礼,喊了声哥哥,就不出声了。效哥儿出生后王政已在登州求学,与这个小弟弟亲近的不多。这回看他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跟娘与妹妹说话,眼中的羡慕满满很。王政瞧着他可爱,摸了摸他的脑袋,温声道:“效哥儿长大了,可以照顾娘跟宜姐儿了。”

效哥儿登时像得了宝贝似的,笑容都要溢出来了,不自觉挺了挺小胸脯,自豪道“哥哥放心,我已经是男子汉了,有我在,娘跟姐姐必是好好的。”

童言童语更是好玩,屋里的人都被他逗乐了。季氏连连夸赞道:“小孩家家的,晓得照顾母亲跟姐姐,可见他父母教得好。”说着瞅了瞅狄氏,见她已完全平复下来,又把王政招到身前,和善的打听在齐州的大儿子一家。

“你大伯父一家子可还好?慧姐儿如何了?你大嫂嫂可还稳当?”

“大伯父一家都好,孙儿回来的时候带了书信,在前院的时候给了伯祖父,晚间想必伯祖父会拿给您。慧姐儿甚是聪明,本来大伯母打算带慧姐儿回来过中秋,谁知大嫂嫂身子不太舒服。”

季氏听着顿时有些着急,孙媳妇这胎大房很是看重,可别有什么差池。

王政一看伯祖母有些不安,立马劝慰道:“孙儿临回来的时候,大伯母已请一位致仕的老太医看了,齐州今夏暑气重,虽已中秋午间仍有些热,大嫂嫂食欲不太好,旁的都好。且,孙儿走的那天,听说大嫂嫂已好了呢。”

季氏这才放下心来,大儿媳妇特意过去,孙媳妇这胎若是有什么,可没法子跟亲家交待。她又问了大孙子王赦,王政细细答了。

在惜元堂坐了会儿,季氏晓得孟氏、狄氏也想跟王政多说说话,让他们回了秋爽苑。孟氏问了王政在王道温家里求学的事儿,再问了问齐州府的风光,便借口累了,打发他先回去洗漱一番。

狄氏带着王宜姐弟陪着儿子回了屋,吩咐丫鬟将王政带回的礼给各院送去,又让人打了水,等王政沐浴收拾后,才坐在圆桌旁,一条条问了他的起居。

王政一边逗弟妹们说话,一边仔细回了,又不免好笑道:

“娘,儿子只是出来读书,去齐州乡试又有伯父照顾,已比旁人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狄氏埋怨得看了眼儿子:

“儿行千里母担忧,你在登州读书还能偶尔回趟家,这一去齐州就是大半年未归,娘能不担忧吗?虽说你大伯母去了,但只怕也没多少工夫照看你。当初就不该听你爹的,娘该陪你一同去的。”

王政忙推辞,“幸亏您没跟着,同窗们有很多都是独自一人赴考,我已有王仁和他家小子跟着了,您再去,像什么话。”

狄氏一听这话,觉得儿子大了开始嫌弃自己了,不由眼圈一红。

王宜充分理解母亲,这跟前世家里有孩子考试的父母一样,不过有些焦虑而已。怕她娘再伤心,只得打圆场:“娘,哥哥都是秀才了,赦大哥像哥哥这么大都快娶大嫂嫂了呢。您还能时时跟在身边啊,就算不怕旁人说您黏着儿子,难道也不怕爹吃醋?”

说完,她调皮了眨了眨眼,把狄氏弄了个大红脸,又给大哥使了个眼色,王政赶忙又哄了哄,效哥儿也跟着凑话,说自己会一直陪着娘,三兄妹一起上阵,总算哄得狄氏眉开眼笑,不再纠结。

不知不觉快到傍晚了,王敛先前送了狄氏她们去了鲁王府便去城外跑马了,一回来就听说大哥回来了,忙回了秋爽苑。先去给祖母问了好,便去了大哥的屋子。见着母亲、弟妹们都在,心情更好了。

王敛跟王政相差两岁,打小一起长大,虽一文一武,感情却很好。王政读书好,也练了几套拳来强身。王敛武功佳,书法也拿得出手。两人相见,先是互相作揖行礼,又握手撞了撞肩,竟有些惺惺相惜又无可奈何的意味。旁边的王宜觉得好笑,这两个哥哥,还是有点少年稚气呢。

这一家子大半年未见,此时能得闲围坐谈天,十分自在。想着祖母必然也是想孙子在眼前的,又浩浩荡荡去了孟氏屋里。孟氏见孙子孙女齐了,很是高兴,让赵嬷嬷把屋里的点心都摆了出来,上了茶,一家人说着王政的学业,王敛的营务,王宜姐弟的启蒙,莱州城的新鲜事,竟聊到了晚膳时分。

因明日中秋是大节庆,加上王政乡试归来,即便众人都默契地未提,王老爷子觉得得好好庆贺一番,在惜元堂的饭厅摆了几桌。

桌上王宓看着王宜一家和睦,想着父母兄长都在齐州,府里只有自己跟姨娘,三哥也不像四哥待五妹妹那样跟自己亲近,非常羡慕。王安的哥哥王致虽不如王政,但也已中了秀才,倒是无所谓。王宁是个爱吃的姑娘,也不在意。唯有王宛,她们这一房没有男嗣,母亲小季氏在妹妹身后的几胎都未能保住,看着王宜兄弟如此多,不免有些嫉恨,暗地里狠狠瞪了王宜几眼。

王宜如今根本不想搭理王宛,也不知怎地,王宛跟自己就是八字不合,无事她都要搅上三分,每每跟她说话都是冷嘲热讽。她的冷屁股就是再好,王宜也懒怠去贴。说起来,王宛跟王宁一母同胞,差距为何如此之大?真教人猜不透。

中秋要准备的事很多,尤其王家在登州城算是望族,晚膳早早就散了。王宜她们回了秋爽苑,因是做客无须忙碌,在院子的石桌上摆了果品茶水,一大家子分坐赏起了月亮。王道恭虽是武夫,也还有点墨水,吟了首《山居秋暝》起头,王政即兴自作了一首,孟氏、狄氏也跟着应了应景,连效哥儿都背着小手念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宜看着眼前的景象,有些恍惚,前世的很多事情她已慢慢记不清了,脑子最鲜活的便是跟眼前的亲人的记忆,只能在心里对月祈祷,希望另一个时空的人能够平安喜乐。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