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31章

决赛命题“传承与创新”在剩余的几位决赛选手中激荡而紧张。

后台的氛围在发布会结束后,并未轻松下来,反而更添了几分压抑的紧迫感。

三天时间,构思、试验、确定并完美呈现一道能够诠释如此宏大命题的菜品,

对任何厨师而言,都是一场对心力、体力和创造力的极致考验。

周晨将自己关在节目组提供的独立练习厨房里,眉头紧锁,面前摊满了各种西餐料理书籍和分子料理技术图谱。

他原本计划的那几道融合菜,在李老那番“真传承”与“真创新”的论述下,显得根基浅薄,

甚至有可能被直接打上“哗众取宠”的标签。他必须另辟蹊径。

“创新……创新……”

他喃喃自语,目光在那些繁复的技法和新奇的食材上逡巡,

试图找到一个足够“惊艳”的突破口,却总觉得浮于表面,心下愈发焦躁。

其他几位选手也各自忙碌,有的试图在传统名菜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有的则绞尽脑汁构思全新的菜式组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焦虑。

而姜柠,在发布会结束后,便向节目组提交了一份看似简单、实则内藏玄机的食材清单后,就直接离开了演播大楼。

她没有回节目组安排的酒店,而是让林妙妙开车,径直去了市内最大的古籍书店和几个以售卖优质传统食材闻名的老字号。

“柠柠,我们这是要做什么?”

林妙妙看着姜柠在古籍书店那泛着陈旧纸墨香气的高大书架间穿梭,目光锐利地扫过一本本线装书脊,忍不住问道。

姜柠的手指在一排关于古代饮食典籍的书架前停下,最终抽出了一本影印版的《山家清供》。

她轻轻拂去封面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眼神沉静。

“找答案。”她轻声说,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答案?在这古书里?”林妙妙凑过去,看着那竖排繁体、甚至夹杂着异体字的文言文,只觉得头晕眼花。

“李老的命题,核心在于‘根植传统的土壤’。”

姜柠一边快速而精准地翻阅着书页,一边解释,

“没有比这些记载着古人智慧与生活美学的典籍,更‘传统’的土壤了。

真正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在深刻理解本源之后,自然生发出的新枝。”

她的目光在书页间流淌,那些简练的文字仿佛在她眼前活了过来,化作了千百年前山野雅士炉灶间的炊烟与香气。

终于,她的指尖在一页上停住,眸中亮起一抹了然的光芒。

“找到了。”

林妙妙探头看去,只见书页上记载着一道名为“蟹酿橙”的菜品:

【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

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

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短短数十字,却勾勒出一幅极富雅趣与想象力的食景。

“用……橙子来装螃蟹?”

林妙妙瞪大了眼睛,

“这……这能好吃吗?听起来有点……怪。”

“古人宴饮,追求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时节风物与心境意趣的融合。”

姜柠合上书,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橙熟蟹肥正值秋日,以橙为器,纳蟹之鲜,借酒醋之水汽蒸融,令果香与蟹鲜彼此浸润……

这是何等的巧思与风雅!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新精神的烹饪理念!”

她看向林妙妙,语气坚定:

“这道‘蟹酿橙’,就是我的答案。”

“传承,在于遵循古法之精神内核——对时令的尊重,对食材本味的凸显,以及那种将饮食升华为艺术的意境追求。”

“创新,”她微微一笑,

“在于我如何用现代的理解、更优质的食材、以及对风味更精准的掌控,

去‘再现’甚至‘升华’这份千年前的风雅,

让它不仅能被古籍记载,更能被现代的味蕾所欣赏、所共鸣。”

她没有选择那些需要炫技、需要复杂器械的所谓“创新”,

而是选择回归到饮食文化最源头的智慧与美学之中,去寻找那历久弥新的力量。

这恰恰是对李老命题最深刻、也最自信的回应。

...

接下来的两天,姜柠几乎不眠不休地泡在节目组为她协调的一间专业厨房里。

第一步,是寻材。

橙子,她放弃了常见的脐橙,而是费尽周折,寻来了香气更清冽、酸甜比例更优雅、果皮厚度适中的贡橙。

蟹,则必须是中秋前后最肥美的中华绒螯蟹(大闸蟹),且只要膏满黄肥的顶级雌蟹。

第二步,是处理。

她参照《山家清供》中“截顶,剜去穰,留少液”的记载,选取大小均匀的贡橙,在顶部三分之一处下刀,切口平滑如镜。

用特制的小勺,极其小心地剜出橙肉,动作轻柔如外科手术,既要确保内壁光滑干净,不能破损橙皮,又要巧妙地保留底部那一层薄薄的、饱含橙汁的“穰”(内瓤薄膜和少量果肉)。

这微乎其微的“少液”,是激发橙香、平衡蟹腥、融合风味的关键,多一分则汁水泛滥影响口感,少一分则香气不足。

每一个橙盅的制作,都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稳定。

然后是拆蟹。

这是最考验手上功夫的环节。蒸熟晾凉的大闸蟹,在她那双稳定得可怕的手中,如同精巧的仪器被拆解。

蟹剪、蟹针、蟹锤在她指间翻飞,动作行云流水,精准而高效。

蟹壳被完整地分离,蟹腿肉被一根根完整地捅出,蟹身肉被细细剔出,不能带一丝碎壳。

最珍贵的蟹膏与蟹黄被小心翼翼地单独存放,那橙红与金黄的色泽,宛如秋日最浓烈的油画。

她将剔出的蟹肉与部分蟹膏蟹黄混合,只加入极少量、几乎难以察觉的、用姜汁浸泡过的十年陈花雕酒和镇江香醋(替代古籍中简单的“酒、醋”),以及一丁点提味的盐糖。

她摒弃了现代厨师可能添加的淀粉、蛋清等任何用于粘合或增稠的辅料,

完全依靠蟹肉本身在不同温度下的蛋白质变化来形成自然的凝聚。

调味的原则是“衬托”而非“掩盖”,最大程度地保留蟹肉本身的鲜甜与本真。

第三步,是“酿”与“蒸”。

将混合好的蟹肉馅料,用小勺轻柔地填入准备好的橙盅内,不能压实,需保持蓬松,以便蒸汽穿透。

最后,在顶端铺上剩余的最饱满、色泽最亮丽的蟹膏与蟹黄,如同为橙盅戴上一顶华贵的冠冕。

盖上切下的“带枝顶”(带有一小段枝叶的橙子顶盖),用极细的竹签轻轻固定。

蒸制,是风味融合最关键的一步。

她放弃了现代便捷的高压锅,选择了古法记载的“小甑”(这里用带有蒸笼的砂锅替代),追求水汽的均匀与温和。

锅中加入的水,是融合了适量花雕酒与香醋的混合液。

火候的控制至关重要,必须保持水沸而不腾,让温和的蒸汽缓缓渗透橙壁,唤醒内里保留的“少液”,

促使橙皮的芳香油、果肉的酸甜、酒醋的醇香与蟹肉的鲜甜,

在密闭的空间内进行一场漫长而奇妙的化学交响。

时间在砂锅边缘氤氲出的、带着复杂诱人香气的白雾中缓缓流逝。

姜柠守在灶台旁,如同一位耐心的守护者,感受着锅内温度与时间的微妙变化。

她的眼神专注,仿佛能穿透锅盖,“看”到里面正在发生的风味转化。

终于,当时机成熟,她关掉炉火,却没有立刻揭开锅盖。

她让蟹酿橙在锅内利用余温继续“焖”了片刻,让风味更加融合圆润。

当她最终小心翼翼地揭开砂锅盖子的瞬间——

一股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极其复合而雅致的香气,如同被禁锢已久的精灵,猛地扑散开来!

那香气里,有橙子被热力激发后清冽而温暖的果香,有蟹肉极致鲜美的底蕴,

有酒醋经过蒸腾后留下的醇厚微酸,更有一种……

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从宋人雅集上飘来的、带着诗卷气与山林意的风雅之韵!

站在一旁,早已被这香气勾得魂不守舍的林妙妙,忍不住用力吸了吸鼻子,喃喃道:

“我的天……这味道……也太高级了吧……”

姜柠用隔热布垫着,取出一盅蟹酿橙。

橙皮经过蒸汽的洗礼,颜色变得更加深沉温润,如同古玉。

揭开那带枝叶的顶盖,更是惊艳——橙盅内,蟹肉与蟹黄保持着完美的形态,

色泽诱人,那混合着橙香、酒香、醋香与蟹鲜的热气扑面而来,令人未食先醉。

她用小银勺轻轻舀起一勺,只见蟹肉松软,蟹膏醇厚,橙汁的微酸与酒醋的香气完美中和了蟹的些许腥气,

只留下极致的鲜甜,而那若有若无的橙皮芳香,更是为这份鲜甜增添了一抹空灵悠远的尾韵。

口感层次丰富,味道和谐曼妙,意境高雅脱俗。

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像是一件凝聚了时光、技艺与美学的艺术品。

姜柠看着手中的蟹酿橙,清冷的眼眸中,终于流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

她知道,她找到了那把钥匙。

一把连接过去与未来,诠释“传承”与“创新”的,独一无二的钥匙。

然而,就在她沉浸在这初步成功的喜悦中时,厨房门外,一道不易察觉的阴影,悄然退去。

周晨站在走廊拐角,脸色阴沉。

他透过门缝,看到了那令人惊叹的成品,也嗅到了那难以模仿的绝妙香气。

一股强烈的嫉妒与危机感攫住了他。

他原本还对自己的“创新”抱有一丝幻想,此刻在姜柠这近乎于“道”的作品面前,彻底粉碎。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绝不能,让她如此顺利地在决赛中,拿出这样的作品!

他的目光,阴鸷地投向了节目组存放食材的仓库方向。

风暴,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已然开始酝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