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贾兰一家人回到京城探亲,族人们见了面甚是欢喜。连日来,大伙聚在一起相互叙说着以前家中的那些亲情往事,自是别有一番情趣。早饭过后,大伙都去忙活自己的事情了。贾岩由两个家人陪着去私塾念书了,他要等到下午才能回来。李纨和金凤领着两个孩子去了上房内室,向王夫人问好请安。他们刚说了一会的话儿,宝钗和薛姨妈也到了,她们相互打过了招呼后,便各自归了座位,小丫鬟赶紧过来给大家递上了茶。大伙边吃着茶边叙话。
这时贾兰一个人坐在屋里喝了好一会儿的茶,他闲着实在没事可做,便打算过去找二叔宝玉说一会儿话。贾兰走出了屋门,由一个小丫头领着,一径去了宝玉的住处。他们来到了屋门口处,那个小丫头先进去禀告了,宝玉听说贾兰来看他了,便立马起身接了出来。二人见了面自是相互寒暄了几句,然后他们一起来到了宝玉的书房里坐了,小丫头过来给二人递上了茶。
宝玉笑道:“今儿抚台大人光临本寒舍,叫人甚感荣耀。我们这些族人沾了巡抚大人这个官亲,脸面上风光着呢。”
贾兰听了回道:“二叔这话说得就奇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我都是你的亲侄子,我这话没错吧。我们到了一起说些亲戚理道的家里话才好,到了官场里才能说那些应付场面的客套话儿。如果我现在和二叔说话也拿腔作势的那可就没意思了。”
宝玉笑道:“此话讲得倒也不差,我侄子做了这几年的官果然是长进了,说起话来能言善辩,而且是滴水不漏,我实在为你感到高兴。你在云南那边做官,平时公务又很是繁忙,我们今儿能坐在这里说一会子话实属不易呢。”
贾兰回道:“事情确实如此。我母亲和我一直想着回京都来看看老爷和太太,尽一些晚辈的孝心,自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乐,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只可惜我在云南那边公务实在繁忙,回京城一次甚是不容易,当上了这个官便身不由己了。”
宝玉笑道:“我侄子难得来一趟京都,平时更是没有时间去逛街和看热闹。今儿不如我陪你进城里转一转,瞧一瞧这京城街头的景致和这里的民风习俗,与你们云南那边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你看如何?”
贾兰听了立马高兴地回道:“那敢自好,二叔此言正合我意。咱们这就坐上我的轿子进城吧,我们也好早去早归。”
宝玉含笑道:“今儿我坐上了抚台大人的官轿便沾上了好运气,说不定我以后也能当一个官呢。”
贾兰笑道:“二叔该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我知道二叔更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既不喜欢太过辛苦的做事情,更不愿意受官场里的那些繁杂的规矩和人情事故所约束。”
宝玉听了回道:“侄子的这番话是说对了。我天生就不是一个当官的材料,何必还要故意的难为自己呢。”
叔侄俩一边说着话儿,就来到了大门的外面。他们坐上了贾兰的蓝呢大轿,便一径往街里走来。贾兰很有兴致的从轿窗中往外瞧着街道上的行人和景色,他不时地会提出一些问题,宝玉坐在旁边一一的解答。
贾兰笑道:“我才看了好一会儿,我最直接的感觉是,京城里的百姓生活得相对悠闲自在,办事情有条不紊。他们日常生活的节奏感不强,好像不太喜欢出去辛苦地做事和赚钱。”
宝玉听了笑着回道:“我侄子到底是个二品的巡抚大员,每到一处首先留意观察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这个是让你说着了。你看京城里的这些百姓们生活得是多么的随意和潇洒,一些人每日只是热衷于听书看戏,喝茶乘凉,收藏古玩,或是去逛一逛庙会,这些个事情和爱好已经占去了他们很多的时间。毕竟世上的银子是赚不完的,他们对此事想得很开。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光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要紧的。”
贾兰开心地笑道:“这京都内城果然是大清王朝的盛世尚都,只有亲眼看过了才会知道呢,的确是名不虚传。这城里的街市景色繁华且热闹,行人甚是悠闲自在。走,我们再往前面瞧瞧去。”
宝玉听后立马劝道:“我侄子既然这么喜欢京城,以后想个办法调来京城做官不就得了。”
贾兰思忖了片刻,回道:“这话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是仔细地想想还是我们那边更好些,山高皇帝远,做事和为官会相对自在些。这京官儿哪里是容易做的,这边的水太深,再说了我们贾家在朝廷里现在也没有个照应的,根基不牢靠终非是长久之计。”
宝玉听了笑道:“那倒是。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朝廷里有人好做官吗。”
叔侄俩在城里又闲逛了一会,便打道回贾府了。他们进了大门后,一径来到宝玉的书房里归了座。这时有家人过来给他们倒上了茶,叔侄二人边说话边吃茶。
宝玉问道:“这会子我们刚好得了闲,我一直都很想知道,我侄子这为官之路为何走得如此通畅?一路加官进爵,紫袍加身,风光无限,真的是叫人羡慕不已。”
贾兰思忖了片刻回道:“首先自小要读好书,做到榜上有名,这是个走上仕途之路的前提条件。人这一辈子总会有些机会的,而且这些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来了,你能抓住你便成功了。这个问题就像是下棋一样,一步走对了步步都顺当,一步走错了便会全盘皆输。而且这些年我在外面做官,也吃了不少苦头和挨了不少累,哪里是容易的。”
宝玉想了想,说道:“但是辛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这个就好。我只是对侄子如何当上了二品的抚台有点好奇,甚至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竟这个官职实在是不低了。”
贾兰听了笑道:“怎么,二叔现在也对做官有了兴趣?如果你喜欢,可以去云南,我可以在当地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差事做。”
宝玉回道:“我这个人并不适合当官,我只是随便地问问。因为我更喜欢随心所欲和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无拘无束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过了。我之所以还俗回来,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贾兰笑道:“人各有志,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是能随自己的心愿过日子便好。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二叔和我都生活在荣国府里,那里虽然人多又热闹,但我和二叔在私下里的关系一直都是挺不错的。”
宝玉道:“谁说不是呢,那时的我每日只知道寻开心、找乐子。你则是每天忙着读书学习,现在你高官厚禄,终于得到了回报不是。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叔侄俩正说着话儿,这时宝钗从外面回来了。贾兰见了,赶紧站起身来向宝钗说道:“婶娘安好,侄儿特意过来给你们请安了。”
宝钗笑道:“我贤侄是几时过来的,且坐下说话吧。”
这时一个小丫头过来给大家倒上了茶后,顺手放下了帘子便出去了。
贾兰笑着回道:“我来这里已经有些时候了,我和二叔天南海北的聊了好一会。这大头午的,婶娘出去忙些什么要紧的事情呢?”
宝钗道:“我才去太太那里坐了一会子,大嫂子和你太太金凤也在那里呢。今儿抚台大员忽然来访,叫我们见了有些不知所措呢。”
贾兰听了笑着回道:“婶娘如此说话,叫侄儿以后真的不敢再来了呢。”贾兰此言一出,三人皆大笑起来。
贾兰问道:“贾岩这是去了哪里?何不叫他过来一趟,我现在很想见他一面呢,难得和他说上几句话。”
宝玉道:“他这会子去私塾读书了,恐怕晚些时候他才会回来呢。”
贾兰问道:“贾岩现在读书是怎么样的?他肯用心学习吗?他是发自内心的想读好书,还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才去读书。”
宝钗回道:“小孩子哪个不喜欢玩耍?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平时我们多给他讲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和读书的重要性。其实贾岩这孩子读书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他也很贪玩。老爷有时会过问岩儿读书的事情,或是叫他过去背诵几首古诗,所以我们平时也不敢太放任了他。贾岩也是承袭了宝玉的本性,本能的有些惧怕老爷。”
宝玉思忖了一会儿说道:“难道岩儿这孩子只有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这一条路可走吗?我是不太喜欢这些东西的,所以我也没有刻意地逼着岩儿整天去读这些书。”
宝钗听了皱了皱眉头,有点儿不开心地说道:“你这话儿说得好没意思,这些书本里的东西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不读好了怎么行,读书不就是为了去考取功名,然后再走仕途之路吗。你已经是这么样了,难道还想拉贾岩的后腿不成。”
贾兰说道:“是婶娘说的这个道理,一般平民百姓家里的孩子如果想入仕为官,通常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宝钗又道:“这事儿不是明摆着的吗,你看兰哥儿当初不是读好了这些书,后来才入仕做了官吗。古人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事到如今,你可要想明白些才好呢,自己这辈子就是这么样了一事无成,千万不要再耽误了岩儿的前程。”
贾兰道:“当年我二叔也考中了举人,而且他的名次还很靠前呢。”
宝钗听了,不开心地唠叨着:“只可惜他当初不想走入仕为官的这条正路,非要跑到山上去,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神仙,这个谁也拦不住他。放着阳光道他不走,偏要去山上找苦吃。到了后来他还是得乖乖地回家来,过一个平常人的日子。”
宝玉在一旁听了,有点不耐烦地说道:“你还提这些过去的事情做什么,叫大伙听了都不痛快。”
贾兰思忖了一会说道:“如果贾岩以后打算走入仕为官的这条路,这些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读书还是要读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些,但是对大家来说都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想当官还有其它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比如说要了解社会上的风俗习惯,官场里的一些规矩,如何接人待物等。”
宝钗听了笑道:“是兰哥儿说的这个理儿,孩子读书虽然付出了辛苦,但以后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贾兰又道:“除了我上面说的,要想当好官还要做到:对上面低三下四,对下要横眉相对,说话时见风使舵,办事要随机应变,背后相互勾心斗角。所以说做了朝廷里的官,表面上看着挺风光的,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甚至要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一个人活在世上,真的是很不容易。”
宝玉听了贾兰的这一番话,便立马拍手笑道:“凭我侄子这么说,我的心里倒觉得安稳了些。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说假话,或是低声下气的去讨好献媚别人,对上司阿谀奉承以获得好处。这些个事情对我来说,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还要难些呢。我不但是做不来,而且更是学不会的。”
宝钗听了他们二人的这番对话后,颇不以为然地冷笑道:“此言差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兰哥儿现在做了大官,所以他才会坐在这里趾高气扬的高谈阔论。依我看来,兰哥儿说的也谓见得是心里话。我来问你:现在有两个差事让你选择,一个是在朝廷里做官,可能会委曲求全;另一个是在乡下种田,自由自在,你想选择哪一个差事做?”
贾兰一听宝钗说话认起真来了,他便坐在那里笑而不语。贾兰思忖着:“我原本的用意是想在家里发一发牢骚,诉说一下我这几年做官的苦衷。另外也是好意地劝慰二叔几句,不要为当不上官而懊恼。做官这件事其实是很难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官,更不是当上了官,这辈子就完事大吉了。当了官一时觉得挺风光,但是哪一天上头为了什么事情怪罪下来,你便知道这个官其实是太难做了。”
宝玉坐在一旁,见他们的看法南辕北辙,又有些相互争执不下。他便赶紧出来打圆场道:“我们只是坐在家里随便地说些闲话,各自也不必太过认真了。否则,大伙说话时便拘谨了,不能推心置腹地说些心里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宝钗见说,也缓和了些口气回道:“这样说话倒是使得。但是小孩子不去用心读好书,到了任何时候都是没有出路的。天下的父母哪个不是望子成龙的呢,不能金榜题名得到功名,当不上官就是没有本事,就得一辈子受穷。不但叫别人瞧不起,也只能乖乖地在乡下种田。”
贾兰又道:“一个人趁年轻时多读些书是对的,可以知道很多如何做人的道理。其实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去做官。但是官场里有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叫人无语了,有些甚至是与书本上讲的道理格格不入。比如说一些官场里的人尔虞我诈、栽脏陷害、行贿送礼,这些行为在官场里都是屡见不鲜的。如果你事先没有一个思想准备,你是一个非常正直和守本分的人,你的这个官就很难做下去了。”
宝玉听后笑道:“我侄子说的很是有些道理。我闲时也喜欢在家里读些书,但只是为了消遣时间,和多知道一些道理而已。”
宝钗道:“我看你的书也没有读明白了,对做官的事情更是一窍不通,真的不知道你喜欢干些什么。”
听宝钗这么说,三个人不由得都笑了。
贾兰又道:“不管我今日在这里说了些什么,你们都不要太往心里去。有些话憋在心里太久了,但也只能是和家里人说一说,发一下牢骚仅此而已。在社会上好官难做,一些人做了官后反倒是学坏了。”
宝玉点头道:“你说的是实话,这个我完全相信。”
贾兰思忖了一会又说道:“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很多书,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读好书,但是他们最后也都做了大官。”
宝钗听了忙问道:“他们是谁?兰哥儿只管说来听听。”
贾兰回道:“情况是这样的,有些人是跟着皇上打天下的功臣,或是他们的儿孙后代。他们的这个官职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宝玉在一旁问道:“另一部分人呢?”
贾兰说道:“这一部分人其实也不在少数呢,有的人是世袭了祖辈上的爵位,有的人则是花了大钱捐了一个官当。这其中的一些人后来还做了大官呢。”
宝钗听后用鼻子哼了一声道:“不管怎样说,人家能当上大官就是好样的。不但光宗耀祖了,以后连儿孙后代都跟着受益和沾光呢。”
这可真是男人不入仕,妻子干着急。接下来,几个人又谈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贾兰便起身作辞,回屋去了。
贾兰一家人在京城里小住了数日,他们去城里往各处热闹的地方逛了一逛。分别去了前门大街、雍和宫、和大钟寺等景点瞧了一瞧。随后他们在城里又买回了一些当地的京城特色小吃。因为贾兰有些公务在身不便在京城久留,随后他们收拾好了行李,又和贾政和王夫人等几位家人,十分不舍地告别后,便上轿启程回云南去了。
这一段时间,宝玉虽然常去一家私塾里教书,担实际上他并不热衷这个差事,只是不得已地做个样子而已。因为宝玉知道,如果他整日待在家里不出去做事情,无所事事地混日子。老爷见了一定会心烦,没准他一时不开心,还会当着众人的面数落自己几句呢。
这一天,宝玉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吃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桌上一个叫韩双的朋友问道:“近日我听别人说宗学里有一个文职的位置正空闲着呢,不知贾兄是否对这个差事感兴趣?我倒是觉得,这个差事要好过去私塾里教那些顽皮的孩子读书念字。”
另一个姓董的朋友说:“以贾兄的文笔和能力,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而且贾兄以前还得中过举人,这次为什么不过去试一试呢?在宗学里做事,有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结识一些社会上的名流志士,因为在宗学里就读的学员,基本上都是皇室和贵族的子弟,这些孩子的家族背景十分强大。”
宝玉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说道:“听你们这么说,我对这个差事立马就有了兴趣,如果我能被宗学聘用了,这要好过我去私塾里教那些调皮淘气的孩子。韩老弟你只管帮我打听着消息,事成之后我必请你们二位吃酒。”
韩双回道:“我们都相处这么久了,吃酒是小事,能帮贾兄找一个称心的差事做才是要紧的。”
又过了些日子,那位叫韩双的朋友给宝玉捎来了口信,说宗学里的一个主管叫宝玉过去面试一次。宝玉回去做了一些准备,便前去宗学应聘,最后宝玉还真的被宗学府给录用了。宝玉得到的这个差事是在宗学里做文职和教务助理。
宝玉回到了家里,他告诉宝钗说:“我现在已被宗学府录用了,以后不必去私塾里教书了。”
钗宝听了,自然也是十分的高兴,她告诉宝玉道:“右翼宗学里的学员基本上都是宗室或贵族的子弟。你得了这个差事做十分不容易,以后你在那里做事一定要仔细些才好呢。”
宝玉回道:“这个我当然知道,这总比去私塾里教那些顽皮的孩子读书要强得多了。”又过了些日子,宝玉便去右翼宗学里做事了。
虽然宝玉在外面新找了一个不错的差事做,但是他那里赚的钱并不是很多。好在王夫人时常会给家里添补一些银子,加之宝钗这个大管家办事情也喜欢精打细算,所以现在可以维持着家里的日常生活的正常开销。
宝玉在家里闲着无事可做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做上两首诗。但由于他的心情不畅没有意境,人到中年又不得志,自然写不出什么像样的好诗来。多半是以诗发些牢骚,或是宣泄一下自己的情感而已。
宝钗看过了宝玉作的那几首诗后,她摇着头说道:“你还是不写为好,这几首诗既没有什么格调,意寓也肤浅。诗言志,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哪里能写出好的诗句来呢。”
宝玉回道:“不写诗也好,那我就作几幅画吧。我也不能吃饱了肚子,整日就躺在炕上望房扒呀,人总是要找点什么事情做才好,消闲解闷呗。说来说去,还是白天在宗学府里做事情时好些,我的脑子一般不会胡思乱想的。”
这些日子,宝玉在宗学府里做完了事情后,便匆忙地往家里赶。他吃过了晚饭后,便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作山水画,绘画可以让宝玉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乐趣。宝玉绘画的主题是,专画一些名山大川,或是奇峰怪石。宝玉本人又是衔玉而生的,所以他对自然界中的山石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
另外宝玉在多年以前出家的时候,曾随师傅一起云游过几座名山,这些青山绿水,悬崖峭壁也给宝玉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实宝玉在内心里是非常崇拜大自然的,因为它是永恒的、坦荡的。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便会被它容纳百川的胸怀和气概所感染,从而看淡了人世间的那些烦恼和名利。你会觉得人世间的一切繁杂琐事,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所以,当宝玉在书房里专心做画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这个时候宝玉是没有一点烦恼的。
宝玉思忖着:一些人能够史上留名,是因为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他们创作的著名艺术作品,这些不巧的杰作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即使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洗礼和岁月的流失,它们仍然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并为历代帝王和文人雅士所珍爱和收藏。
这一天宝玉回到家里后,他先去了上房内室,向王夫人问了安好。王夫人笑道:“我儿今日回来的早些,快坐下歇歇吧。宗学府那边的差事近来忙得很吗?”
宝玉回道:“还好。平时也不算忙,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有事,所以要守在那里。母亲的身子近来可安好?”
王夫人道:“我还好。只是老爷这几日瞧着没大有精神,饭也吃不了几口,他毕竟已是七十几岁的人了。什么时候你得空了,出去找个大夫来家给他瞧瞧,看他哪里不舒服。”
宝玉答应道:“今儿天色已晚了,明后天我就出去给他找大夫。我这就过去看看我父亲,问问他哪里感到不舒服。”
随后宝玉出了王夫人的房间,一径来到了贾政的屋里,他见贾政刚迷糊地要睡着,便轻手轻脚地转身回屋去了。
随后宝玉来到书房里,他继续把自己昨天没有画完的那一幅山石图,又细细地勾画了一会,一直画到自己满意为止。随后宝玉把它挂在墙壁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他觉得还不错。宝玉叫来宝钗,他指着墙壁上的那幅山石图问道:“这一幅画是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完成的新作,你仔细瞧瞧它画得怎么样?”
宝钗看了看墙上的这幅画作,说道:“总的来说还算画得不错,画出了山石的奇峰险峻和壮观,右边的留白也恰到好处,比你先前画的那几幅强得多了。”
宝玉笑道:“既是如此,以后我便打算用心作画。甚至是把它当成一个职业,用画作来养家糊口,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宝钗思忖了片刻说:“我觉得这个主意不怎么样,一是你能不能坚持画下去还很难说,二是你画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被人家认可还是个未知数。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宗学府里做事情吧,不要总是异想天开。”
宝玉不以为然地笑道:“以后我没准真的会成为一个有名气的画家呢。不但可以赚钱,还能给后人留下一些艺术作品,名利双收呢。”
宝钗听了连忙劝道:“你现在可不要高兴的太早了,难道你没有看到一些画得很不错的画作,常年摆放在古玩店里,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出钱买下它们吗。除非你是像唐伯虎那样有名气的画家,他的画作现在大伙抢着买,连乾隆皇帝都喜欢呢。所以你不要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否则到头来只会是一事无成的。我们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现在才是最要紧的。”
宝玉说:“我的画作实在卖不出去,能换回几壶酒吃也是好的。”
宝钗回道:“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谁也管不着。但是人每天不吃饭不行,不吃酒还可以活着。”
又过了几天,宝玉对宝钗说道:“这几天我突然有了要写一本小说的想法。我打算用几年的时间,把咱们贾家从兴旺到衰落的这个过程,写出一个完整的家族传记故事来。因为这几天我总是在梦中回到了大观园,许是那几个姐妹给我托了梦来。大观园里的那段生活魂牵梦绕,叫人终身难忘。”
宝钗听后冷笑道:“你一会儿想当画家,一会儿想做诗人,混开什么玩笑呢。你以为你还是当初大观园里的那个十几岁的宝玉吗,整日想入非非。你现在也老大不小了,应该想办法把你在右翼宗学里的差事做好了,叫一家人以后能吃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
宝玉思忖着,说道:“我们贾家的家道中落我既有责任,也无能为力,要想重现贾家过去的辉煌是不可能了。但是最近我一直在心里琢磨着,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好,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把我们家族所经历的一切,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这一条路可走。我只有在有生之年把这本小说写出来,我的心里才会觉得痛快呢,精神上也有了寄托。如果我能创作出这部小说,便给了祖上一个明白的交代,我就是死了也安心了。”
宝钗见宝玉执意要写一本家族传记小说,便劝道:“写一本小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现在想干什么,谁也拦不住你。你现在已是人到中年,想着要做成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
宝玉听了笑道:“这个叫你猜着了,你觉得怎样?”
宝钗道:“但是无论什么事情,你都要分清急重缓轻才行,一会儿你过去叫贾岩要好好读书,并让他先背诵几篇文章来。这些日子老爷的身子不大好,所以才没有让贾岩过去背诵文章。我想再过几日,如果老爷的身子强些了,他必会叫岩儿去他的书房里背书的。”
宝玉道:“说得正是呢,前几天我刚给老爷请了个大夫来,先生给他仔细地瞧了瞧,并开了两付中药。等老爷把这些药都吃完了,再看看他的身子是否会转强。”
随后,宝玉来到了贾岩的房间里。他看着贾岩的书桌上面摆着几本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顿时感到有些无奈,便问他:“我的儿,你可喜欢读这些读书么?”
贾岩回道:“喜不喜欢都得读,学堂里的老先生专爱考问这几本书里的内容。一时如果背诵不上来,先生不高兴了,便会使用戒尺打手心,有时还要被罚站呢。前些日子,爷爷叫我去他的屋里背诵文章,我只是忘记了一小段文章,爷爷当时便不开心了。这些日子爷爷生病了,才没有叫我过去背书。”
宝玉听了笑道:“很好,我儿果然是个肯用心读书的好孩子,将来必是个有成立的。说不定你以后还会为贾家考取个功名呢,既可以光宗耀祖,也为你父亲的脸面添些光彩呢。”
贾岩道:“爷爷前些日子告诉我,年纪小的时候不用心读书,长大了便找不到差事做。不但没饭吃、没衣穿,还会被别人嘲笑呢。”
宝玉又告诉贾岩道:“岩儿你记着,读书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学累了要适当地休息一会,便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还要温故而知新。否则,你的学习效果就不好,学的快忘的也快。”
贾岩回道:“我早就知道这些了。我母亲告诉我说,在屋里读书如果是时间久了,头脑有些疲倦了,就可以到院子里玩一会儿,适当地放松一下精神。否则,学得的知识就不扎实。”
宝玉又和贾岩说了一会儿闲话,便回屋里歇着了。
第二天的早晨,宝玉一径去了贾政的屋里,看看他的身子是否强些。这些日子,贾政的身体一直不算太好,他也没有什么胃口吃东西,整个人看上去比以前消瘦了不少。虽然宝玉请了大夫到家里给他仔细地瞧了病症,也吃了药下去,但是贾政的身体一直未见大好,他的身体也比较虚弱。贾政现在毕竟是七十几岁的人了,现在全家人都在为他的身体感到忧虑不安。
宝玉来到了贾政的屋里,见王夫人正坐在炕前的椅子上,她愁容满面地对贾政说道:“老爷,这些日子你的身子虚弱得很,想必是要多吃些饭才好呢。总是不想吃东西怎么行,平常人不吃东西身子还吃不消呢。”
贾政无力地回道:“不是我不想吃东西,我总是觉得没什么胃口。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消化功能也弱了,吃点东西下去就觉得肚子饱了,便不想再吃了,肚子有时还胀得慌呢。”
宝玉见了,在一旁说道:“等明儿我再去找一个好些的大夫来,给父亲开些健脾胃的药吃吧。”
王夫人道:“宝玉,你要想办法找到医术高明些的大夫才行。先前找来的大夫必是不中用的,估计他们十有**是出来混饭吃的,他那里能医得好病症呢,说不准还会误了事呢。”
宝玉道:“再过几天,我出去找熟人和朋友打听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认识好些的大夫。一定要请一个中用些的先生到家里,给我父亲仔细地瞧瞧。”
王夫人道:“这样使得。宝玉,你现在就去厨房里,叫她们准备两样细粥和小菜,我在这里劝着老爷尽可能的多吃些。”
宝玉答应了一声,便起身去了厨房。
[抱拳][抱拳][抱拳]谢谢大家的支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 16 章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