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题目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开个玩笑”,一不小心说出大实话了。

顾徘之的表情变得很微妙。

“咳,我们那会的考试制度比现在要成熟,每年都会有固定的考试。教育体系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明确分开,因为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具有弹性学制,一般人十八岁考大学,但我自己就见过十二三岁考大学的,这种人特别少,但也不是没有。”

韩梅在高考场上就遇到一个天才型选手,不仅中考跳级,高考也跳,就坐在她旁边,考得估计比她好。

顾徘之露出有点疑惑的神色,“什么是初中和高中?”

“你们没有初高中吗?”

“我们有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和实业中学,应该是还没有产生高中和初中的分化。”

民国的教育制度让韩梅觉得有点始料未及,初高中和文理分科都是后来产物,但高等小学这样的称呼又难免让人心生怪异,实业中学和后来的职业中学倒是差不多。

“韩小姐会缝纫吗?”

“什么?缝纫?”

“这是女子的中学必学。”

“。。。。。。这个真不会”,打扰了,我真是一无是处。

我曾想过凭借我十二年的考试功力来成为一名精英学子,谁料到生活给了我致命一击,韩梅如是想到。

顾徘之善意笑笑,韩梅回之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两人顺便还聊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一下怎样更好的理解孟德尔定律,原来即使是高考的千军万马独木桥走来,来到民国也仍然是平平无奇的人。

顾徘之的那份考题是很多学校不同年份、科目的集锦,虽然不够系统,但已经有后来模拟题的样子,学霸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学霸,韩梅拜托顾徘之把那份题目借她抄录一份。

顾徘之一贯了他的大方慷慨,把题集给了韩梅,自己拿了韩梅那本翻译本纠正词句错误。

韩梅一边抄题一边做题,遇到特别有意思的题目会加个标注。

民国的大学考试题量比之高考要小得多,比如国文就只有两题,一题相当于写作文,一题是把一段古文标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现代文。

这个韩梅可占了大便宜,只要注意部分词句的不同即可。

英语也不难,韩梅最差的听力不在其列,题型无非两种,中译英,英译中。

数学这一门则分的很细,分成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这四种,但数学题的难易程度简直在漂移,简单的可以有tan30°=___这样的送分题,难的有切线与经过切点之弦所成之角可用其截弦之半量之,证x=1/2x\'这样韩梅不太看得懂的题。

最让人意外的是,居然出现了“何谓圆?”这样形而上的题目!

但理科的自由度也比较高,可以在五题里自选三题,那这样看拿下这一门也不太难。

物理和化学同样稳定,这是还没有出现让人头秃的物理大题和化工流程题。这两门考察的更倾向于对概念的理解,物理里常有用实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化学里解释可逆反应,溶解度这种名词。

但韩梅没想到她的滑铁卢竟然是生物和历史。

民国是没有生物这个学科的,它被归类于博物,博物里包含植物、动物、生理、矿物,而着重考察的是前三门,完全戳中知识盲点。

试述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之主要区别?全靠背常考植物的韩梅???

试任以一被子植物为例,绘图述明雄蕊之构造,并述其成熟后各主要部分之变化。这好像是初中的内容???

试述鸟类之生殖器系统。为什么要考这个?

脊椎动物赤血球之形态有无不同之处?请问赤血球是?

说明人类第一对、第二对、第五对及第八对脑神经的功用。啥???

韩梅觉得自己在这一科把握最大的是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分裂,光合作用一类的,毕竟试述蚊虫之生活史这样的题目真的很歧视现代人。

历史总体是过的去的,但点在于很多题目需要解释名词,但凯洛格条约这类的名词她很陌生,各国租借港湾略述对一个理科生也不太友好。民国的翻译和后来也不一样,马可波罗就变成了马可孛罗。

民国考试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某些学校是教会学校,采用全英文的试题,要想考试先得英文过关。

除了知识盲区,一本现代人在民国做题算得上是一件快乐事,遇上一份所有题目都会做的试卷,是考生的莫大欣慰。

“我之前一直没有问,韩小姐想考哪一所学校?”

“没想好,你想考什么?”韩梅随口答道。

“清华学校。”

顾徘之的声音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好像只是在说今天吃个蛋炒饭这样的事情。韩梅脑子里闪过无数弹幕,清华还行顾徘之。

我们先定个小目标,先考它个清华。

韩梅艰难抬头,“我觉得,你的清华,和我的清华,不是同一个清华”。

“清华确实很特别,你们那时的清华也是八年制吗?”

八年???建筑学也只是五年?

“不是,一般四年制,特殊专业五年制或七年制,哪来的八年制?”

“八年制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最一开始是各为四年,但民国十年开始,增添了初等大学,中等科的招生很严格,一般是各省份选拔资送,年龄限制在十一到十三岁之间,只要成绩合格,就直接升入高等科,无论是毕业还是留美,都会根据成绩的进行评判。”

对了,韩梅这才想起来,梁思成先生和吕彦直先生的生平,梁思成读了八年,而吕彦直只读了两年,刚好对上。

“清华学校有插班制度,每年会在一二月在报纸上刊登招生之年,每年都有很多人赴考,有些是中学毕业生,有些是大学一二年级的肄业生,竞争很激烈。”

我知道竞争很激烈,但为什么好像没有在您的语气和神色中感受出竞争很激烈?!

“可是,上海的圣约翰也很好,为什么不读圣约翰?”

上海圣约翰大学声望极高,如果要留学的话,更是极佳选择,在美国某些名校拥有免试资格,被称为“东方哈佛”。

“我很欣赏清华的一个举措。”

“很多学校都有特定的招收范围,比如圣约翰的学生多来源于所谓‘圣约翰教育圈’,他们会设置自己的附属中学或者所谓‘承认中学’,只从这里面选人,这就是精英教育。”

“但是清华没有,清华一直坚持不设立‘承认中学’,而是从全国范围的考试选拔中学人才。”

韩梅大概能明白顾徘之欣赏的是什么。

韩梅读的大学有一点特殊于其他学校,大多数的学校会在建筑类及设计类学科加试美术,即使分数线达到了,如果加试不通过,也会被转到其他专业。

但是她就读的学校没有加试,她的美术老师这样解释,“这是我们这所学校的坚持,因为我们相信,即使是零基础,即使开端要比别人低,我们也可以培养出一样优秀的人才。”

这是我们这所学校的坚持。

这也是我们这所学校的风骨。

不好意思,本篇些许删改,清华的学制过于复杂,为了后面的剧情,略写一点

这里会有一点私设,还没想好,本来想给女主开个挂做个高等班插班生,但是现在不太愿意放弃另一段历史

关于最后一点我确实很欣赏清华,但大家不要觉得清华就没有缺点了,后面会写

试题出处《民国老试卷》,真的找不到1922年的清华的题,而清华的题几乎都是四十年代的只找了1933年北平师范的,大家见谅

文献参考很多,能找到几乎都看了,主要是这两篇

张铭雨《民国时期清华招生制度沿革初探》

金富军《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考试制度考察》

开了个推书集《无用录》,主推实体书,这篇文涉及的实体书目都放到那里,大家感兴趣点个收藏

我还没开始画地图。。。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题目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