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市场有点超出韩梅的认知,这同现代的市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东安市场有一个很气派的门面,往里走先是一部分的空地,有很多人在聚集在这里看杂耍。
韩梅也站着看了一会,顺便给了点打赏。
到了现代的时候,杂耍已经式微,民间杂耍团没有固定的表演地点,往往是一辆大货车背负着所有行李走南闯北,韩梅自己也没有看过民间杂耍。
东安市场最初的成立与这些小摊贩和杂耍艺人分不开。
北京原本的城市规划非常混乱,商户们沿街叫卖,有碍视听,加上东交民巷的成立与故宫建筑群的不协调,规划市容,势在必行。
而东安市场这块地皮原来是吴三桂的宅地,后来他反叛之后,又变成了神机营的练兵场。清朝中后期,神机营日渐懈怠,这里又变为了空地一块。于是当时本就有不少小贩占据这里的有利地势,开设地摊。
后来种种原因之下,也为了更好的管理,东安门外大街的铺商被集体迁到此处经营,因为离东安门大街近,故称“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更像是一个商场,里面店铺和摊位混杂,大概有一两百家店铺,摊位更是数不胜数。这两者有一种奇异的融合,更像是一种相互成就,商铺愿意把小利让给摊贩,摊贩为整个市场带来更大的人流。
现代的市场基本上是经营类型基本只与食物有关,但东安市场像一个大杂烩,不仅有戏院和影院,里面的经营更是应有尽有,食材,水果,文具,甚至是布庄,照相馆,简直让人大开眼界。
韩梅也不赶时间,走进去就瞎逛一通。
东安市场里面的规划实在不怎么样,非常混乱,道路如同棋盘交错,两旁是商店,不少是二层的设计,有的摊贩在路中央摆摊,就把宽敞的道路分成了几条小路,而这一切都被一个大型建筑所容纳,不可谓不壮观。
韩梅连着路过好几家书报摊,有的摊位特别简陋,扯了几块布把摊位围起来,装书的木箱子当作展示的桌子,报刊书籍都随便乱堆着。
但东安市场里韩梅没有见到太像样的书店,都只是书摊,比较好的书店应该都分布在琉璃厂和高校附近。韩梅每一家店都大致扫一眼,没有看到她感兴趣的书目。
营造学社的巅峰在十几年后,当下的中国古建筑在国内完全是沉寂的。
但在营造学社出现之前,日本的一些学者曾来中国进行考察,借此为日本古建筑寻根。
韩梅当然是不记得以关野贞为代表的日本人是什么时候来中国考察的,她只能大致推测年份,关注日本那边传来的书刊。
这是在见证历史啊!
随便挑了一家店,摊位上挂满了当红女星的海报,店主坐在最里面,简直被纸张淹没。
她先问店主有没有北京的地图,顺便打听一下广益书局的地点。
民国的地图很大一张,长方形的,纸张有点泛黄。地图分了好几个区域,右上写了“北平市全图”,最大的一块是北京的图面,小巷非常多,字体也密密麻麻的,要眯着眼睛凑近才能看清。上面是北京及附近地区的小地图,右边则打竖印了几张著名地点的图片,像天坛,正阳门车站,北海白塔,最下面是电车路线,还有一个小图是“北平地面公安分区图”,还蛮有意思的。
韩梅把地图折好放进包里,等拿回饭店再研究,她真的没有放弃她的买房大计。
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有机会住在这个地方,也是很有趣的体验吧。
店主找给她零钱,不多,就一点点,恰好遇见一个来租连环画的小孩。
在古代,书是一种奢侈品,即使到了民国,也并没有成为普通人的常见消费物。
这个时代流行的还是租书,多是小孩子,街坊邻里就不用交押金,只交几分钱的租书钱。
韩梅把那点零钱还给店主,让他给那小孩免费租书。
那小孩不花钱一口气租了十几本连环画,高兴得像中大奖一样,抱着书跑回去了。
韩梅看着那个小孩子的背影,她始终相信惊喜是人生中很贵重的东西,她也很乐意在能力之内给予他人这种惊喜。
后面路过了一个咖啡厅,这个就有点出乎韩梅的预料了。
这里的规格当然比不上起士林、利顺德那种配置,但开在市场内也别有风味。
内部放置着长桌,凳子上条凳,全部裹上白布,天花板装风扇,吹得呼呼响,现在还挺早,基本没什么人。
风扇的响声像一个标志,韩梅忽然很想念南方的冰室。
冰室其实并不是她这一代人的回忆,而是上一代人的过往,但可能住在香港广州这类城市的人都会有这种怀念。
冰室卖的东西很少,集中在冷饮,冰沙,雪糕这类冷物,它又总是很简陋,四面白墙加上长条桌椅,天花板上是风扇,基本是没有空调的,人人自备蒲扇。夏天的夜晚就能呼啦啦坐上一堆人,叫上一杯冰沙,吃完后就扇着蒲扇扯家常。
所以冰室根本就名不副实,人多起来真是热的不行,但后来冰室也开始消亡了。
可能也是加了几百层的滤镜吧,韩梅还是会想念,虽然并没有那么好。
无法再拥有的过往总比真实更美丽。
韩梅走进去,特地挑风扇底下的位置,这个位置在冰室很受欢迎,因为它最凉快,总是被跑得快的小孩子抢占。
韩梅叫了一杯红豆冰沙。
冰沙被装在高脚杯上被端上来,小小的一杯,还挺好吃的,就是感觉比以前吃的甜。
从咖啡厅出来,韩梅路过一家打铁店,“长兴”。
打铁店本身是没什么名气的,但它的合作对象很有名,“东来顺”。
东来顺是民国时期北京最有名的饭馆,涮羊肉这道菜只在秋冬经营,从选材,储存,刀工都很有门道。
印象最深刻是还是东来顺的“压肉法”。
关于地图的描述参考的是我自己在网上找到的老地图照片
关野贞先生和营造学社那段历史后面写
关于冰室,其实我这一代人已经很少见了,广州的村庄可能还有少量幸存,有些人会觉得冰室是茶餐厅的前身,但我觉得不是很准确,冰室是一个只卖冰冻饮品的地方(冰沙应该是饮品吧)
我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对林徽因女士的看法是如何改变的
这是今天的唠嗑小剧场
第一次知道林女士是白女士的书,有一说一,辞藻优美,但要了解真实不推荐
那时候好像掀起过一股民国热,大家都喜欢林女士,对她的感情史特别感兴趣
但我好像就有点叛逆,就想着大家都喜欢你,我就偏不喜欢你,老想知道她被人沤病的地方
第一次改观是读她的文章,《窗子以外》,发现好像真的名不虚传,不愧是一代才女
第二次大改观是因为许久以前的AI修复,那个时候我开始了解林女士在学术上的成就,我突然对大众失望,我觉得很可惜,太多人关注她的感情和相貌了,很多人对她的学术成就反而是陌生的
我今天为我当年的浅薄和狭隘感到很羞愧,当年真是太幼稚和不懂事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论美貌,林女士恐怕是排不上民国四大美人的
但她身上有我最欣赏的女子的才华,理智和坚持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种小剧场,怕你们嫌我的作话太长了(我是不是晋江作话最长的作者。。。)
喜欢的话给我留个言吧,只要有一个人我就一直唠嗑,内容可能是名人轶事或者是我对某位名人的看法
其实我也很希望大家能一起交流,分享一些你知道的东西,哪怕它已经很有名
我希望我们之间是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写作和阅读(这个时候我就明白为什么老师总喜欢cue学生回答问题)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市场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