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 4 章

五月的北平,天气转暖,但空气中的压抑感并未随之消散,反而因日军在春季扫荡中未达目的而加剧。伪政权的管控变本加厉,尤其是对战略物资的生产和流通。位于南城的北平第一纺织厂,作为被日军征用、专门生产军服和被装的重要单位,成为了重点监控对象。高墙电网环绕,日本监工和伪警察日夜巡逻,工人们如同被困在巨大的囚笼里。

厂区内,机器轰鸣,纺锤飞转,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机油的味道。工头赵德顺,一个看起来老实巴交、技术精湛的老工人,正弯腰调试着一台出了故障的织布机。他眉头紧锁,嘴里嘟囔着“零件老化,这进口机器就是娇气”,手下却不着痕迹地将一个关键的传动齿轮微微错位了几分。在他身边,几个他秘密串联起来的骨干工人心领神会,各自在自己的机台上,用类似不易察觉的手法,或调整参数,或“意外”造成一些小堵塞。

这就是沈慕云传达下来的新指示:在敌人控制的工厂里,进行“柔性抵抗”,不搞大规模、易暴露的罢工,而是采取隐蔽的、“合理”的怠工和破坏,拖延生产,降低产品质量,像钝刀子割肉一样消耗敌人的战争潜力。这项任务,由刚刚重建的厂内地下小组执行,赵德顺是负责人。但他们遇到了难题:日本监工对原料和成品检验盯得很紧,单纯的设备“故障”容易被识破,需要更巧妙的技术指导和更精确的时机。

消息通过秘密渠道反馈到沈慕云这里。他深知其中利害,纺织厂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前线日军的后勤,若能有效破坏,意义重大。但如何将具体的、不易被察觉的破坏技术安全地送进戒备森严的工厂,并指导工人操作?他感到了棘手。

与此同时,在伪政府的经济部门会议上,季淮作为文化协会的代表列席,听取关于“增强战时生产效能”的汇报。会议枯燥冗长,但季淮敏锐地捕捉到,会议多次提及北平第一纺织厂近期的“生产效率异常下滑”和“产品合格率波动”,并决定派遣一个由“技术专家”和“文化指导”组成的联合小组下厂调研,名义上是“协助解决技术难题,提振工人士气”。

一个大胆的计划瞬间在季淮脑中形成。散会后,他主动找到了负责此事的日本经济顾问小野。

“小野先生,”季淮用流利的日语说道,态度诚恳,“关于纺织厂的问题,我认为,除了技术因素,工人的‘心’或许更重要。他们可能对皇军的政策有误解,或者心存怨气,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文化协会或许可以从‘思想’层面入手,配合技术专家的工作,进行一些安抚和引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野对季淮的“觉悟”十分赞赏:“季桑,你的见解很有道理!就由你代表文化协会参加这次调研吧。”

目的达成。季淮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一个“外人”——一个能信任且有能力协助赵德顺的人——进入工厂核心区域。他想到了沈慕云。燕京大学助教的身份,探讨“工业与文化的关系”这类课题,进行社会考察,是绝佳的掩护。

当天晚上,在一家嘈杂的小茶馆的角落,利用极短暂的碰面机会(这次是季淮主动发出的秘密联络信号),季淮将这个计划和自己的判断告知了沈慕云。

“工厂的情况比想象的复杂,简单的破坏容易暴露。需要有人进去,实地了解机器型号、工艺流程和监控漏洞,才能制定出更隐蔽、更有效的策略。赵德顺同志需要具体的指导。”季淮语速很快,声音压得极低,“你以学术考察的名义跟我进去,我会创造机会让你接触设备和工人。但记住,你的身份是学者,只观察,不主动接触,一切听我指令。”

沈慕云看着季淮,对方眼中是冷静和决断。他知道这又是一次刀尖上的舞蹈,但无疑是支援工人斗争、打击敌人的绝佳机会。“我明白。需要我准备什么?”

“准备好你的眼睛和脑子。”季淮顿了顿,补充道,“还有,穿上你最旧的那件长衫,看起来越像个不通世故的书生越好。”

两天后,一辆伪政府的黑色轿车停在了北平第一纺织厂戒备森严的大门口。季淮率先下车,他今天穿着一身合体的中山装,神情严肃。跟在他身后的沈慕云,则是一身半旧的蓝布长衫,戴着眼镜,手里拿着笔记本,活脱脱一个沉浸书斋的年轻学者。

日本厂长和几个监工早已等候在外,对季淮这个“上面来的顾问”毕恭毕敬。季淮简单地介绍了沈慕云是“燕京大学研究社会学的沈先生,随行考察工业与社会关系”。

工厂内部噪音震耳欲聋,空气中飞舞的棉絮让人呼吸不畅。季淮以了解“真实生产状况”为由,要求深入车间。日本厂长虽有些犹豫,但碍于季淮的身份,只得陪同。

在织布车间,巨大的机器如同钢铁怪兽般吞吐着棉纱。季淮看似随意地走着,不时停下来用日语向日本监工询问一些“技术问题”,巧妙地引导着参观路线,逐渐靠近赵德顺负责的区域。沈慕云紧跟其后,目光快速扫过机器型号、工艺流程和岗哨位置,用心记忆。

机会出现在一台“恰好”出了故障的织布机前。日本监工正在大声呵斥赵德顺修理速度太慢。季淮走上前,用中文对赵德顺说:“老师傅,别急,慢慢检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同时,他侧身,似乎是为了让出空间,恰好将日本监工的视线挡住了一瞬。

就在这一瞬间,季淮的手指看似无意识地在机器的一个铭牌上划过,然后极快地在沾满油污的机架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箭头符号,指向一个特定的齿轮组。他的动作自然流畅,仿佛只是随手擦拭。赵德顺目光一凝,立刻心领神会,连声说:“是这里,是这里的齿轮配合有点问题,马上好,马上好!”

沈慕云站在季淮侧后方,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看到季淮如何用身体创造视线盲区,如何用看似随意的动作传递信息,也看到了赵德顺那瞬间的眼神交流。这是一种无需言语的、在敌人眼皮底下的完美配合。他的心脏因紧张和激动而加速跳动。

季淮又转向日本厂长,用日语说:“看来设备维护确实需要加强。工人的技术水平也很关键。”他顺势提出,“不如让这位老师傅详细说说这台机器的常见故障和维修要点,也让沈先生了解一下实际生产的复杂性。” 这为赵德顺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可以向沈慕云(间接向地下党)传递更多技术细节的机会。

在赵德顺用夹杂着术语和“抱怨”的讲解中,沈慕云快速记录着关键信息:哪些部件容易“自然”损坏,调整哪些参数会影响布匹密度和强度而不易被常规检验发现,如何利用交接班时的监控空隙……

整个“考察”过程,沈慕云谨记季淮的嘱咐,大部分时间只是安静地观察和记录,偶尔提出一些符合他“书呆子”身份的问题。季淮则始终掌控着局面,与日方人员周旋,为沈慕云的观察和赵德顺的“讲解”创造着看似合理的空间。

离开纺织厂时,夕阳西下。坐在返回的汽车里,两人一路无话。直到快到燕京大学,季淮才仿佛不经意地低声说:“齿轮的咬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候,一点点‘误差’,就能让整个系统减速。”

沈慕云默默点头。他明白,季淮不仅成功地将技术和指导送了进去,更亲自演示了如何在虎穴中从容周旋。他带回的,不仅仅是几页笔记,更是一种深刻的震撼。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