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江裕"轮在黄浦江震耳欲聋的汽笛和码力震天的号子声中,缓缓靠泊上海十六铺码头。
视觉的轰炸:
.钢铁森林与帆樯如林:巨大的外洋轮船(飘扬着米字旗、星条旗、三色旗)如同钢铁巨兽,傲慢地停泊在江心。它们的烟囱喷吐着滚滚浓烟,遮蔽了半片天空。无数大小帆船、驳船、小汽艇在浑浊的江面上穿梭如织,仿佛永不停歇的工蚁。
.万国建筑的压迫:外滩沿岸,花岗岩筑成的欧式建筑群拔地而起,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繁复浮雕、文艺复兴式的拱廊,在午后的阳光下反射着冰冷坚硬的光泽(庚金之象,象征殖民强权)。汇丰银行的青铜狮、海关大楼的巨钟,无不彰显着令人窒息的财富与权力。·市井的洪流:码头上,赤膊的苦力("码头老虎")背负着远超自身体重的货箱,古铜色的肌肉虬结,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沉重的脚步砸在木质栈桥上发出闷响(亥水象征的底层力量)。人力车夫("黄包车")拉着装饰考究的东洋车,在人群中灵巧穿梭。小贩的叫卖声("栀子花白兰花!""五香茶叶蛋!")、乞丐的哀告、巡捕("红头阿三"印度巡捕和黑衣华捕)的呵斥、妓女的招揽……汇成一股巨大而混乱的声
浪。
嗅觉的冲击:
江水的腥臊 混合着 煤烟的刺鼻、货物(香料、皮革、咸鱼)的复杂气味、人汗的酸臭、路边摊 油炸食物的焦香、以及从租界方向飘来的若有若无的香水和雪茄气息……各种气味在湿热的空气中发酵、碰撞,形成一种独属于上海滩的、令人眩晕的"人间烟火"。
听觉的交响:
·轮船汽笛的长鸣、码头吊车的轰鸣、苦力号子粗犷的节奏、黄包车铃铛的清脆、小贩抑扬顿挫的吆喝、留声机里飘出的咿呀戏曲或爵士乐片段、报童尖利的"号外!号外!"叫卖……如同一场永不休止的、杂乱无章却又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交响乐。
辛瑜戴着西洋风格的网纱小帽,遮住了半张脸,在周世勋(一身笔挺的白色西装,头发油亮,趾高气扬)和管家周福(亦步亦趋,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的"簇拥"下,踏上这片沸腾的土地。脚下的木质栈桥微微晃动,如同她此刻激荡的心潮。这光怪陆离、活力与腐朽并存的魔都,让她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莫名的兴奋(驿马寅木,踏入新天地)。
"乡巴佬,看傻眼了?"周世勋嗤笑一声,用胳膊肘不客气地撞了一下辛瑜,"跟上!别给本少爷丢人!汇中饭店的汽车等着呢!"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融入那片代表着"上流"的租界霓虹。
辛瑜沉默地跟上,目光却像最精密的扫描仪(辛金析毫),不动声色地捕捉着周围的一切:印度巡捕包头巾下冷漠的眼神、华捕对洋人谄媚对同胞凶恶的嘴脸、苦力肩上被重物压出的紫红色淤痕、角落里瘦骨嶙峋小乞丐空洞绝望的眼睛…..这些细节,像冰冷的钢针,刺破租界浮华的肥皂泡,让她更清晰地触摸到这个时代血淋淋的肌理。她袖中的手指,紧紧攥住了那枚玉算珠(良知与愤怒的锚点)。
一辆漆黑的、锃亮如镜的福特T型小轿车(象征着最新的工业文明与财富)无声地滑到他们面前。穿制服的司机恭敬地拉开车门。辛瑜坐进车厢,真皮座椅散发着新鞣制的皮革气味。车子启动,平稳地驶离喧嚣混乱的码头区,驶向那片由花岗岩、霓虹灯和咖啡香气构筑的﹣-"文明世界"。
车窗外的景象飞速切换。狭窄肮脏的弄堂(滚地龙)与气派的花园洋房(霞飞路)比邻而居;衣衫褴褛的报童追着汽车叫卖,车内的贵妇却对着一面镶金嵌宝的珐琅粉盒补妆;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铛铛车")载着形形色色的人流,驶过挂着巨大"仁丹"广告牌的街角……这是一幅撕裂的、魔幻的、充满无限可能与巨大陷阱的都市浮世绘。
辛瑜的心跳,在引擎的低鸣中,悄然加速。她知道,属于她的战场,即将在这片霓虹深渊中﹣-拉开帷幕。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