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寻踪桂花巷

接下来的几天,那本《诗集》和信中的内容,像一首幽远的背景旋律,始终在林夏的心头萦绕。修复其他古籍时,她的心神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灰蓝色的布面小册子。沈清和与苏晚的故事,不再只是故纸堆里一段模糊的往事,而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牵挂。

她决定开始寻访。第一个线索,自然是信中最明确的地标——“桂花巷”。

八十年的城市变迁,许多旧街巷早已消失在推土机和钢筋水泥之下。林夏先从地方志办公室和城市档案馆的线上资料库入手,查询“桂花巷”的历史记录。果然,这个名字在旧地图上出现过,位于老城厢一带。但根据市政记录,那片区域在九十年代末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许多巷弄都已不复存在。

线上查询只能给出冷冰冰的结论。林夏需要更真切的确认。一个周末的下午,她带上相机和笔记本,凭着地图上的大致方位,走进了那座城市最富历史肌理的老城区。

高架桥割裂了天空,现代化的商业广场边缘,还顽强地残存着一些低矮的旧式民居。林夏穿梭在狭窄的、晾衣杆横跨空中的街巷里,询问着遇到的每一位看起来在此居住多年的老人。

“桂花巷?”一位摇着蒲扇坐在竹椅上的老伯眯着眼想了想,“没听说过咯,早没啦。那边,看见那个大商场没?原先好像就是一片老巷子,都拆光喽。”

几次类似的询问,得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回答。城市的记忆在新一代居民中已然模糊。夕阳西斜,给冰冷的现代建筑镀上一层怀旧的金色。林夏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口,望着那片如今是繁华商场的区域,很难想象八十年前,这里曾有一条桂花飘香、有着老槐树的安静小巷,见证过一对恋人的生离死别。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准备尝试其他途径(比如查询旧户籍档案)时,她看到街角有一位年近古稀、正在收拾报亭的老先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林夏走上前,重复了那个问题。

“桂花巷?”老先生停下动作,推了推老花镜,仔细打量着林夏,“姑娘,你找那个地方做啥?多少年没人提这个名字了。”

林夏的心猛地一跳,感到一丝转机。她没有提及信件详情,只是含蓄地说:“我在做一些历史研究,查一些旧资料,提到过这个地方。”

老先生指了指马路对面商场侧后方一条不起眼的、略显逼仄的小道:“那条小马路,看见没?现在叫‘育英路’。但很早以前,我们老住户都管靠里头那一截叫‘桂花巷’。因为以前巷子深处真有棵老桂花树,秋天香得很。不过巷子名早就改啦,那棵树……好像也在改造的时候砍掉了。”

希望重新燃起。林夏道过谢,快步穿过马路,走进那条名为育英路的小街。这里相对安静,一侧是商场的高墙,另一侧是几栋颇有年头的居民楼。她顺着路往里走,避开停放的汽车和电动车,目光仔细搜寻着任何可能留存下来的旧时痕迹。

走到小巷深处,在一栋居民楼的侧面与商场围墙形成的夹角空地,她突然停住了脚步。

空地上,没有桂花树。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停车场,停着几辆车。但在停车场边缘,靠近围墙的地面上,有一个异常显眼的、巨大的树桩。

林夏走近蹲下身子。树桩的直径惊人,需两人合抱,尽管年轮已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但依旧能想象其曾经的枝繁叶茂。树桩的切面平整,显然是被人工锯掉的,但根部却异常顽强地从边缘迸发出几簇嫩绿的新枝,在秋风中微微颤动。

是槐树。林夏辨认出来。这庞大的根系,这倔强的生命力,都昭示着它曾在此地屹立了百年以上。

这里,就是那棵老槐树。信中所指的,“桂花巷的老槐树旁”。

她静静地蹲在树桩旁,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粗糙干裂的木质表面。触感冰凉而粗粝。那一刻,耳边仿佛听不到现代城市的喧嚣了。她仿佛看到了八十年前的秋日,金色的桂花如雨般落下,年轻的沈清和与苏晚在此处依依惜别,许下重逢的诺言。空气中,似乎也隐约萦绕起那若有若无的、穿越了时空的甜香。

地点确定了。下一个目标,是人——苏晚。

寻找一位可能已近百岁、且只知姓名的老人,难度更大。林夏再次利用起她的专业优势和对历史资料的熟悉。她回到图书馆,调阅了数字化后的旧报纸数据库(1930-1940年代),以及一些可能收录本地知名人士的旧版《同学录》、《职员录》等。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她耐心地搜寻“苏晚”这个名字。几天后,一则刊登于1946年本地一份小报角落的、不起眼的订婚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启事中,女方名为“苏晚”,男方姓陈。这至少证明,在战后,一位名叫苏晚的女子曾在此地生活。

她顺着这条线索,查询后来的户籍档案(在政策允许和**保护范围内,通过图书馆与民政档案系统的有限合作渠道进行模糊查询)。经过繁琐的交叉比对和推断,她发现这位“苏晚”女士婚后似乎一直生活在本市,户籍几经变更,但未显示迁出。最新的关联地址,指向城西一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

地址有了,但电话信息不详。林夏决定直接上门拜访。这是一个周二的上午,小区里很安静,多是散步晒太阳的老人。按照地址,她找到一栋楼的四层,敲响了房门。

等待的时间漫长而令人心焦。就在林夏以为无人在家,准备离开时,门内传来细微的响动,接着是门锁转动的声音。门被拉开一条缝,一位六十岁左右、面容和善但带着些许疲惫和警惕的妇人探出头来。

“您找谁?”

“您好,打扰了。”林夏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温和而真诚,“请问,苏晚女士是住在这里吗?”

妇人的警惕性更高了,“你是?”

林夏迅速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我是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我叫林夏。我们在整理一批旧书时,发现了一些可能属于苏晚女士的旧物,想向她核实一下情况。”她避重就轻,没有直接提及那封可能揭开伤疤的信。

妇人仔细看了工作证,神色稍缓,但依旧带着深深的疑虑和一种长年累月形成的谨慎。“我奶奶年纪很大了,身体不好,不方便见生人。而且……她眼睛看不见很多年了。”她的语气里透着保护。

“我明白,非常抱歉打扰。”林夏连忙说,心中却是一震——失明?信中提到的那位“晚妹”,难道真的就是这位苏晚老人,并且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视力?这巧合让她的心揪了一下。她斟酌着词语,“我理解。我找到的是一件……可能对她有特殊意义的旧物,是一本民国时期的《诗集》,还有……”她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妇人的反应。

听到“《诗集》”和“民国时期”,妇人的眼神微微变化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她沉默了片刻,回头望了望幽暗的室内,然后压低声音对林夏说:“林女士是吧?我奶奶……她等一个人,等了一辈子。前些年脑子还清楚的时候,总念叨着桂花巷,槐树……前两年,最后一点视力也没了。现在大多时候糊涂着,但有时又会很清醒地问,‘是不是清和回来了?’”

妇人叹了口气,“我是她的孙媳,姓陈。你说的东西,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如果是和……和那位沈先生有关的东西,或许……或许能让她安心些。只是,你确定要让她知道吗?这么多年了,我们家里人都默认那位可能早就不在了,怕提起这些,反而让她更难过。”

林夏握紧了随身带着的、里面放着那本《诗集》和信笺复印件的帆布包。她看着陈阿姨眼中复杂的情绪——有关切,有担忧,也有一种对奶奶执念的深深无奈和理解。

“陈阿姨,”林夏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我找到的,可能是一份……迟到了很久的答案。我觉得,苏奶奶有知道的权利。”

陈阿姨又沉默了很久,最终侧身让开了门。“进来吧。不过,你说话要小心些。她今天……状态还算平静。”

门在身后轻轻关上。林夏踏入了光线昏暗的室内,空气中弥漫着老人家中特有的、淡淡的药味和时光停滞的气息。她的心跳得很快,她知道,她即将面对的,是那段尘封了八十年的往事另一端,活生生的、承载了一生等待的主人公。

写到最后一句时,窗外正好刮风,仿佛真的闻到了桂花香。大家读完后,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是否也想起了某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寻踪桂花巷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