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生选择

苏妈妈离世的悲伤,像一场漫长的冬雨,浸润着陆青的心田,最终沉淀为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马国富的阴影彻底消散。

陈伯的到来如同春风吹拂,福利院的日子终于回归了真正的平静,一种带着温暖和希望的平静。孩子们能吃饱穿暖了,脸上也有了真心的笑容。

陆青像一棵汲取了足够养分的小树,开始更加沉默而坚定地向上生长。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书本之中。

福利院图书角那些残破的书籍早已无法满足他,陈伯了解情况后,想办法从旧书市场淘来了一些初中教材和课外读物,又联系了社区图书馆,为陆青办了借书证。

教室的灯光下,锅炉房后堆煤渣的角落,甚至是食堂人少时的餐桌旁,都能看到陆青埋头苦读的身影。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为了逃避现实而读书的孩子,他有了明确的目标——苏妈妈和陈伯口中那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矿工,在知识的矿脉中奋力挖掘。

他的成绩在就读的普通小学里一骑绝尘,每次考试都毫无悬念地名列榜首。

老师们对这个沉默寡言、家境特殊的优等生格外关照,常常额外给他一些学习资料和指导。

“书呆子陆青”——这个称呼开始在福利院内外流传开来。

有些大一点的孩子,看着陆青整天抱着书本,脸上露出不解甚至嘲弄的神情。他们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实在。

院里不少稍大些的孩子,也确实在勉强读完小学后,就被亲戚接走或者自己跑去城里打工了。

即使还留在院里的,心思也早就不在书本上。

但陆青毫不在意这些目光和称呼。他深知福利院的运转不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的善意和陈伯的操劳。

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好成绩,更是争取各种减免学费的政策和奖学金。

当小学毕业,他以全区前十的优异成绩被市里一所重点初中录取,并成功申请到学费全免和一笔生活补助时,陈伯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无比的笑容,连声说:“好!好!苏妈妈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的!”

陆青的努力和优秀,也吸引了一些想要收养孩子的家庭的注意。

有几户人家陆续来到福利院,表达了想要收养陆青的意愿。

有的家境殷实,看重他的聪慧和潜质,许诺给他更好物质条件;也有知识分子家庭,看中他的聪慧和沉静;还有的膝下无子,想找个孩子承欢膝下。

陈伯每次都征求陆青的意见,把对方的情况如实告诉他。

陆青总会安静地听着,然后问陈伯:“您觉得呢?”

陈伯总是温和地说:“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拿主意。无论你选择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得到陆青点头同意之后,陈伯安排陆青去这些家庭短暂居住体验。

陆青安静地观察着,宽敞明亮的房子,餐桌上丰盛的菜肴,养父母脸上或真诚或客套的笑容。

他也看到了他们眼中对他优异成绩的欣赏,听到了他们向亲友介绍时那种隐隐的、带着“捡到宝”意味的自豪。

观察着对方看向他的眼神,是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还是审视一件物品般的评估?

抑或是真心实意的接纳?他感受着对方家庭的气氛,是疏离客气?还是试图营造却掩盖不住别扭的“温馨”?

一对衣着考究的夫妇带着他去高级餐厅吃饭。

餐桌上摆满了陆青从未见过的精致菜肴。

女人热情地给他夹菜,声音温柔:“多吃点,看你这孩子瘦的。以后跟叔叔阿姨回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给你买新衣服,送你去最好的学校!”

男人则在一旁谈论着生意,偶尔问起陆青的成绩,语气带着一种投资般的考量。

陆青安静地吃着,礼貌地回答着问题。

但当女人不经意间,用纸巾擦了擦他碰过的杯沿,当男人在得知他最大爱好是看书后,随口说“看书好,安静,不惹事”时,陆青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另一次是一个教师家庭。

夫妻俩都是中学老师,家里堆满了书,气氛安静而略显严肃。

他们和陆青谈论学习,谈论理想,条理清晰,态度认真。女教师甚至给他规划了详细的升学路径,一切都显得很“正确”,很“合适”。

然而,当陆青坐在他们干净整洁却显得有些冷清的客厅里,看着窗外小区里被精心修剪过的草坪,听着他们谈论起“规矩”和“自律”的重要性时,他莫名地感到一种疏离。

这里很好,很体面,但这里不是他的“家”。

他无法想象自己在这个一尘不染的环境中,如何安放他那带着福利院烟火气和泥土气息的过往。

在另一个工程师家庭暂住时,女主人一边给他夹菜,一边笑着对丈夫说:“这孩子一看就是读书的料,将来考个好大学,给我们脸上增光!”

那语气里的期待,像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陆青心上。

男主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陆青啊,到了我们家,你就安心学习,什么都不要想。我们全力培养你,就指望你将来有出息,我们老了也有个依靠。”

这些话语,像冰冷的针,刺破了陆青心中对“家”的最后一丝幻想。

他明白了,在这些家庭眼中,他陆青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品学兼优”这个标签,源于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回报”。

无论是面子上的光彩,还是实质性的养老依靠。

这份“收养”,更像是一种投资,一种带着明确功利目的的交易。

他需要的,或许只是一个能遮风挡雨、供他安心读书的地方,而不是一份掺杂了太多复杂预期的、需要他用一生去偿还的“恩情”。

他想起苏妈妈纯粹的关爱,想起陈伯语重心长的嘱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想要的,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走出去,再堂堂正正地走回来,回馈那些真正给予他温暖的地方和人,而不是成为某个家庭用来装点门面或养老的工具。

——

又一次从体验家庭回到福利院后,陆青主动找到了陈伯。

他站得笔直,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了往日的躲闪。

“陈伯伯,”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谢谢您和那些叔叔阿姨的好意。我……我想好了。我不想去别人家了。”

陈伯有些意外,温和地问:“为什么?是他们对你不好吗?”

陆青摇摇头:“不是。他们对我都很好,给我吃好的,住好的。但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抬起头,直视着陈伯的眼睛,“这里才是我的家。有陈伯伯,有刘姨,有大家。我在这里……安心。”

他没有说出那些关于“功利”的尖锐想法,只是用了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理由——安心。

在这个他熟悉的地方,在这个曾经被苏妈妈和陈伯守护的地方,他不需要去揣测养父母笑容背后的深意,不需要背负额外的期望和压力,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朝着“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个目标前进。

陈伯看着陆青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清醒和坚持,没有多劝,只是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充满了理解和欣慰:“好孩子。伯伯知道了。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好好读书!伯伯供得起!你的路,还长着呢。”

陆青拒绝了所有收养的橄榄枝,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心无旁骛,拼命地学习。

他知道福利院花销很大,维持不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凝聚着社会的爱心和陈伯的心血。

像一架精准的机器,规划着自己的时间,学校减免了他的学杂费,陈伯用有限的经费和陆青自己争取到的补助,为他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陆青则用优异的成绩和近乎苛刻的自律作为回报,目标是拿到最高额的奖学金,减免学费。

从不主动要求任何额外的物质东西,身上穿的是好心人捐赠的、洗得发白的旧校服,脚上是修补过的鞋子。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上,目标是更高的奖学金,更彻底的学费减免,尽可能地不增加福利院的负担。

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但福利院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书呆子”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火,一团想要改变命运、也想要守护这个“家”的火焰。

福利院里,孩子越来越少,许多和他同龄、甚至比他大的孩子,因为看不到读书的出路,或者迫于生计的压力,陆陆续续选择了辍学。

有的被亲戚接走,更多的则是像张奇、黄小虎那样,小学毕业,甚至没毕业,就跟着老乡或中介出去打工了。

每当有孩子离开,陆青总会默默地在院门口站一会儿,看着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身影消失在巷子口。

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残酷,那些过早离开的孩子,未来或许会更加艰难。

偶尔会有已经出去的孩子,寄回一些微薄的汇款,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吃的”。

每当这时,陈伯和刘姨都会红着眼眶,小心翼翼地收好。

陆青看着这些钱,心中五味杂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知识,才能给他,也给像他这样的孩子,一条更宽阔、更有尊严的路。

也会有年节回来探视的,穿着时髦的衣服,叼着烟,谈论着工厂里的流水线和挣到的“大钱”,言语间带着对陆青这个“书呆子”的不解和隐隐的优越感。

“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出来还不是打工?看我,现在一个月能挣这个数!”

张奇比划着手指,脸上带着闯荡社会的得意。

陆青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抬头看对方一眼,眼神平静无波,既不羡慕,也不反驳,然后继续低头看书。他心中那条路清晰而笔直,通往一个需要知识作为通行证的远方。

他知道,那些早早离开的孩子,或许能短暂地获得一些自由和微薄的收入,但他们的人生之路,从一开始就窄了许多。而他,要竭尽全力,为自己凿开一条更宽阔的路。

陆青属于他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他埋首于书本,像一棵深深扎根于春山的野草,沉默地、顽强地汲取着养分,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能真正走出春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苏妈妈和陈伯的期望——做一个有用的人,然后,记得回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