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满目疮痍

“是不是在这里啊,怎么看着不像。”苏鸣慧看着一大片玉米地,还有一条长满杂草的路,一看就是没人走的路。

战俘营离国道还有一段距离,莫远帆的摩托车停在国道边。

莫远帆指着一条绕着山脚的路,那条路有点荒草萋萋,路边的野草疯长。

“应该就是这里了,原来路边还有赶小街摆摊的,我曾经来过,战俘营离公路还有1公里路呢。”

战俘营是越战时关押战俘的山凹,坐落在通往越南的国道旁边,离雁和镇有点远,大概9-10公里,在与通县的交界处。

其实八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因为驻守着部队,也颇为热闹,曾经在国道边上有过小集市。

摩托车转上小路,很快就到了大门前。

已经荒废十多年的房子颇为颓败,门口的两栋房子颇为讲究,但依然可以看出曾经也热闹过。

莫远帆指着大门附近的两栋说:“这两栋房子当时是医院,有好多医生,都是水平很高的医生呢。”

苏鸣慧好奇:“你怎么知道医生的水平高。”

莫远帆指指自己的眼睛:“我小时候得过红眼病,有人说这里有个医生看眼睛很厉害,托熟人找到这里来看过。”

苏鸣慧左张右望的看,怀疑的问:“这里太偏僻,医生能呆得住。”

莫远帆笑了:“是省里的军医,不住这里,但会来坐诊,战俘也是从战场上下来的人,多的是受伤的人,眼睛受伤的也很多。”

“原来是这样啊!”

“不过这里我只来过一次,后来就是去144医院了,医生用银针扎,扎了好几次,后来就全好了,到现在也啥事都没有。”

“144医院主要住的就是越战受伤的战士,就在离我家不远,我们有病都喜欢去那里看,医生的水平是真的高,我们村有个孕妇,怀了双胞胎,要不是144医院的医生,肯定是一尸三命。”

两人说着话,走近大门口,这里竟然有门卫,没想到还是莫远帆认识的人,好像是雁和镇上的人。

招呼过后,莫远帆问门卫:“这里还属于部队管吗?”

门卫说:“部队已经交给地方政府了,原来属于镇上管,不过很快就要交还村子里了。”

苏鸣慧问:“你是镇上安排来守着场地的吗?”

门卫说:“是啊!守了十多年了,不过再过两个月就回家了,村子里要收回去了。”

莫远帆问:“听说这里建了个炼油厂?”

门卫说:“炼油厂啊!停工了。”

苏鸣慧惊诧问:“为什么?”

门卫说:“建好试车就把房子顶都掀了,停了没开了,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莫远帆:“我们想去看看,可以吗?”

门卫说:“当然可以,在那边,我带你们去。”

莫远帆问:“炼油厂的老板是哪里人?”

门卫说:“就是这块土地村里的人,这炼油厂可把老板坑惨了,几十万打水漂了。”

苏鸣慧大声问:“几十万那,竟然要那么多?”

门卫是个话多的人,也可能长时间呆在这山卡卡里,好不容易逮到人说话:“主要是转让费高,听说是北京,还是上海转让来的,记不清了,整天听他们叨叨北京上海啥的。

哦对了,应该是北京人,那些人都说普通话,竟然都听不懂我说话,明明我都能听懂他们说的话。”

苏鸣慧问:“北京人和上海人都说普通话,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门卫却说:“我觉得那些人不是北京人,也不是上海人,我在这里也有好多年了,全国各省的人都接触过,我还跟老板说过,可他不相信。”

话题扯远了,莫远帆只能问:“设备是技术转让包安装的吗?”

门卫说:“安装倒是包安装,不过要格外出钱,安装好二十万块钱呢,就几个铁罐加点管子,竟然要二十万呢。”

远处有人在叫门卫,门卫匆匆指了个方向:“炼油厂在那边,你们自己看,我去看看有什么事,几年不见人影,今天却一来就来两拨人。”

那边曾经是食堂和操场的位置,莫远帆和苏鸣慧一路走过去,就见有的地方开辟成菜地,应该是门卫栽的菜地,在满目疮痍里,显得小小的一块。

秋日正午的太阳像一瓢熔化的铁水,毫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荒场上。那些曾经喧嚣的痕迹,如今都成了阳光下曝晒的尸骸。

远远就见屋顶垮了一半,残存的部份在风里嘎吱作响,像垂死者的最后几声喘息。

墙上的宣传画褪了色,只余几个模糊的人形轮廓,空洞的眼窝凝视着同样空洞的场地。

油漆剥落的木桩上还缠着几缕红彩带,在热风中神经质地抽搐,仿佛仍在回忆某个狂欢的夜晚。

水泥地面裂开了纵横交错的缝隙,野草就从这些伤口里钻出来,在滚烫的阳光里疯长。

一只锈蚀的铁桶歪倒在角落,桶底积着前夜的雨水,水面上浮着一层油膜,折射出七彩的虹光。苍蝇在桶沿起起落落,发出令人烦躁的嗡鸣。

房顶还在,只是已经塌陷,露出下面黑黢黢的空洞。几根烧枯的梁木斜刺向天空,像被斩断的肋骨。有人用红漆在台柱上涂了个歪歪扭扭的"拆"字,如今漆色还艳,但经历过不少时日的风吹雨晒,倒像是结痂的血痕。

这片场地曾经的繁华,终究被时间啃噬得只剩一副骨架,在烈日下曝晒成灰。

莫远帆和苏鸣慧走近细看,跟先前看过南厂的设备想比,大了不少。

但房顶塌陷处的却是格外的一个铁桶,现在都还歪倒在地上,保持着当时的样子,铁桶四周都是焚烧过后的惨样。

苏鸣慧和莫远帆依然认认真真的看了又看,最后退出战俘营。

期望月大,失望越深,两人都没有多说话,主要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特别是苏鸣慧,转移话题说别的。

莫远帆直接就送苏鸣慧去上了中班。

苏鸣慧以为看过战俘营的满目疮痍,莫远帆应该是卸了开炼油厂的心思。

苏鸣慧律师考试结果出来了,只过了二科,有一科58分,竟然只差2分,苏鸣慧颇有想吐血的节奏。

看样子只能慢慢考了,但苏鸣慧的心里却焦躁起来,厂里的风声越来越紧,下岗已经成为厂里绕不开的话题。

贷款快要到期了,虽然可以找资金周转一下,但不是长久之技。

莫远帆开始找书研究炼油厂的生产技术,在厂里只要逮到人就开始说废塑料炼油的事情。

其实废塑料炼油的前景,许多人都看好,但所有人都说这件事情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才能做到,要不怎么炼油厂都是国家的。

莫远帆却觉得废塑料只会越来越多,以后需要处理的废塑料肯定也越来越多,看好这个项目。

四万吨硫酸车间里的技术员帮莫远帆借了一本炼油厂设备的书,还有化工设备的书。

从来不喜欢看书的莫远帆开始看起了书。

女儿莫语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卧室的书桌被莫远帆霸着了,只能在餐桌上看书。

晚上睡觉也抱了本书看,看了还喜欢和苏鸣慧一起探讨。

苏鸣慧却惊奇的发现,莫远帆连化学分子式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化学实验。

但他对设备的理解却更精准,现在更是根据从不同转让来的厂家看过的设备,来举一反三的分析设备的优缺点。

如果自己做设备的话,做比转让来的设备大的,只需要几万块钱就可以了。

一天,苏鸣慧从图书馆回来的时候,遇见中专的化学老师,回家和莫远帆说起做化学实验的趣事。

苏鸣慧想起莫远帆整天叨叨着的事情:“其实,我觉得应该先做个实验,看看废塑料的回收率。”

“做实验,怎么做?”

“意思你没有做过实验。”

“我哪里去做实验?再说我也不需要做实验啊!”

“哦,你想开炼油厂,如果你自己什么也不懂,你觉得能不能开起来?能不能赚钱?”

莫远帆摇头:“肯定不行,我看了现在失败的那些厂,不是这项目不行,而是开厂的人什么也不懂,这肯定不行,我不是在看书吗?”

苏鸣慧表示怀疑:“单单看书能行吗?”

“我觉得炼油和硫酸生产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联系,我看了好几本书,觉得炼油和硫酸的相同点:均涉及催化反应(硫酸用V?O?,炼油用沸石/Ni-Mo催化剂)。

都需要严格的温度控制(硫酸的SO?氧化放热,炼油的裂化需高温)。

均有废气处理(硫酸需处理SO?,炼油需脱硫)。

不同点:硫酸是无机化工,产品单一;炼油是有机化工,产品多样。

硫酸生产以化学反应为主,炼油以物理分离 化学转化结合。

炼油流程更复杂,涉及多种加工方式(裂化、重整、加氢等)。”

“你看书看到的?自己归纳总结的吗?”

“是啊!看书要会总结,炼油的核心是通过物理分离(蒸馏)和化学转化(裂化、重整等)将原油加工成不同产品。

原油预处理:脱盐脱水,去除杂质。

常减压蒸馏:按沸点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馏分。

二次加工(化学转化)

催化裂化(FCC):将重油裂解为轻质油(汽油、柴油)。

加氢处理:脱硫、脱氮,提高油品质量。

催化重整:提高汽油辛烷值。

产品精制:脱硫、脱酸、调和等,得到合格成品油。”

苏鸣慧听得头大,望着莫远帆幽幽问:“你说这么多是什么意思?”

莫远帆翻开一本书,指着其中的文字给苏鸣慧看:“塑料是一种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由石油、天然气或生物质原料通过聚合反应制成。

其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原料制备 →单体合成 →聚合 →加工成型 几个阶段。

塑料的主要原料来自:

1、石油(主要来源):通过炼油得到石脑油(轻油),再裂解成乙烯、丙烯等单体。

2、天然气:提取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丙烯。”

苏鸣慧想起这本书还是她去新华书店买的呢,不对啊!苏鸣慧大概翻过,那是一本讲塑料加工的书,跟炼油有什么关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满目疮痍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