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心明眼亮

前途未卜的日子最难熬,化肥厂人心浮动,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下岗,听说省里有军工厂下岗的职工全家喝毒药自杀了。

在五楼档案室遇到设备动力科的彭玥科长,她是跟我同一年分到化肥厂的,名牌大学毕业。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赶上文凭红利时代,和苏鸣慧同年进厂的大学生混得风生水起,有的已经是副厂长,就苏鸣慧因为是中专生,更因为得罪了女科长,被下放车间。

更糟糕的是,女科长越混越好,混成总经济师。

一正一反,苏鸣慧就混得落到底层,成了抬铁铲铲的,用莫云帆的话说最坏也不过如此,已经不能再差了。

没想到最后临到快下岗了,竟然还落女科长老公的手里,苏鸣慧也是醉了,啥仇啥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得罪了,不过就是没有溜须拍马,竟然还语言攻击自己夫妻俩。

苏鸣慧找了几本书,就跟彭玥一起到四楼设备动力科的办公室。

这两天莫远帆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冷却用什么材料好?

现在遇到彭玥,苏鸣慧就这个问题请教彭玥,办公室里还有另外一个男技术员,叫范臣鹤,苏鸣慧经常来找彭玥,已经混了个面熟,三人一起讨论起来,各抒己见。

苏鸣慧问:“用什么样的材料,能即不占地方,又冷却效果最好。”

彭玥说:“用铜管,铜管导热最快,单位换热最好。”

范臣鹤说:“肯定是铜管好,就是太贵了,跟铁的价格差距太大。”

苏鸣慧想起曾经在南厂看见过的螺旋状的冷却铜管,又虚心的请教:“冷却管用什么形状的好?”

范臣鹤说:“这要看需要冷却的物料的流量、流速,然后需要计算,还要看地点。”

苏鸣慧妥妥的门外汉,本身就不懂,但本着不懂就问:“什么意思?怎么看地点?”

范臣鹤耐心说:“地点大,又想省投资的话,可以用排管冷却。”

彭玥看我实在不明白,就解释说:“硫酸车间就是用排管冷却。”

苏鸣慧在化肥厂好多年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前都没有关心过厂里的设备,倒是最近整天听莫远帆说起设备的事情,现在对化肥厂的设备的了解,已经超越了前十年的知识。

彭玥看苏鸣慧懵懵懂懂的,忍不住笑:“你什么也不懂,就敢开厂?”

苏鸣慧叹气:“哎,我也不想啊,但在化肥厂实在呆不下去了,就我们夫妻俩,下岗绝对榜上有名,还是早打算得好。”

彭玥忍不住笑:“勇气可嘉,以后技术上可以来问我,能不能帮上就不知道了。”

苏鸣慧喜形于色:“有你这句话,以后我可不会客气啦,麻烦你的时候会很多呢。”

彭玥也叹气:“覆巢之下皆有完卵,现在的国企啊!特别是化肥厂这样被改制的厂,军工厂都被改制下岗了,前途未卜,大家都差不多吧。”

说话间吴雁走了进来,一边走进来,一边打招呼,几人说了一会话,苏鸣慧和吴雁就告辞了。

吴雁歪头看苏鸣慧:“没想到你和彭玥关系挺好的哦。”

苏鸣慧瞟了吴雁一眼:“你什么意思?我不配和领导交好?”

“看你们的样子,关系不简单哦!”

“我们刚刚工作的时候,一起进的化肥厂,住同一个宿舍,经常在一起玩,爬山、跳舞到处玩,还一起围观相亲呢。”想起年轻时候,苏鸣慧满脸笑意。

“不对哦,你们应该不是同龄人,你应该比她们小。”

“她们是本科毕业,只有我是初中读的中专毕业,能一样吗?和我同一年进厂的好多人都当上中层干部了,还有当副厂长的呢,只有我越混越差,混到快没工作了。”

“都在亏损的国企上班了,再混得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你倒心明眼亮,但下岗是国家的政策,时代潮流,就像上山下乡一样,根本无力抵抗。”

“那就早做准备了,你们就不错啊,都自己开工厂了。”

苏鸣慧只能苦笑了:“才刚刚开始,结局难料呢,你和老公呢,这两年的茶叶生意怎么样?”

“还不错,就是我们现在也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努力呢,现在市场也不太景气,前途未卜,弄得我这工作也不上不下的:含着是骨头,吐了又怕是肉。”

苏鸣慧哈哈笑起来:“对哦,人就是这样,不到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时候,总难义无反顾的离开,可以理解哦。”

“走一步算一步吧,顺其自然,对了,你考律师考得怎么样了。”

“有点难,现在科班出身的越来越多,半路出家的不容易吃到那碗饭了,再说忙着自己厂里的事情,可能要泡汤了。”

再回复肥车间,一路都是认识的人,聊天走过去,得知已经有好几人都退休了,也有新调来的新员工。

吃过午饭后,回到车间,苏鸣慧才知道,人事科已经通知维持原状,所有的女职工都回到原来的班组,继续该干吗干嘛。

操作室里人满为患,全部女职工都还在,还有早班和中班的男职工也在,两个班的人凑在操作室里。

但苏鸣慧敏感的觉得气氛有点不对,三三两两聊天的人总时不时朝苏鸣慧望一眼。

车间里轰隆隆在响,这是早班在生产,今天苏鸣慧在的班上中班。

苏鸣慧看见李猛和小伟已经坐在操作室,觉得奇怪:“你们怎么就来了,轮到我们班了吗?”

小伟说:“没有,早班还没有结束。”

李猛说:“车间通知开会,我们就来早一点。”

苏鸣慧问:“开完了还是没有开?”

小伟说:“还没有,很快就开了。”

早班很快就结束了,中班是李猛的老岳父在负责看守着。

苏鸣慧还和他聊了几句:“麦子地的半山上,怎么有两座红砖厂。”

老岳父叹气:“那是我们村建的红砖厂。”

苏鸣慧想起看到的两个大烟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两座建在一起?”

老岳父:“修火车站的时候,八队、九队的土地占的最多,赔的钱都被村长拿去建红砖厂了,靠路边是我们八队的,九队的看见了,也在靠里面他们村的土地上建了一座。”

“原来如此,难怪回家路上看见两个大烟囱。”

“修火车站赔的钱,就这样被村干部投这投那,全部糟蹋完了,现在村子里的老百姓日子难过了,只能靠打零工过活了。”

“当时没有分钱给老百姓吗?”

“分那样钱啊!都拿去投太阳能厂、红砖厂,把钱全部赔完了,现在开不下去了,都停了。”

“红砖厂也停了吗?”

“原来的老板跑了,好像现在重新租出去了,现在雁和镇的土地租金,说是一千块钱就可以租到一亩土地了,那么大一块红砖厂,投资了许多钱,租金却非常低,还不如直接租土地划算。”

最近几年,许多乡镇投资了太多砖厂,单单雁和镇就投了三座,苏鸣慧看场地的地方,就有两座,村子里因为修火车站土地被占有钱,就一个村建了一座,占地各有百亩,难怪供大于求,红砖滞销。

还有好多乡镇企业:太阳能厂、小铁厂、饲料厂,重复投资的多,几年下来,大多数都停厂了,能活下来的凤毛麟角。

话题聊着聊着就远了,但听老岳父多是骂吭老百姓的村干部、乡干部。

苏鸣慧也感慨:“年轻的好像都转了户口。”

老岳父:“哎,别说了,好的单位都是领导的子女,像我女儿就只能去纺纱厂,去年就下岗了。”

纺纱厂是下岗潮最先波及的集体企业,像化肥厂这样的国企,好像政策还没有出来。

乡镇企业风一样的起来,又风一样的倒了,留下一地又一地荒芜的厂房。

下班回到院子,好多人坐在石桌旁边聊天,话题依然绕不开现在面临的困境,下岗潮奔流而来,势不可挡。

大多数人都存着侥幸心理,更多的人在工作中更加小心谨慎,小心翼翼。

像苏鸣慧一样有自知之明,早做打算的人也大有人在,也有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莫远帆已经在家,苏鸣慧问:“今天怎么早早就回来了?”

“振强说有一道大门要当废铁处理,我先回来看看。”

“那能不能用?”

“当然能,比新做便宜多了,大门上还有一道小门,平时只需要开小门就行,简直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

苏鸣慧也笑:“重点是省钱,能省钱就好,哦,对了,围墙现在围得怎么样了?”

莫远帆:“围了一半,有些要配着房子一起盖。”

苏鸣慧:“土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还有设备什么时候开始做?”

莫远帆:“等围墙全部好了,就开始做设备,我今天还看见一个铁罐,可以做处理油品的搅拌池。”

苏鸣慧:“那样不错啊!哦,对了,现在化肥厂到处都说二万吨硫酸和四万吨要合并了。”

“这事我早就听说了。”

“二万吨和原料车间已经合并了,车间主任还是我们的死对头,我们两口子落到人家手里,还能有好日子过!”

“哦,我听说你和车间主任在人事科吵架了。”

“是啊!”苏鸣慧给莫远帆讲了今天吵架的事情,还详细说了吵架的内容。

莫远帆最后也只能叹气:“反正结局早已经注定,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办理下岗?”

苏鸣慧担忧的是:“如果你继续在硫酸车间的话,可能就难像现在一样上班了,可能会被穿小鞋。”

莫远帆:“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别想那么多了,你有时间看看写份租地合同。”

苏鸣慧:“租地合同一般不是甲方提供的吗?”

莫远帆:“甲方是生产队,队长说不会写,让我们写,写了后他签字就行。”

苏鸣慧:“我觉得签字后还应该公证一下。”

莫远帆:“没必要吧,有必要公证吗?”

苏鸣慧:“当然有必要了,必须要公证,我好歹学了这么久的法律,听我的没错。”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心明眼亮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